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書中曾說道:“擁有奶酪,就擁有幸福,如果你不改變,你就會被淘汰;經常聞聞你的奶酪,你就會知道它何時開始變質,越早放棄舊的奶酪,你就越早發現新的奶酪。”這番話語意味著,生活就好似一塊黃油油的奶酪,唯有常以新代舊,方能得以獲得更大的幸福。
何謂改變?改變就是在你原有的物質亦或精神基礎上將基底破壞再重建的過程。至于較為人所知的改變,不必說魯迅先生毅然飛回祖國棄醫從文,在多年潛心鉆研醫理藥學的堡壘上,為了拯救國民思想,而毫不猶豫地將過去經過千辛萬苦才樹立起的高聳旗幟拔下,重新插在一座未經開墾的文學荒地上,才在歲月里印刻上了不朽的腳印。改變會將一個人過去所經歷的事物,付出的努力用盡全力撕碎,碾作地上塵土,但之后又會以全新的面貌展出于世,綻放光彩,猶獲新生,從而創造幸福與精神上的財富。
若沒有改變,何來得辨析本質、去偽存真,又何來得找回自我、樹立方向?正是因為我們主動去改變我們的原本所有,才得來今天我們的所樂。品味再生的郭沫若,其文學書法之功底奇偉深蘊,但倘若沒有離家學習,棄原理而潛真理,這顆中國文學史上的金子也不會在才華光華照射下發光。我們之所以改變,始終是為了逃脫思想的牢籠,拋棄恒古定式,在那陳舊的奶酪上抹上一層光潔柔滑的新興奶油,來品嘗屬于自己心向所屬的鮮嫩口味。
唯有改變自己,人們才能在精神意義上重生。也正如唯有革命向新,國家才能擁有未來發展的機遇,潛在的爆發式增長能力。而改變的方式不僅有小到金蟬脫殼、棄舊營新,還有大到美國獨立發動戰爭、力爭自由之權,升起世界和平所象征的紅藍大旗,唱響星條旗歌,震懾五洲大地。
也許,我們沒有莊周夢蝶的浪漫,沒有莊子那“泥濘中亦可”的超然;也許,我們無法像寂寞斗士魯迅一樣以血薦軒轅,深刻揭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劣根性;也許,我們沒有海倫凱勒那雖然盲聾但卻以心靈探求未知世界的勇敢,但至少,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接受《莊子》的熏陶,讓自己接受《吶喊》《彷徨》的強音,讓自己接受《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洗禮,借助書籍,讓心在潛移默化中沸騰,改變自己。
當為官僅七十多天的陶淵明掛印田園歸隱山間時,他改變了自己。官場的黑暗,是他無法改變的,變的只能是自己,不為五斗米折腰,與菊為伴,雖然仕途不復,但他高潔的志向卻被歷史所賞識,為后人所銘記。當御用文人李白呼喚自己放養于青崖間的白鹿,即騎訪名山時,他改變了自己。李白以為自己會一展鴻鵠之志,沒想卻只是為朝廷吟風弄月歌功頌德。無法改變官場的他,只得改變自己的志向,寄情于山水,縱覽名山大川。雖然未能圓自己的經天緯地之夢,但卻造就了半個詩歌的盛唐,為后人所傳頌。他們改變自己,同時也改變了時代,雖不被時人欽慕,但卻被后人銘記,在歷史的蒼穹中閃閃發光。那些不能改變自己的,只能被環境淘汰。高爾斯華綏筆下《品質》中的老鞋匠雖然擁有全城最好的制鞋手藝,但卻不愿改變自己,致使無法跟上機器化的時代,堅持手工制好每雙鞋,最終餓死在自己的鞋鋪中。改變自己,方能跟上時代的腳步,方能不被環境淘汰。
改變,可以通過堅強的意志與創新的精神來實現。猶如新生分娩,為了改變,母親們總是忍受強烈的痛苦,以堅忍不放棄的意志迎接新生命,化困難為力量,終以潔白絲巾托起的天使般笑顏為悅,歡欣鼓舞。又好像街頭藝術家們克服外界的侵權批評,在心中一股熱愛的激流引導下,不斷創造出有趣而新穎的攝影技巧,在鏡頭下映出屬于那些時代的獨特印記。我們能夠在意志與精神的指引下,用炮彈摧毀禁錮“炮獸”的牢籠,人與船,爆發雄偉的力量,在火力卷起的颶風里獲得新生,告訴全世界,你在改變。
“改變世界,改變自己。”一首朗朗上口的歌謠,時常在我想起應做出些許改變時回蕩于耳畔。沒有改變,我們的世界的確會缺少太多美好。沒有改變,也沒有今天積極向上、拼搏進取的我們。因此,唯有“朝新的方向前進,你才會發現新的奶酪,也只有隨著奶酪的變化而變化,才會享受變化”,為了靈魂的愈加完整,人格的愈加真善美,是時候該我們做出些改變了。
[作者介紹:盛云蔚,武漢中學高三(5)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