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政法大學 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上海 201620)
道路交通事故脆弱性研究進展
周 萍
(華東政法大學 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上海 201620)
近年來,在國際日益重視防災減災的背景下,脆弱性研究受到廣泛關注并逐漸融入社會可持續發展策略。當前道路交通事故多發的現實使得道路交通事故脆弱性評估成為新的熱點和難點問題,識別道路交通事故脆弱性并進行有效管理是應對交通系統危機的重要課題。本文針對當今道路交通事故和脆弱性研究進行梳理,對當前道路交通事故預測分析方法和脆弱性評估方法進行了分類分析,以期為道路交通事故脆弱性的深入研究、有效應對與科學管理提供一定借鑒。
道路交通事故;脆弱性;評價方法;綜述
道路交通事故作為長期以來各國交通安全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一直倍受國內外學者關注。國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交通安全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一定程度上描述了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機理與影響因素,揭示了道路交通安全問題的本質。與國外相比,我國道路交通事故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本文從事故嚴重程度、事故預測兩個方面總結相關研究成果,借鑒前人研究的經驗和方法。
1.1 道路交通事故嚴重程度分析
由于道路交通事故的影響因素繁多復雜,涉及到人、車、道路、環境等多個方面,難以做到完全避免事故的發生,因此減輕事故的嚴重程度相當重要。研究者們從影響機動車駕駛員傷亡程度的顯著因素、影響事故傷亡后果的因素等不同角度嘗試對各種交通事故嚴重程度進行分析,旨在探究事故嚴重程度和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
1.2.道路交通事故預測分析
由于道路交通事故是小概率隨機事件,難以通過實驗手段真實反映事故的發生過程,因此,普遍的思路是利用統計方法從大量事故中分析發生規律,常用的預測方法主要有回歸分析預測法、時間序列預測法、灰色預測法、神經網絡預測法。
1.3.綜合評述
雖然目前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1)國外在事故嚴重程度分析方面的研究比較多,但由于其單一汽車交通的特點不符合我國混合交通的國情,所以很多國外的優秀研究成果我國無法借鑒。
(2)現有研究在事故對象的選擇上較多關注典型事故類型或特定的時空條件,如事故類型專門針對大型車、摩托車,時空條件專門針對交叉口、高速公路等。較少研究以普遍的區域事故為研究對象探究事故嚴重程度的一般規律。
(3)在上述道路交通事故預測方法中,回歸分析法技術比較成熟,但由于其要求大樣本容量和穩健的數據分布特征且其泛化能力較弱,其應用受到限制。
(4)現有的研究中,大部分都是對交通事故的預測研究,而少有研究從脆弱性角度來分析導致交通事故的因素。
二十世紀以來,在全球變化的背景下脆弱性研究已作為一項重要內容被提上研究日程。
2.1.脆弱性認知的歷史沿革
“脆弱性”起源于災害學,如今不僅涉及自然科學領域,也廣泛應用于公共衛生、可持續發展等領域,不同領域對“脆弱性”概念的界定角度和方式有很大差異。
災害學領域中,國際減災戰略認為脆弱性是由自然、社會、經濟、環境等共同決定的增強社區面臨災害敏感性的因素。
社會科學和人類生態學領域主要側重人群或社區的脆弱性,認為影響脆弱性的關鍵因素包括暴露、預見、應對、抵抗和恢復的能力。
致災經濟學研究中,脆弱性更多的關注貧困問題。在特定的政治經濟背景下,一定區域的人口脆弱性被概念化為降低到消費臨界值(如貧困線)的可能性。
氣候變化研究中,脆弱性定義考慮由氣候變化導致的潛在破壞量,及在遭到致災事件打擊之前,系統內存在的一種狀態。
可持續發展研究擴展了脆弱性的概念,將關注的焦點指向人與自然復合生態系統,認為其可定義為暴露、敏感性、適應能力的函數。
