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苗?陶洋
摘要:太極拳是蘊含著太極精神內涵的哲拳,“屋漏痕”是一種書法用筆,“屋漏痕”的運筆過程和線條表現出的辯證關系與太極拳如出一轍的自然性,共同表現出兩者的共同之處,兩者結合,從而產生出更深層次的體味。
關鍵詞:太極拳;“屋漏痕”;辯證關系;自然性
《周易·系辭傳》中有這樣的表述: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①
其中,對“太極”一詞做了解釋。人們對太極的認識不盡一致,有人認為它是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狀態,而又有人認為它是“無”,我也只能求同存異,對它做一個大體的認識。
太極與太極拳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太極拳亦是以太極之道作為其自身表現途徑的,故,太極拳蘊含著太極的精神內涵。簡單來說,太極拳是一種生魂,覺魂,心魂三者共同支持下,以儒、道兩家精神合二為一,靜柔陰陽虛實為總要領的哲拳。由此,派生到一種書法用筆之“屋漏痕”中,自覺兩者相融相通,同源異流,異曲同工,形神相似。在太極拳與“屋漏痕”共同存在的辯證關系和自然性的質樸中體味到了兩者的共通之處。
“屋漏痕“一語出自顏真卿與懷素的一段對話,記于唐人陸羽《釋懷素與顏真卿草書》,
“素曰:‘吾觀夏云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璧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②
由此可看,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坼璧之路,都是對自然的一種解釋。屋漏痕從字面上就很容易理解,即房屋的墻壁經過雨水的滴透作用留下的痕跡,亦是對自然的解釋。
一
從它的形成軌跡來看,反應出來的是太極拳的辯證運動。屋漏痕的形成一般指的是早時的土坯墻,墻面坑坑洼洼不平整,雨水順著墻面往下滲流時,表面上看是順流直下,其實不然,期間由于墻壁阻力的左右,會左右擺動,緩緩流下,有積點成線之感,在墻上留下的也是不規則,沉實而又圓厚的痕跡。搬到紙面上,行筆時呈現出逆水行舟,提按頓挫之勢,加大的是紙面與毛筆的摩擦力,由此,筆更能留的住,線條的運行軌跡宏觀上是直線,但微觀上卻呈盤延婉曲姿態。
在這樣的運筆過程中,產生出的線條亦頓亦挫,飽滿,圓潤包含且厚重,因其書寫的緩慢性,表面看上去是靜柔的,但在書法的審美品性中卻表現出一種穩定漸進的行走形勢,“屋漏痕”的運用,使字的骨力增強,空間感和時間感強度增大,沉雄渾厚的氣息就出現了。它線條的時間順序性,是一種堅韌曲折的前進模式,有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躍然紙上,是奮進向上的。
辯證運動是事物內部兩方面的對立統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統一,太極拳在這種矛盾中運轉,動與靜,虛與實,柔與剛攻與守對立統一,而屋漏痕在剛柔靜動中相輔相成,前后兩者共進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金剛杵法化為繞指柔,陰陽之美變蓄其中,雙方都在辯證中運轉,而不是以一種單一形式存在。
二
“屋漏痕”帶給我們的不光運筆過程和線條所表現出來的辯證關系,還有與太極拳如出一轍的自然性,文字的開頭前文中有提及,一個墻壁滲流積點成線的過程是對自然的一種闡釋,來源于自然,進一步在書寫中進行實踐,但這種技法依然質樸,因為它有自然做基礎。“屋漏痕”的審美標準便是質樸的回歸。
清代王澍在《竹云題跋》中這樣評價顏魯公的書法:
“魏晉以來作書者多以秀勁取姿,欹側趨勢,獨至魯公,不使巧,不求媚,不趨簡便,不避重復規繩矩削而獨守其拙,獨為其難。”③
這段話點明了顏真卿樸拙的藝術風格。從代表作《麻姑仙壇記》中不難體現,正是這種拙氣的意趣,頓挫剛柔相見,筆筆間都變化莫測,韻味十足,“屋漏痕“之意顯露無疑,達到了莊子所說的“既雕既琢,復歸于樸”的藝術境界。從線條方面看,它行筆介于直曲間,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暗含著大自然的規律,有一種“技近乎道“的意味形式。道法自然,實踐運用,但最終又回到自然中,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再反過頭來說太極拳,它更是師法自然,取自然界萬物生靈的動態,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將自己完全融入到自然中,甚至達到忘我的境界。正反對比,“屋漏痕”作為一種書法用筆,不單純是技法的表現,更在它之上的應該是一種精神層面的表情達意,兩者從萬物中來,最終還是要回到天地間。
“屋漏痕”與太極拳之間同樣是以儒道文化為先導,追求著共同層次的精神訴求,植根于自然,在自然中辯證前行,它們沉厚大度,溫柔樸拙,兩者的共通之處不言而喻,從而產生出更深層次的體味,在太極拳的正面引導下,拓寬了對書法認識,在以后的書法實踐中心領神會。
這是自己對太極拳和“屋漏痕”的一點拙見,由于自身的閱讀量和人文素養有限,也只能植于皮毛,有些觀點與事實略有出入者也請老師見諒。
注釋:
①張勁松.“太極”詞義破解及其概念的形成過程 [J].地方文化研究,2015(1):1.
②盧仰.“屋漏痕”探析[J].書學講堂,2015(10).
③盧仰.“屋漏痕”探析[J].書學講堂,2015(10).
參考文獻:
[1]張勁松.“太極”詞義破解及其概念的形成過程[J].地方文化研究,2015(1):1.
[2]盧仰.“屋漏痕”探析[J].書學講堂,2015(10).
作者簡介:李苗(1992.1-),女,漢族,山東萊蕪人,在讀研究生,云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專業,研究方向:中外美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