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中國印記:瓦當

雕梁畫棟、檐廊回轉、一門一院、一亭一欄、一磚一瓦,都承載著難以言表的古樸滄桑。瓦者,具有圓弧的陶片,用于覆蓋屋頂;當,底也,瓦覆檐際者,正當眾瓦之底,又節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當名。瓦當最初僅作為房屋構件,用以防水、排水、保護檐頭。伴隨經濟文化發展,瓦當蘊含的內容逐漸囊括天上、地下、神話世界和人間生活的各個部分,升華為一種藝術品。
瓦當集繪畫、浮雕、書法、工藝美術于一身,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珍寶。小小一片瓦當,或為圓形,或為半圓,發揮空間十分有限,但是先人依然以無窮的藝術智慧對待這些房頂上不起眼的小玩意。要么獨具匠心地涂繪,要么幾筆隨手將身邊的花、鳥、魚、獸勾勒出來。要么獨具匠心地涂繪,要么幾筆隨手將身邊的花、鳥、魚、獸勾勒出來。要么板起面孔,殺相畢露,用饕餮紋警示國人要敬畏神明。漢人更是直接用篆書寫在瓦當上面。瓦當的紋飾圖案隨著時代變遷而不停改變,背后正是古人真實生活的反映,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寄寓。通過小小一片瓦當,發出對美好生活的祈愿。
瓦當創于西周,發展于春秋,繁榮于戰國,鼎盛于秦漢,衰落于明清,一片瓦,三千年,漫漫歷史畫卷,一一展現眼前。
“瓦解”一詞其實也是起源于瓦當:西周中晚期,瓦要先制成圓筒形的陶坯,然后剖開坯筒,入窯燒造,四剖或六剖為板瓦,對剖為筒瓦,“瓦解”一詞即源于此。這一時期的瓦當呈半圓形,除素面瓦當外,也有部分沿襲青銅器紋飾的一貫風格,簡單的線條紋飾勾勒出古樸的原始風韻。
秦漢瓦當一般為泥質,燒制溫度較高,質地堅硬,呈青灰色,天然古樸,雄渾大氣。秦瓦當紋飾山峰之氣、禽鳥鹿獾、魚龜草蟲皆有,以動物形象居多,圖案簡明生動,體現先秦時代樸實渾拙的風格。
進入漢代,瓦當在使用的廣泛性和藝術性方面都臻至它的鼎盛時期,除變化多端的各式云紋瓦當外,西漢中期出現了瓦當最重要的大類——文字瓦當,顯示出漢代質樸渾厚的藝術風格。漢代文字瓦當依內容可分為宮苑、官署、祠墓、宅舍、吉語、紀事等,書法也被運用到瓦當之中,或方峭,或流美,渾然天成,令人嘆為觀止。
魏晉時期,佛教大肆盛行。在佛教藝術中,蓮花代表“凈土”,寓意吉祥,象征“自性清凈”,所以這一時期的蓮花紋極為盛行。
遼金時期,獸面紋再度出現,成為中國古代瓦當藝術的最后一次輝煌。
明清兩代的瓦當圖案則以云龍紋為主。
此后,由于普通民居的磚雕逐漸發展起來,瓦當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現如今,國人只有身處古城方能窺見這時光斑駁的印跡,暢想“瓦上四季,檐下人生”的歷史畫卷。
自西周至今日,秦磚漢瓦的金碧輝煌已湮滅于歷史煙云之中,但看似渺小的瓦當卻見證了其間風起云涌的歷史變遷,承載起一個文明史的標志符號。
秦磚漢瓦已成殤,誰歌長樂月未央。金殿風雨人何在?檐牙深處鏤時光。



(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