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
內容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之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與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庖丁解牛》課堂案例積極踐行“生活教育”理論,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有效的彰顯,尤其是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和審美探究能力都得到了積極的提升。
關鍵詞:陶行知 生活教育 莊子 《庖丁解牛》
近年來,隨著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高速發展,傳統應試教育的弊端越來越備受詬病,教育界有識之士對中學教育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必然之路。本人立足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結合當前教育改革的核心精神進行自我的反思、探索,逐漸提煉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期為素質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探索與實踐盡綿薄之力。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包括三個基本命題:“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我們把自己放在社會的生活里,即社會的磁力線里轉動,便能通過教育的電源,射出光,放出熱,發出力。”[1]在教學實踐中,學校結合當代中學生的具體情況提煉出“生活教育模式”,可以分解為:知識生活化,即將知識點設計為生活中的問題;問題活動化,即將問題融入到課堂活動中去,過程互動化,即師生在活動中通過探究、討論、互動等過程去了解、理解、認識這些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并最終掌握這些知識;知識能力化,即把已掌握的知識再運用到更高層次的生活中去。
本文以《庖丁解牛》課堂為例,立足“生活教育”理論并展開論述。高中語文選修課程中《庖丁解牛》是莊子講述養生的要領的一則寓言故事,寓知識性、趣味性、哲理性為一體,滲透了很深的生活處世之道。本課程把《庖丁解牛》主要設計成八個問題,逐層推進,層層提升,在設置問題時既需要學生緊扣文本,又要聯系現實生活進行解讀。
一.“生活教育”理論視閾下《庖丁解牛》的問題設置
本課程為第二課時,主要任務在解讀《庖丁解牛》的深刻內蘊、現實價值及審美體驗。課程的問題共分為八個問題:1、同學們誦讀全文,概述本文的主要內容。2、思考庖丁解牛從“技”到“道”經歷了哪些階段才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在解牛過程中,“牛”在庖丁的眼里的變化階段)并聯系文本相關語句作答。3、對比文中“刀”的變化?(并聯系文本相關語句作答)4、誦讀第三段,聯系文本分析庖丁解牛真正做到“游刃有余”的原因是什么?5、這則“解牛”的故事對我們有什么啟示?(結合你的親身經歷說體會。)6、莊子善于講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其中的深意。在本文中,莊子的本意是要用這個故事來說明養生的道理。那么,如何理解莊子的養生之道7、反思莊子的“養生之道”是否為消極避世?(同學們再次討論作答)8、欣賞“解牛之美”(思想上的更高引領),“庖丁解牛”竟成了一次神妙的音樂舞蹈藝術表演,庖丁所達到的境界,僅僅是技藝嫻熟的表現嗎?(你有過這樣的愉悅體驗嗎?)本課程在問題設置上采取層層推進,環環相扣,逐漸提升的原則,尤其是采用“生活教育”理念駕馭課堂,讓學生把課本知識與生活體驗結合起來分析,并且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做到課堂的趣味性、知識性與有序性開展。
二.生活化解讀《庖丁解牛》的“順應自然”與“游刃有余”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強調:教育源于生活,又促進生活發展,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本課程第五個問題設置為:談談這則“解牛”的故事對我們有什么啟示?(結合你的親身經歷說體會。)解答時,明確同學們在做數學、物理、化學題時應積極思考,根據相關定理、規律做深入問題探究,而不是一味地“冥思苦想”,更不能避重就輕,逃避困難。引申出的生活意義為:A、要熱愛本職工作。B、反復實踐,不斷積累,就能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學會遵循規律去辦事。C、反復練習,熟能生巧,做事要循序漸進。D、面對困難,不應逃避,應勇于面對。
又如第六個問題設置為: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寓言故事中,如何理解莊子的養生之道?(反思)首先引導學生明白文本用牛的復雜結構比喻社會,用刀比喻人,養生之道即處世之道。然后,再讓學生理解學習上“解題”時,遇到難題時不是一位地蠻干,而是先觀察、思考,學會尋找規律,一步一步地進入,最后迎刃而解。也可以向乒乓球愛好者提問:比如“如何接旋球?”明確:怎么旋過來的,就怎么旋過去!趁機引出,本文的核心要旨:順應自然。引申為生活教育價值:在錯綜復雜的現實社會中,要像庖丁避開肯綮一樣,小心謹慎地避開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種矛盾的縫隙中生存,像保護刀刃一樣來保護自己。
