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交通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 重慶 400074)
基于地域文化的道路景觀設計
蒲 磊
(重慶交通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 重慶 400074)
隨著“十二五”的圓滿落幕以及“十三五”的全面啟動,交通運輸仍然是推動國民經濟不斷向前穩步發展的關鍵因素。我國在道路建設的力度有增無減,但是已經與過去那種一味追求建設里程、通達深度以及建成公路等級低、路面質量差的時代告別了。高等級公路建設是我們國家今后建設的重點。除了追求道路建設高質量,道路景觀在道路建設和運營中的作用也逐漸被提煉出來,文化在道路景觀設計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可以傳達美學意義,還可以讓人們了解不同文化、銘記歷史,起到文化傳承的作用。
道路建設;道路景觀;道路景觀文化。
當前,我國正處于道路建設的高峰期,對建設道路要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道路建設的工程質量和高等級道路的建設。生態道路建設和道路景觀設計也逐漸引起從事道路設計工作人們的重視。在道路景觀設計中,歷史文化和地域特征在道路景觀中的體現也逐漸被應用于道路景觀設計。
我國在景觀設計方面相對于其他發達的西方國家而言是比較晚的。也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開始進入快速轉型的階段,景觀設計也逐漸進入設計師的視野。在工程實踐與向西方學習看齊的過程中,我國現代景觀設計開啟了發展的新篇章。由于經濟和技術的持續發展,我國在景觀設計技術上與西方的差距正不斷縮小,但在設計大方向卻有一定的偏差。我國現代景觀設計雖然始終在追隨西方,但卻完全滯后于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發展潮流,甚至把別人已經拋棄了的設計理念當成座右銘。特別是對于60年代的“國際化”十分推崇,而對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國際景觀設計發展趨勢缺乏認識。因此。我國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存在觀念滯后、概念不清、過分張揚、形式主義等幾大誤區,空泛的概念、粗淺的主題、繁瑣的構圖、雜亂的材質、艷麗的色彩等構成的人工景觀構成了中國景觀設計的主旋律,許多地方的景觀設計都是千篇一律(尤其是道路景觀),造成了自然資源和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費。
1.1 缺少景觀設計理念
在我國的一些設計師眼里,景觀設計是創造景觀而不是融入景觀。這是一種把人的觀點強加于自然之上的邏輯,這種做法也是一種對自然的不可逆轉的破壞。因此,我國的道路景觀設計模式是把原有的大部分景觀甚至是全部破壞掉,繼而又新景觀代替。我們為此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1.2 缺少地域文化特征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景觀設計領域,眾多設計師由于在景觀設計領域缺乏立足于自我的設計理念,一味盲從西方設計,實行“拿來主義”,照搬照抄西方設計作品。在不加思考的情況下,盲目的借用西方優秀的景觀設計,導致了我國很多地方的道路景觀設計千篇一律、單調乏味,與我國固有的歷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相割裂。沒有根據地域特色選擇適當的文化表達,導致景觀設計地方資源的浪費,使我國的道路景觀毫無特點,面臨缺失地域文化的危機。
1.3 對生態的破壞
由于我國現在所處的發展階段,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以及西方發達國家出現的城市與環境問題又一次在中國出現了。由于對建設速度的熱衷以及在各方利益的驅使下,我國景觀設計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忽略了對環境的保護,以透支現有資源為代價來取得發展的高效率。在過寬的道路中,綠化用地的比例相對較少,僅僅解決了道路的交通功能。有時為了滿足道路的交通功能,肆意破壞道路原有的周圍自然景觀,或者移除原有的自然景觀,換上人工景觀,使道路與周圍景觀顯得格格不入,沒有一點生態可言。
1.4 缺乏人性化
在道路景觀設計缺乏“人本精神”,道路功能性設施如休憩設施和指示牌等不系統、不完善,往往在綠地景觀設計中未能真正進行系統的完善和建造,即使有也沒能從人性化的角度出發,未能考慮與周圍的小環境融為一體,從而不能很好的為游人提供休息和觀賞等功能服務,并且藝術觀賞價值也不強。
2.1 立足本土—保持文化、地域特征
與國外景觀相比,我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文明,相應的也發展了幾千年的古典園林,并且創造了燦爛的園林文化。就中國古典園林文化而言,由于南北地域的差異,園林設計也不盡相同(北方園林的氣質堂皇,南方園林的精致小巧)。我國的道路景觀設計就應該立足于本土的基礎上,保持自己的地域性特點。而不是一味的抄襲,破還原有的自然景觀。因此,在我們向西方學習的同時,應該尊重中國的傳統文化,立足于自身經歷和文化歷史背景,然后結合當地的自然人文特征,在道路景觀設計中融入當地的特色和文化,保持中國的地域性特征,從而起到一種耳目一新、難以忘懷的作用。
2.2 地域特征景觀設計被原則
1回應地方特色原則
尊重自然環境,如尊重地形地貌、適應地域氣候;利用鄉土植物,如江南農村家家戶戶住宅旁都有的一片竹林,形成一種自然樸實的地方風格;引入地方性文化元素。
2再現歷史文化原則
地域性景觀關心歷史,但是卻不是簡單的符號拼接。歷史具有豐富的資源,只有對歷史文化進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才談得上在現實中將其再現。
3可持續性原則
持續性的突出表現就是可地域性與現代技術充分的融合。科學技術應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文化傳統和經濟發展狀況相協調,重在強調技術使用的“適宜性”,這樣做既能夠適應本國本土條件,也能夠發揮最大效益的多種技術。
2.3 地域性道路景觀設計的表達手法
1提取典型的元素符號
在道路周圍景觀提取典型的“視覺元素”作為象征符號,進行整合處理,局部的拼貼與現代的景觀當中,通常這種手法是符合大眾的審美習慣,易于被人們理解與接受。
2抽象多樣化的景觀空間
地域景觀的空間應在現代景觀中得到繼承與發展,而且在創作中應著重表達地域所呈現的典型空間。如在江南水鄉,在整體結構中應著重展現園林設計中“步移景異”的流動空間;在細節處理上,應著重展現四合院中的“天井庭院”空間。
3融合現代的適宜性技術
具體的適宜性手法有以下三種:合理利用地方材料;改進傳統地域景觀的構筑形式,組成新的構筑方式;運用現代技術和材料詮釋地域性文化的特色。
4隱喻傳統的表達形式
采用這種手法進行道路景觀設計,可以讓景觀既具有傳統景觀的某些特征,又能與其保持適當的距離。在我們基于對傳統景觀地域性文化的深入把握,對地域性景觀的典型形象、空間布局模式等以抽象和象征的手法進行變異,使其具有原參照物的“表征性”。
地域性景觀文化設計的研究是對現代道路景觀設計的深刻認識與反思。地域性不但能夠體現不同區域內道路的獨特文化風貌,而且也能夠體現其道路植物配置的風格特征。道路景觀是區域社會人文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道路景觀特征能夠更好地認識與理解地方性文化體系。因此,在道路景觀設計融入地域化特色,將會是今后道路景觀設計的一個發展趨勢。
[1]畢茹.中國景觀設計的趨勢研究[R].現代裝飾理論,2012年第4期。[2]陳飛,王政梅.城市道路景觀要素淺析[C].山西建筑,2009年1月,第35卷第1期。
[3]趙巖,谷康。城市道路綠化景觀的文化底蘊[D].南京林業大學,2001年6月。
[4]萬煒.公共環境設施設計中的本土文化因素之探討[R].商業文化。2011年第02期.
TU7
:B
1007-6344(2017)08-0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