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媛?李石友
摘要:本文以抗戰影片為例從鏡頭敘事建構角度分析中外影片藝術特征,從敘事學角度出發分析中外抗戰電影中存在的異同點,從中外電影對此事件的記錄和描述進行比較,并對此進行分析原因。鏡頭的拍攝和畫面的剪輯都涉及多方面知識,因此就此分析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鏡頭敘事;中外影片鑒賞;抗戰影片
電影敘事學是敘事學研究的其中一個選項,它主要研究的領域是:依據文學敘事學或符號學原理研究影片表述元素和結構的理論。沿襲傳統小說敘事學的電影敘事學主要研究故事的情節安排、行動動機、人物性格和審美特性,關注電影劇作的技巧層次。
眾所周知,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大眾傳播媒介的不斷推廣,電影與歷史和現實的關系日益緊密。從電影的角度來解讀歷史,探究中外抗戰電影及其背后的社會與故事。尤其是中外抗戰題材電影的比較研究,對于戰爭電影的產生與國家的意識形態和機制,國家的工業和文化水平之間的關系探討提供了一個新的獨特的視角。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它與中國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的主要參與者,作為文化輸出大國,它的戰爭題材的電影向來獨領風騷。而中國,作為抗日戰爭的主要力量,與之相關的電影作品也不再少數,兩國在戰爭電影主題方面既存在著共性,又各有特點,值得文化研究者們加以深入探究。
在國外,西方抗戰電影尤其是好萊塢戰爭電影,不同于中國的戰爭電影謳歌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之類的教育作用,它往往會通過一個人物的故事或情感來思考戰爭,揭露戰爭的殘酷和對人性的摧殘,以及人們對戰爭的厭惡與反抗,從而揭示出戰爭對全人類造成的災難,表明影片創作者對人類的終極關懷。這類電影往往“在重現具有視聽沖擊力的戰爭場面后又張揚了人性的良善,以及對生命的價值,死亡的恐懼,自然命運等超越國家、民族的深層思索。”自從抗戰電影產生之日,電影界便不斷涌現出優秀作品,電影人們也開始了相關研究,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時代的進步,相關研究收獲頗多。第一:對戰爭電影史的研究成果。有著名電影史學家喬治·薩杜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電影》,美國電影史學家約翰·貝爾頓的《美國電影美國文化》中的重要篇章《民意而戰:宣戰和戰斗電影》以及布洛克·加蘭的《美國戰爭電影:藝術與現實的平行》等。第二:對具體創作者以及電影文本的研究。2001年由著名導演邁克爾·貝指導的電影《珍珠港》以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為題材,再現了美國人心中難以消除的戰爭陰影,在全世界大獲成功,美國的影評人評它為“新世紀戰爭電影的史詩”。影片將一對兄弟的感情糾葛放置在戰爭的大背景中,告訴人們,愛與責任,而非戰爭,才是永恒的主題。
在我國,以抗戰為主題的題材一直是一個長盛不衰的母題,抗戰影視劇無論是從藝術、歷史、政治、社會需求和觀眾需求等多角度來說都是有存在和發展的必要。縱觀我國抗戰影視劇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發展時期:第一時期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期,這一時期抗戰影像以達記錄片和故事片為主,大多具有真實性和很強的時效性,即使是故事片也以真實的事件為背景展開故事;第二時期是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到1976年(由于這個期間我國的影視事業幾乎停滯, 第二時期以“十七年”電影為研究重點),這一時期的抗戰影視劇敘事模式單一化,模式化,以表現主人公從一個普通人迅速成長為人民英雄,以塑造英雄人物形象和英雄主義為主,同時也是以平民人格的快速轉變來表現黨的思想的強大的力量;第三時期則是從1976年至今,這一時期的抗戰電影擺脫了種種限制和束縛,作品開始表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在人物塑造上也由簡單變成復雜,甚至刻意展現人物缺點,將抗戰人物還原為真實的,擺脫了以往“神化”的展現。
2015年9月3日是世界反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在這一天,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尤其是曾經的戰爭參與國紛紛舉行盛大的慶祝儀式,緬懷歷史,牢記過去,珍惜和平。作為文化從業者,筆者從抗戰電影這一藝術文化形式里,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平的不易。以戰爭為題材的電影在世界電影史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這是有目共睹的,其中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創作的電影作品更是比比皆是,它們以悲壯恢弘的場面,崇高的民族情感,真善美的人性感動了無數人。不管是國外的《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單》、《珍珠港》、《鋼琴師》,還是中國的《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釵》、《黃石的孩子》、《集結號》等影片,它們的成功與大受歡迎,甚至成為經典,不僅是電影拍攝技巧與手法的功勞,更是因為它們的內涵與意義,反思戰爭,宣揚和平,推崇人道主義。
