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經貿大學,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P2P網絡借貸的風險及監管路徑的探究
朱振潔
(河北經貿大學,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本文立足對P2P網絡借貸內涵的界定,分析P2P網絡借貸的特征的基礎上,闡釋了P2P網絡借貸所面臨的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以及法律風險,并針對P2P網絡借貸的監管路徑的探究提出了幾點建議,以期完善P2P網絡借貸的監管體制。
P2P網絡借貸;風險;監管路徑
網絡借貸是指有資金出借意向的出借人通過網絡借貸平臺,將資金借給有資金需求的借款人。有資金需求的借款人經P2P中介機構進行資格審查后,直接在互聯網借貸平臺上發布借款信息,出借人在了解借款人的身份和信用信息等后,可以選擇和借款人直接簽署借款合同,提供小額借款,以期獲得投資回報。其中,中介機構負責對借款人的信息包括身份和信用信息、經濟效益以及還款能力等進行考察核實,并向借款人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用。在國內,網絡借貸較之于傳統的借貸,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信息的共享性和透明性
互聯網金融把互聯網“開放、平等、協作、共享”的精髓滲透到網絡借貸的過程中,這就使得借款人的信息能夠更加透明并可以實現共享。一方面,與傳統的借貸方式有所不同,網絡借貸的交易是在網上進行的,借貸雙方的信息通過互聯網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直接進行傳播,這樣使得信息變得更加透明。另一方面,網絡借貸平臺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共享借款人的信用信息等,極大的提高了信息的核實和資格的審查效率。
(二)交易的高效性和靈活性
網絡借貸將互聯網高效快捷的特點融入到借貸交易的全過程,加快了信息傳遞的效率,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實現了人們足不出戶進行借貸交易的需求。另一方面,網絡借貸的靈活性不僅體現為方式的靈活,更多的體現在借貸期限的靈活性。就目前來看,網絡借貸的交易期限大多是短期交易,一般為一個月至三個月不等。當然,也有一部分網絡借貸交易可以是相對比較長的期限。
(三)投資的理財性和收益性
在傳統的銀行借貸中,資金的提供者也只是為了存儲資金,只能獲取較少但相對安全的利息;在傳統的民間借貸中,出借者大多是出于人情,二者都不是出于理財的目的。但在網絡借貸中,資金的提供者即出借人更多的是為了獲取較高的資金增值額度,滿足自己理財的需求。另一方面,網絡借貸的利率是可以通過約定設置的,近幾年,網絡借貸的平均收益利率水平大約在20%左右。2015年9月1日之后借款人實際支付的,超過同期銀行貸款利率四倍,但未超過年利率36%的利息,屬于借款人自愿履行的利息,出借人的領受該利息受法律保護,這樣的收益利率是遠遠高于傳統銀行借貸和民間借貸的。
(一)信用風險
P2P網絡借貸平臺2005年在歐美興起,國際環境能為其提供良好的信用信息,但對比國內來看,大多數的P2P平臺都都無法保證借貸的信用性。在國內,P2P網絡借貸信用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在網絡借貸平臺對借款人貸前調查和貸中審查的過程中,平臺出于與借款人之間的共同利益關系,可能造成借款人信息失真的漏洞,這是互聯網借貸平臺和借款人之間的信用風險。另一方面,當出借人和借款人之間存在某種類似平臺擔保、資金托管的風險時,容易發生借貸平臺卷錢跑路的情況,這是互聯網借貸平臺和出借人之間的信用風險。
(二)流動性風險
資金流動性是指互聯網借貸平臺能夠應對出借人隨時提取資金的支付能力。互聯網借貸平臺成立不需要提供抵押品、經營經驗匱乏、企業的資金實力單薄,相比較于傳統的銀行借貸和民間借貸來說面臨更大的資金流動性風險。另外,互聯網借貸平臺相對于傳統銀行較難獲得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加之缺乏缺乏有效的擔保和監管,借貸平臺面臨更大的資金流動性風險。特別是針對對債權轉讓模式的P2P網貸平臺而言,在債權不能及時轉移之時,就會造成資金流斷裂的情況。一旦出現資金鏈斷裂,就會引發大量低價拋售債權資產,從而可能導致類似銀行擠兌的風險。
(三)法律風險
