姜鎮
摘要: 文化變遷,是文化人類學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任何一個民族都在發展變化,體現民族特征的文化特點也隨之變化。研究社會生活方式變遷是我們了解社會文化變遷的重要切入點。民族地區的鄉村文化變遷更是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藏族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重要成員,藏族人民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傳統文化。長期以來,西藏鄉村保存了藏族的傳統文化,生活在這里的鄉村居民有著其特有的傳統生活方式。進入新的時期,在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深入推進的背景下,藏族鄉村居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西藏鄉村居民生活方式變遷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西藏鄉村及其居民的發展程度。
關鍵詞:藏族;社會變遷;研究
一、克松村的歷史沿革
民主改革以前,克松居委會叫克松莊園,是舊西藏農奴主索康旺青格勒在山南的六大莊園之一。1959年,西藏平叛后,克松是西藏第一個進行民主改革的村子,因此被稱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
克松村在西藏民主改革之前是大農奴主索康 旺清格勒所屬莊園,索康 旺清格勒是舊西藏噶廈政府的噶倫之一,在山南有六個莊園,其管轄的克松莊園是舊西藏統治最黑暗、最為殘酷的莊園。西藏和平解放,特別是民主改革前后,旺清格勒極力干擾破壞西藏和平解放事業。參與武裝叛亂妄圖阻撓民主改革,繼續維持封建農奴制度的黑暗統治。1959年武裝叛亂失敗后,追隨十四世達賴叛逃國外。1951年5月23日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了《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宣告西藏和平解放,徹底擺脫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羈絆,維護了中華民族統一的大業,開創了西藏從此走向現代社會歷史的新進程。1951年5月23日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了《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宣告西藏和平解放,徹底擺脫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羈絆,維護了中華民族統一的大業,開創了西藏從此走向現代社會歷史的新進程。
二、克松村居民的生計和生產方式的變遷
(一)社會分工和職業分化的轉變
通過國家的各項支農惠農扶持政策以及居委會黨員干部和群眾的共同努力,如今的克松村委會已經建設成為了一個遠近聞名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居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從業觀念也發生了質的改變,相比以前簡單的務農放牧,他們有了更多的選擇。
村中沒有外出務工的居民中有一部分是具有一定的技術技能的技術人員,他們一邊從事著基本的農牧業生產,同時依靠自己的一項手藝從事駕駛員、石匠、木匠、廚師、裁縫、紡織等職業。還有一些居民,雖然沒有一定的技術,但是他們憑借自己敏銳的商業頭腦,在新村里開設自營的商店、小賣部,他們的收入也很可觀。新村中完全從事農牧業生產的主要都是老年人,一般都是待在家里,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或是照顧兒童,割草、放羊等。
隨著克松村居民的經濟收入提高和從業觀念的轉變,整個社區居民的從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產生了社會分工和職業分化。隨著社會分化的日益加深,除了傳統的農業勞動者階層,還出現了若干個不同的社會階層,主要有:亦工亦農階層、社區知識分子階層、社區管理者階層以及個體勞動者階層。這些新的階層的不斷出現,又進一步的促進了新村居民的從業觀念的轉變和新村的社會分工、職業分化不斷深化。
居民住上了整潔明亮的安居房,通上水電,用上了電話,看上了電視,交通也變得十分方便。現在新村的農牧業生產實現了現代化、機械化和科學化,生產效率提高的同時,也使得新村居民從繁重的農牧業生產中得到了解放。這些變化都為為新村居民尋找新的生計方式提供了條件。
克松村居民的經濟收入不斷地提高。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開展,村居民的消費習慣逐漸轉變,消費結構日益趨于城鎮化,新的消費需求不斷產生。一些敏感的居民適時的抓住了商機,在新村里開起了自營商店,以迎合這種新的消費需求。這些商店就開在自己家里,方便其他居民前來購買。商店里的貨物也都是與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主要有:面粉、蔬菜、面條、煙酒、飲料、調料、零食和一些生活日用品。
(二)消費生活方式及收入結構變化
“消費生活方式,是指人在日常生活中為滿足物質上、精神文化上的需要,進行消費各種消費資料和勞務的活動方式的總和”。[1]“消費活動是指人們為了滿足自身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需要而對產品和勞務進行的消費活動,是生活方式中最先發生變化而且變化最快的部分,直接體現了生活方式變遷的程度”。[2]