現代敘事學出現在法國的20世紀。敘事學(法文中的“敘述學”)是由拉丁文詞根narrato(敘述、敘事)加上希臘文詞尾logie(科學)構成的。從定義上看,敘事學主要是研究文學各種作品敘事的科學,但是經過探究這總定義是有問題的。因為我們從研究的主體或對象來看,敘事學所研究的對象是“敘事作品”,而實質上也是很難對其進行界定。新版《羅伯特法語詞典》對“敘事學”所下的定義是:“關于敘事作品、敘述、敘述結構以及敘述性的理論。”
托多羅夫最早提出了“敘事學”這一概念“……這部著作屬于一門尚未存在的科學,我們暫且將這門科學取名為敘事學,即關于敘事作品的科學。”在學術界此前更早對于敘事學已經有較為完整的框架。在結構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影響下,敘事學應運而生。結構主義指出在觀察事物時不能僅僅在局部去考察,而應該從整體上把握。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從共時角度研究語言的內在結構,這一研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后面敘事學的研究。
一、相同性與差異性
在戰爭電影中,中外文藝工作中有些共同的敘事方式,但也存在一些差異,下面以對南京大屠殺的敘事為例。相同性方面,在敘事背景與敘事內容基本上是相一致的。在時間上都是對同一個事件的敘事,南京大屠殺都是以1937年的南京為背景,因為南京政府已經撤離,以城內僅存少數中國士兵以及手無抗擊之力的和無數的無辜百姓,他們面臨的將是慘絕人寰的屠殺。中國影片(《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釵》)與國外影片(《拉貝日記》、《張純如》)的敘事內容大致相同,中外電影都敘述了日本的殺戮與奸淫、受害者的悲痛與無助、西方人的英勇與善良等內容。中外電影中南京大屠殺的敘事差異主要表現在敘事藝術的差異和敘事主題的變化兩個方面。
二、敘事藝術的差異
從敘事學角度看,中國電影的視角比較多維度,不是某個個體角度的展現,從多人視角去反映歷史,特別是戰爭電影中尤為突出,展現戰爭的殘酷,全方位記錄了人們在戰爭中所受到的苦難,而西方電影在戰爭描述上多采用個體角度視角去展現,用某一個人的即主人公的眼睛去展示大屠殺的殘酷。《張純如》與《拉貝日記》兩部電影都采用傳記式的方式,通過表現個體的英勇和無畏來展開戰爭內在的民族、信仰等更深刻的問題。
西方電影在戰爭表現方面常用寫實的手法真實地展現,有時用黑白寫實的紀錄片形式,極具真實感,《拉貝日記》是在拉貝先生的日記基礎上做成劇本拍攝而成,其真實感是非常強的,《張純如》則是用百分之百真實的鏡頭來反映各方經歷,它將演員的拍攝、手機的錄像、真實的報道等多方串聯,構成了具有歷史性和真實性的紀錄影片,所以它的真實性是毋庸置疑的。然后再中國電影中,則更加強調故事的真實性與情節的浪漫性相結合。比如《南京,南京》用黑白紀錄片的寫實鏡頭表現南京大屠殺的血腥場面,《金陵十三釵》是以一個女孩的自我陳述展開的,其敘事手法十分巧妙動人。
三、敘事主題的變化
在對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事件的表現時,中外戰爭電影從敘事學角度來看主題上有一定區別。我國電影在表現戰爭題材這一類型時多為歌頌革命軍人的英勇精神,表現他們舍生取義的革命主義傳統,對敵人是無情的批判與諷刺,例如在《南京,南京》與《金陵十三釵》等多部中國電影可以體現出來;而西方電影在涉及到戰爭題材時除去對人性的批判外,更多的是從多角度,如政治、經濟、歷史、民族等方面分析戰爭產生的原因,最終是對戰爭的反思,例如《拉貝日記》以及《張純如》都可以看出。
另一方面,我國戰爭電影更強調愛國主義的教育,更多展現中華兒女不屈不饒的抗爭精神,對于西方國家在二戰中給予中國的幫助雖有提及,但比重較少。《南京,南京》主要情節是日本殘酷的殺戮、國人英勇的反抗及人性的復蘇;《金陵十三釵》敘述的是中國特殊群體曲線救國的過程。而西方戰爭電影更多反映的是不斷的進行反抗,尋求正義的實現,注重場景的重現,更加真實,電影也表達了西方人對中國人的幫助和對屠殺的認知,對中國人的抗爭幾乎未多作描述。如,《拉貝日記》的情節是拉貝如何設立安全區保護難民;《張純如》則是從各方面的視角真實反映和分析大屠殺的歷史及影響。
四、國內外電影差異的深層原因
(一)經濟原因
幾千年來,中國就是一個以小農經濟為主的社會,自給自足,老百姓比較容易滿足,這根深蒂固的思想影響至今,在抗戰電影中也有所體現。比如在《金陵十三釵》以及《南京,南京》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電影場面悲慘,最后能夠從戰爭中幸存下來的人屈指可數,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人,但依據我們的心理,只要能有一個人存活下來,就有了希望,可見中國人的心理是極其容易滿足的。但是在西方國家戰爭電影中,由于他們資本主義商業社會,需求利益的最大化,尋求向外擴張,不似中國的小農經濟結構,他們抱負更大,野心更大。從《拉貝日記》可以看出,國外人的思想不是想要拯救一個兩個,而是拯救一群人。