機遇與挑戰通常是相伴而生的,身為互聯網金融的先行者,互聯網借貸平臺同樣游走于法律的邊緣地帶,隨時都面臨著觸及紅線的風險。首先,刑事法律風險。網絡借貸平臺在促進借款人和出借人達成借款交易時,容易游走在罪與非罪之間的灰色地帶。其次,行政法律風險。目前P2P定位尚不明確,但總體上以居間服務平臺為通說。雖然,P2P在初始設立時作為中介平臺,并不屬于金融機構,但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平臺往往以各種變相方式積極參與借貸活動,從而極有可能演變為非法金融機構。最后,民事法律風險。網絡借貸平臺是一個居間性質的平臺,在違反合同法對居間人權利義務相關規定時,互聯網借貸平臺在提供交易雙方的信息時,例如,為了利益而有意隱瞞雙方的信息,就要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同時,互聯網借貸平臺掌握了客戶的大量信息,例如,身份證號、銀行卡號、家庭住址等等,一旦造成泄露,將侵犯他人的隱私權。
(一)明確借貸平臺的定位,適度監管
根據2015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指導意見》中指出網絡借貸平臺應當定性為信息中介平臺,負責信息的審核和發布,為借貸雙方完成交易提供便利條件,不能直接和投資者和融資者之間產生債權債務關系。同時,P2P網絡借貸平臺應當依法進行信息的披露和風險的揭示,監管主體應該適度監管借貸平臺對風險防范的措施,避免平臺觸犯非法集資的邊緣。P2P網絡借貸平臺可以通過風險準備金和本金擔保等機制合理的分擔風險。另外,監管主體對網絡借貸平臺進行監管時要堅持透明性原則。監管過程中的低透明度往往會導致風險的積累,確保投資者對借款者的信息應該是在充分的了解之后再進行是否投資的判斷。
(二)明確民事責任的承擔
《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了為借貸雙方的直接借貸提供信息服務,但未具體的規定義務主體違反義務時如何承擔民事責任。筆者建議將《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關于義務和責任相關規定和《合同法》以及新出臺的《民法總則》相結合,如應明確規定,借款方和P2P網絡借貸平臺可以通過協議的方式約定當雙方違反應盡的義務時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還應當明確借貸關系在何種情況下是無效的,倘若借貸關系的無效是由出借人引起的,只需退還本金,倘若借貸關系的無效是由借款人引起的,借款人應當退還出借人本金和銀行同期的利息。如果P2P網絡借貸平臺和借款人惡意串通引發的借貸關系無效或者刻意隱瞞借款人的虛假信息等類似的欺詐情況等導致的借貸關系無效,出借人在索賠結果達不到自己所遭受的損失時也可以選擇向P2P網絡借貸平臺進行索賠。
(三)增強監管的可操作性
無論是政府對金融行業還是其他領悟的監管都應該是具備科學性的,并且應該是具體化的監管辦法和可操作性強的監管措施。筆者建議:一方面,監管主體應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對用戶身份、資信狀況、以及資金的用途等進行細致具體的規定,增加監管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具體細化借貸平臺建立資金第三方托管機制的相關規范,為了保護投資者的資金安全,降低借貸的風險,各個網絡借貸平臺應該委托第三方資金機構對資金進行托管,但其中的具體操作步驟和要求有待細化。對借貸資金流向的監督進行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具體規定,使得對網絡借貸資金的監管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四)處理好創新與監管的關系
股權眾籌作為互聯網金融的一種典型模式,具有創新性。金融監管部門在對股權眾籌進行監管之時,既要堅持原則、守住法律的紅線,又要保持監管的靈活性。對于監管中發現的問題要進行認真分析,個別對待,不能完全按照同樣的處置標準進行監管,要個別情況個別對待。在監管的過程中,監管主體必須要擺脫慣性思維,避免路徑依賴的出現,要跟上股權眾籌創新發展的潮流,給股權眾籌的發展留下一定的空間,使得短期監管和長期監管能夠有效的結合,促進股權眾籌在我國國內的健康快速發展。
[1]董玉.中國P2P網絡借貸的發展現狀及前景探究[J].金融論壇.2012(1):46-51
[2]郝文正. P2P網絡借貸風險形成機理及其監管思路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4.
[3]郭金良.P2P網絡借貨中投資者保護法律機制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6(3).78-83
U45
:B
1007-6344(2017)08-0061-01
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2017年度項目《網絡安全與信息化視角下的互聯網金融風險規制研究》(HB17FX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