克松村居民的消費水平在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的帶動之下,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克松村居民的日常飲食除了一日三餐之外還有其它的食品,飲料等。村中有居民的自營商店,出售的除了居民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外還有零食、飲料等。零食有各式餅干、糕點、糖果、堅果、雪糕等。飲料有各種水果口味的果汁、礦泉水、綠茶、紅茶、雪碧、可樂、奶茶、啤酒和等。商店里出售的這些零食和飲料都是克松村居民,特別是孩子們喜歡的,銷量也很可觀。不僅是在吃的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變,在穿著上的轉變更加明顯。居民的經濟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與外界的交流更加頻繁,審美觀念也在不斷改變。村中只有上了年紀的老奶奶還穿著藏裝,不過也是搭配著現代的毛衣、秋衣秋褲一起穿。村里的年輕婦女很少穿藏裝,基本上都是穿時裝,主要是毛衫、小西裝、風衣、襯衫、西褲和牛仔褲。
如果要用直觀的數據來作證,我們可以比較幾組數據,就可以證明克松村村民的收入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51年時,也就是西藏地區和平解放后,全西藏的生產總值約為1.3億人民幣。而2012年就已經超過700億人民幣。每年的生產總值的增幅高達2位數,人均生產總值超過2.2萬元。2012年,西藏全區農牧民的人均收入就已經超過5700元。而且近十年一直保持2位數的增長幅度。2014年克松農村經濟總收入為2041.6萬元,人均收入13000元,人均現金收入9208元;2015年,克松村人均收入已達到15000元人民幣。克松村村民目前主要形成了以農業、運輸業,外出務工業為主導的三大產業,其次服務業、加工業也有一定的發展。
(三)閑暇生活方式
“閑暇時間是人們在勞動時間之外,除了去滿足生理需要和家庭勞動需要等生活支出后,剩余下的個人可自由支配的時間。閑暇生活就是人們在工作之外從事體育、娛樂、業余愛好、社會交際等活動而構成的日常生活,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3]鄉村閑暇的內容是對傳統娛樂方式的繼承,鄉村閑暇中的聚會、走訪。聊天等是為了滿足鄉村的社會需要,鄉民們在閑暇中的行為都遵循了習俗的約定,具有道德化的色彩”。[4]
擲骰子作為藏族傳統的娛樂休閑游戲,擲篩子游戲規則簡單,容易學會,而且不受時間和場所的限制,游戲過程又充滿樂趣,是藏族人民最為喜愛的一種娛樂活動。這項游戲規則簡單,一般有3人一起玩,也有2人、4人或6人一起玩,游戲需要:一對骰子、一個骰碗(木碗)、一個骰盤(圓形皮制軟墊、直徑約為20厘米)、3組籌碼(3種不同的藏幣,每種9枚)、64枚或108枚海貝、一個骰墊(約1平方米大小的墊子,材質一般是氆氌、布料或皮革。游戲過程中,人們盤腿圍坐在骰墊四周,按順時針方向每人輪流擲骰子,根據擲出的骰子的點數決定自己所持籌碼的位置,最先將自己的全部籌碼走完所有的海貝就是獲勝方。
三、生活方式變遷的原因
首先,便利的交通條件使得克松村居民的交往范圍不斷擴大,交往方式也逐漸復雜多樣化,村民的交往生活方式發生了轉變。由于交往范圍的擴大,婚姻圈也同樣擴大,婦女的社會地位得到了提高,這改變了村民的婚姻家庭生活方式。同時,由于交通條件的改變,村民去朝圣轉山的機會增多,這也改變了他們的宗教生活方式。
其次,國家的各項支農惠農扶持政策以及居委會黨員干部和群眾的共同努力,克松村的農牧業生產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社會生產方式的轉變和新的生計方式的出現,使得居民的收入持續增加、生活條件也日益改善。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和收入結構的變化為居民生活方式的變遷奠定了物質基礎。
四、結語
克松村的變化就是西藏民主改革的一個縮影。西藏的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西藏各族人民走上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康莊大道,實現了西藏社會制度的歷史性的跨越。歷史雄辯的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新西藏,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克松人幸福的今天。我們相信,新時代的克松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走中國特色、西藏特色的發展路子,團結一心,砥力奮進、克松村的明天會更美好。
參考文獻:
[1]王玉波.消費生活方式芻議[J].天津社會科學,1986 (6):42.
[2]宋濤等.傳統裂變與現代超越—西部大開發與西南少數民族生活方式變革問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70.
[3]袁亞愚.新修鄉村社會學[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253.
[4]王躍平.鄉村閑暇與日常生活:一個白馬藏族村落的民族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