(二)政治原因
中外電影因為政治制度以及意識形態上的不同,在表現形式上也產生了差異。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信仰共產主義,因此在電影的內容及形式上不能有悖于此基本政治制度的要求,而且電影屬于宣傳手段,要符合國家的大正方針,反映在戰爭電影中情節上大都涉及愛國主義的宣傳與傳播,比如:而西方國家是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主張民主自由等精神,在抗戰電影中會有這一方面的體現。如:
(三)文化原因
文化差異導致電影中表現手法的不同,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無神論,大多數人是不信神的,少數虔誠的信徒(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處在市場轉型時期,中國人更為務實,而西方國家多為基督徒,因此在戰爭電影中,除戰爭場面外,還有有關懺悔和救贖的意識。
另外,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和諧,天人合一,電影中常常通過環境的渲染來表達情感,而西方戰爭電影中更加的直接,強調實際,因此造成了電影表現方式的不同。
(四)環境原因
中國地大物博,有廣闊的疆域領土,地理跨度大,基于這一地理環境原因,以及農業經濟中國自古以來缺乏開疆辟土的傳統。從自然環境上而言中國相比其他國家不處于劣勢,然而因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沒有特別的發展,經濟的不發達造就了環境的貧困。因而,反映在電影中,不像西方電影中多為英雄式的人物憑一己之力拯救地球,中國電影中主角多出身平凡,是普通人中的一員。西方國家為海洋性國家,土地資源受限,只能朝向大海,因此他們具有了冒險的精神,勇往直前,這是海洋性國家所具有的特點,這要求個人主義,奮斗等品質,因此在外國電影中常常出現英雄人物最后憑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拉貝日記》就是其英勇主義的一種謳歌,拉貝先生拯救了數萬名中國百姓,是一位偉大的英雄人物。
在和平和發展的年代里,我們更應該銘記歷史,勿忘戰爭的苦難。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勝利的70周年,重述抗戰歷史,宣傳抗戰精神,這是契合政治語境,順應時代的潮流。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在新的歷史時期下,通過電影語言對中大革命歷史實際那的回顧和再現,使得青年一代更真實的重溫革命戰爭年代的激情,讓青年人牢記歷史,不斷發揚革命戰爭年代的艱苦奮斗精神,繼續弘揚愛國主義思想。
在二戰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戰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重要部分,中國軍民在這場戰爭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可是西方國家二戰史的描述中,中國戰場的作用被有意無意的淡化了。我們的電影在對那場戰爭的表現上也沒有體現出中國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從比較我國與國外抗戰電影的共性和個性的角度出發,在尋找具有中西放觀眾接受的普世價值背景之下,解讀出我國抗戰影視座屏背后所蘊含的意識形態因素和文化內涵,揭示出抗戰題材電影作為一種建構性的文化力量,在形塑中華民族的國族身份和推進中國現代化的建設過程中所一的重要作用和其產生的深遠的影響。
通過解構中國抗戰為主題的影視劇,分析我國抗戰片的民族性問題以及發展模式的弊端,在人類普世價值觀的理念的觀照下,重視個人化敘事的情感性,尋求大眾消費文化下藝術和商業的平橫,顧及民族接受心理和體現人文關懷, 挖掘救贖的主題以及得到民間記憶認同等的方式為中國構建歷史記憶的影響提供一種視角和思路,這有利于提高國產抗戰主題影視的觀賞性和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雍晴,唐雪蓮.影像敘事風格及表現方式的歷史維度[J].電影文學,2011(11).
[2]趙孝思,沈亮著.影視劇作的敘事藝術[M].上海大學出版社,2001.
[3]鄒頡.敘事嵌套結構研究[M].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2.
[4]韓振華.另一種敘事:影像中的1946~1949[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1).
[5]侯西岳.極致長鏡頭——影像敘事的另一模式[J].聲屏世界,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