同時,教育學生學會反思,辯證地看待問題,及時給予積極的人生意義的引導。比如設置的第七個問題:莊子的“養生之道”是否為消極避世?(同學們再次討論作答)抓住學生積極展開的思維,明確《莊子·養生主》主旨在于闡明養生的要領莫過于順應自然。我們處理世事當“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為戒”的審慎、關注的態度,這樣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達到人之養生的目的。我們應該認識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觀冒進,而應該通過反復實踐,逐步掌握事物的內部規律,然后遵循客觀規律處理錯綜復雜的社會事務,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天理、‘固然就具有超越牛之肌理、骨架的具體所指之上的意義,它指向天道自然。”[2]正所謂,知天道,而了悟人道,即自然而然的人生之道。
三.欣賞“解牛之美”與體驗生活美及詩意的人生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中,“求真”是德育目標的核心,“求善”是德育目標的根本,“求美”是德育目標的重點。高中語文新課標也明確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德育”是生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審美教育當然成為德育的一個重要推動力。
文本《庖丁解牛》在第一段的動作描寫和第三段“解牛”之后的愉悅體驗都做了詩意化的處理,學生認真品讀、體味,有利于提升對生活中美感的體驗。在此設置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誦讀第一段,體會解牛的嫻熟動作和詩意化處理的意義?”(聯系文本中四個連續的動作“觸、倚、履、踦”,以及對聲音的摹寫(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課堂上特別提出,讓學鋼琴的“藝尖”學生解讀:鋼琴演奏即是一場十指的舞蹈,在黑白鍵上跳舞,演一場優美的音樂盛會,從而達到自我身心的愉悅,進而感染觀眾們一起進入藝術的境界,完成一場充滿詩意的邂逅,心與心的完全交融。此時,教師應進一步明確:庖丁把解牛當成藝術作品的創作,他解牛的動作自然、和諧、優美,充滿藝術氣息,已超過了一般的技藝層面了,達到“道”的境界。
第二個問題設置為:誦讀最后一句“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體會其快感?此時特別提名讓一籃球愛好者解讀:(情景設置)在籃球比賽時的一個關鍵時刻,自己經過一系列的運球,巧妙的躲閃,在三分線處投球,進了!此時什么感覺?(答)爽!教師趁機引導:這個“爽”字正是愉悅的生命感受,在那個瞬間自己的意識有一短暫的停滯,什么都沒有想,但非常之爽!這絕不是為了投球而投球的“爽”,而是自我經歷了一系列的努力后獲取的生命認同感,即生命的審美形態得以瞬間彰顯。“這是因為創造而產生的精神愉悅,是因為自由而產生的愉悅,是一種超越實用功利的精神享受。這種精神愉悅、精神享受,實質上是審美的愉悅、審美的享受……‘道是‘技的升華。‘技達到了高度的自由,就是超越實用功利的境界,進入審美的境界。”[3]此為“大美不言”的生命快感,詩意人生的展現。
在本課程的小結部分,教師及時明確本課程的人生寄語:在這紛繁復雜的社會中,我們要學會順應自然,在艱難求索中不忘返璞歸真,在潛流激蕩中學會游刃有余。在這人生的漫漫長路上,我們應超越世俗的紛紛擾擾,體驗生命的酣暢淋漓,學會以審美的姿態棲居在這片大地上,真正走向人生的逍遙與自在。
四.結語
本次教學是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視閾下進行的一次語文課堂教學探究,努力打造高效語文課堂。主要通過對《庖丁解牛》八個問題的設置,層層剖析,逐步推進,在逐層剝開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和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能力,并聯系現實生活的諸多體驗,引導同學們把握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規律,不懈地努力探索,做到游刃有余。同時引領學生品味“解牛之美”,學會獲取日常生活中的審美體驗,希望他們自覺地超越肉體感官的低俗追求,積極獲取精神的升華與人格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董寶良主編.喻本伐,周洪宇選編. 生活教育[A].陶行知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11:378.
[2]陳引馳.莊子精讀[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41.
[3]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21.
(作者單位:重慶市育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