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林放,本名趙超構,著名現代報人。他的作品《延安一月》被周恩來不只一次贊譽為是“中國記者寫的《西行漫記》”。他對教育問題的重視和深刻的思考體現了一代報人的人文關懷,值得我輩仰重。
關鍵詞:林放 現代報人 教育觀
林放,本名趙超構,著名現代報人。人說林放有三不朽:為記者立德,為共和國立功,為人民立言。他的作品《延安一月》被周恩來不只一次贊譽為是“中國記者寫的《西行漫記》”。
讀林放的雜文則能更深入了解這位現代報人的思想。《世象雜談》基本是選自林放1954年到1966年寫的文章,《未晚談》基本是選自林放1978到1983年的文章。這兩本書選摘選的文章寫于不同的時間段,由于當時的時代社會背景和個人經歷的變化,所以文章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
在《世象雜談》中的文章體現了林放對教育問題的重視和深遠的思考。
首先,林放不贊成畢業即結婚,認為“青年人應當先立業而后成家,讓自己的青春在社會主義事業中放射出更燦爛的光芒的光焰來”。林放的說法在今天看來仍有一定的道理。當今正在大力倡導努力去踐行我們的“中國夢”。每一個青年人都應當有自己的理想自己追求,人活著,就應該為理想而活,然后在為理想奮斗的過程中享受那種跌宕起伏的人生歷程。特別是女性,如果只滿足畢業后盡快結婚育子這中平庸的生活理想的話,那么她的人生的精彩將會大打折扣。整日盤旋在柴米油鹽之中,連真正的社會的門檻都沒有踏進,這樣子的人生豈不是太不圓滿,這樣年輕就為人父母必定還是不夠成熟的,更談何給后代良好的教育。
其次,林放還談到了“遲生貴子”。80年代左右才提出的優生優育政策,而林放在1963年就講到了關于“遲生貴子”的問題。早生,就容易生得多,教育的機會變為平均,不能面面俱到,一個家庭同時養許多孩子,生活質量必會有所下降。更為重要的是,父母在學習和工作上往往還少有建樹。而在孩子學齡前的階段的教育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不成熟的父母和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談何良好的教育。為此,林放還專門寫了篇《生孩子不是為了“白相相”》和《答“抱孫主義者”》去批評那些只關心生孩子而不關心的孩子教育問題的風氣。
再者,林放表示教育孩子要以理服人,耐心教導。1954和1962年的兒童節,林放分別寫了《替你的孩子想一想》、《父母心》兩篇文章,其中都希望做大人能夠好好的想想自己的教育方式,要耐心地對待孩子的各種“為什么”,了解孩子本身的特殊的需求,不要僅憑自己一時的喜怒哀樂來決定對孩子的態度。在《新教育和舊家訓》、《孺子?!返任闹辛址乓舱劦竭@類問題,對待兒童既不能是“不管主義”,更不能是打罵為教。
最后,對于下一代的鼓勵是必不可少的。林放曾寫文鼓勵那些中考落榜的同學們:“千萬不必自感難為情。相信人民政府的話,鍛煉身體,勤懇地自學,誠實的勞動吧,國家是時時刻刻關懷著你們的?!蓖瑫r,林放還專門寫文章勸誡家長,不能因為孩子考不進學校而責罵孩子、甚至懲罰孩子,認為自己的孩子不爭氣或者是自己的資產的而亂發脾氣的家長是不能得到孩子的尊重的。讀這類林放寫的雜文,你就像是在讀林放的私人信件一般,他像父母那樣誠懇地勸慰孩子,就像是坐在你的面前,拍拍你的肩膀,摸摸你那受委屈的腦袋,用深入淺出的話、平易近人的口氣給予你力量。又像是長輩那樣,以嚴厲但不霸道的口氣那個訓斥那些不會教育自己孩子的父母,不能這樣不講道理地責罵孩子。從這些都能看出林放對孩子的那種關愛,對教育事業的關心。
在后期的雜文集《未晚談》中,林放還是那個敢說敢評的林放,他的筆還是為人民而揮,他對社會、對民生、對教育等事無巨細,關心只增不減。而在林放1980年的《花好月圓書長壽》一文,寫了對小樓上的那些殘書的一點感想:
回想我過去買書,毛病在濫買。近年來我來個緊縮的方針,緊縮的標準就是時效。我估計一下自己的壽命,凡是那本書的壽命能比我的壽命長的,我就買;眼看那本書過不了多久就會自行“消亡”的,決不買?;ㄥX事小,花費精神卻不值得。
我現在也很榮幸地出身于百花齊放的出版界,但愿花好,月圓,書長壽。
林放先生愿與書長壽,在古稀之年都不忘讀書。當今我輩實應當以前人為榜樣,重視教育,也注重不斷地提升自我。
(作者介紹:翁麗嘉,集美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