綜上所述,脆弱性已成為一個多尺度的綜合性概念,尚沒有確切統一的脆弱性概念,也缺少對道路交通事故脆弱性作用機理和影響因素的科學分析。本文認為,脆弱性是承災體的本身屬性,該屬性在外界干擾下表現為易于受到損害的可能性、程度或狀態,研究承災體脆弱性有助于從源頭減緩風險,道路交通事故脆弱性是指因各種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制約而造成的易于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失和影響的性質。
2.2.脆弱性的評估方法
脆弱性評估衡量承災體受損害的程度,是進行災害損失評估和風險評估的重要環節。
自然災害領域,脆弱性的評估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基于歷史數據
主要針對有歷史災情記錄的自然災害事件,以歷史數據為依據計算災害死亡率和經濟損失率,以此來表征實證區域的脆弱性。
此方法的代表有災害風險指標計劃和熱點計劃。災害風險指標計劃將災害中死亡人數和暴露人數二者的比值作為脆弱性的衡量標準。熱點計劃根據歷史災情數據,以自然災害的人口死亡率和經濟損失率來綜合表征區域脆弱性。
國內學者對這一方法的應用也較為普遍,如石勇、許世遠等在歷史災情的基礎上,對上海各郊區的農業水災脆弱性進行了分析。
(2)基于指標體系
災害脆弱性評估受多種因素相互影響,在脆弱性形成機制和原理研究還不充分的情況下,建立指標體系是目前各領域脆弱性定量研究中最為常用的方法。
國外對脆弱性指標評價的研究較為廣泛和深入,如“美洲計劃”,其建立的與脆弱性評估有關的指標是普適脆弱性指數和風險管理指數。目前國內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估方法主要依賴于建立指標體系,如葉明武、王軍等人提出從安全性、可達性和有效性三方面構建避難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
自然災害脆弱性涉及到多重尺度和學科,目前對于衡量自然災害脆弱性的指標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規范化是最大的問題,另外,指標選取時的不確定性,確定權重時的主觀性,不同空間尺度數據的可得性和評估結果有效性檢驗的限制,同一套指標在不同應用領域下是否需要調整等問題,仍有待進一步論證。
(3)基于災損曲線
災損曲線又叫脆弱性曲線,衡量不同強度的各災種與損失之間的關系,用災害損失率衡量損失值占總價值的比例,度量相對精確。
在一些保險比較普及的發達國家開展的比較早,這些國家用于計算損失率的歷史災情數據完善,形成了針對不同類型承災體的脆弱性曲線。
相比而言,發展中國家由于社會經濟限制,這項工作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尹占娥、暴麗杰等人對上海浦東新區開展了基于災損曲線的脆弱性研究,確定了研究區的脆弱性等級劃分,編制了基于不同重現期情景的脆弱性圖[1]。
這種方法雖然努力從根本上解決脆弱性評估結果粗糙、可操縱性不強等缺陷,但不論是實地統計還是問卷調查,統計方式和調查模式都會直接影響脆弱性評估的精度。
綜上,三種脆弱性評估方法都各有優勢,在實際應用中相互配合而非單獨使用,綜合歷史數據、指標體系、災損曲線等方法,能得到更為精確的脆弱性評估結果。
國內外相關學者和專家對道路交通事故和脆弱性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研究,雖然目前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1)國外在道路交通事故嚴重程度方面的研究比較多,但由于其單一汽車交通的特點不符合我國混合交通的國情,所以很多國外的優秀研究成果我國無法借鑒。
(2)現有研究在道路交通事故對象的選擇上較多關注典型事故類型或特定的時空條件,如事故類型專門針對大型車、摩托車,時空條件專門針對隧道、交叉口、高速公路等,較少以普遍的區域事故為研究對象探究事故嚴重程度的一般規律。
(3)在上述道路交通事故預測方法中,回歸分析法技術比較成熟,但由于其要求大樣本容量和穩健的數據分布特征且其泛化能力較弱,其應用受到限制。
(4)現有研究中,少有研究從脆弱性角度來分析道路交通事故。
[1] 尹占娥,暴麗杰,殷杰.基于GIS的上海浦東暴雨內澇災害脆弱性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11.4(20).
G322
:B
1007-6344(2017)08-03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