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工業大學, 130012)
關于水利突發網絡公共事件的演變及應對策略思考
周子歆
(長春工業大學, 130012)
在當前社會中,網絡逐漸成為傳播突發事件的一項重要媒介與載體,對于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傳播以及解決過程影響很大。因此,如何對網絡公共事件的發生及演變過程進行了解,并據此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水利突發網絡公共事件的演變為例,針對該類事件的演變過程進行探究,最后提出如何構建該類事件發生的應對機制。
水利;突發網絡公共事件;應對策略
近些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突發性公共事件在網絡的傳播頻率越來越高,并且每年都在不斷增加,這對于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為此,我國早在2014年就成立了中央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為了進一步彰顯我國對于網絡安全保障的信心和決心,我國不斷構建與優化突發網絡公共事件的應對機制,從而為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提供優質的網絡服務環境。
水利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生產有直接的聯系,水利工程、生態破壞、水土流失以及水資源污染等相關的突發性事件一旦出現,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使得網絡輿論聚集,并持續很長的時間和熱度,逐漸成為網絡媒體輿論的焦點話題。在水利突發性網絡公共事件中,最近幾年較為典型的事件以北京“7.21”特大暴雨災害,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發生的特大暴雨災害導致西城、房山區等多地區發生泥石流和洪澇災害,隨著降雨量的增加,一些關于求助的微博紛紛出現在網絡上,在很短的時間內被快速轉發。在其后的救援當中,很多明星與歌手都加入到了愛心援助隊伍中。大量的網友通過網絡呼吁的方式齊心協力,在當天該事件的熱度快速上升,網絡上出現的越來越多的正能量信息。而暴雨過去后,也有不少網民對于北京市的排水系統產生懷疑,網上也一度出現了關于死亡人數的謠傳信息,在政府和相關部門的輿論引導與努力之下,該時間的熱度才逐漸降下去。除了上述案例,2014年陜西米脂水利局長濫用私權修祖墳專用道事件也一時引起高度關注。該水利局長李某濫用職務權力專門修建了一條長達一公里的墓地專用道,并強行占一畝多地進行墓園修建。事件一經曝光各大媒體紛紛關注,政府部門也快速立案調查并及時通過媒體將調查結果反饋出來。
通過上述的兩個案例能看出,突發性網絡公共事件一旦發生,其會出現系統態演變和社會態演變兩大趨勢:第一方面,由于網絡操作存在很多的漏洞,導致其網絡系統較為脆弱,而任何的子系統與之有緊密的聯系,一旦任何環節發生問題,其他的環節都會相繼出現問題,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1]。依據事件出發的各類影響因子,會衍生出一系列的網絡事件,這些復雜的網絡事件及信息報道交織在一起,使得原本發生的突發性網絡事件的原委更難清晰呈現出來。另一方面,由于近些年來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對于網絡使用的依賴性也在不斷增加,網絡社會逐漸形成。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水利突發網絡公共事件的發生和發展動態則更多受到網絡的影響,并且在復雜的社會機制影響下,各類網絡傳播、社會信任、社會心理等因素的存在都會導致事件的發生出現復雜的變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網絡公共事件發生后產生的社會風險不斷積累,甚至使得網絡公共事件的演變朝著越來越惡劣的方向發展,這些都加劇了社會風險,并使得原本難以看到真相的網絡社會事件變得更加難以解決[2]。
2.1 切實做好突發網絡公共事件的預警監測工作
各級政府應當依據水利突發網絡公共事件的信息監測情況,對其緊急程度和可能發生的危害進行判定,并在適當的時間及合適的范圍內將預警信息發布出去[3]。在進入預警時期后,相關部門與單位應當實行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對可能受到影響的網絡系統進行檢查,并對有關漏洞進行及時修復,對于本地網絡系統安全情況及時上報。
2.2 構建科學的水利突發網絡公共事件應急處理機制
對發生水利突發網絡公共事件之后,事發的相關單位應當及時對事件信息可能波及的范圍和影響程度進行評估,對事件發展態勢進行分析,依據具體需求相關的專業機構與組織優先進行事件處理,通過網絡管控及技術手段盡可能遏制事態的發展。當事件難以獲得有效抑制的時候,應當依據具體的情況向上級報告,由更高級別的指揮機構采取應急處理措施,常見的手段包括封鎖、緩解以及消除等[4]。其中,封鎖是指對于一些具有很強擴散性的事件消息即刻切斷網絡連接地址,保證系統的持續可用性,避免事態發展進一步延續;緩解指的是通過相關網絡事件導致的影響作出緩解措施,盡可能將損失降到最小化;消除則依據處置的最終效果,通過網絡技術手段將事件造成的影響盡可能消除。
2.3 完善水利突發網絡公共事件的社會風險控制及溝通機制
由水利突發網絡公共事件導致的社會風險已經超過常規的范圍,通過以往的組織制度和技術手段很難進行控制與消除。各級政府應當充分利用各項治理工具和風險控制手段,降低事件造成的各類社會風險。大量的實踐證實,政府作為有效的現代治理工具之一,對于社會風險的控制十分有效,即通過政府的公共權力和特殊權限,在相應的規則下調節與限制組織與個人的行為活動[5]。然而現階段我國由于缺乏對網絡公共事件的制度指引和管制,對于一些已經發生的水利突發網絡公共事件只能選擇避免風險蔓延的方式,盡可能在遵循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解決。
與此同時,風險溝通是信息交流與互動的最好過程,其能夠在溝通的過程中調節矛盾,并為公眾的行為提供一個風向標導向。風險溝通的一項重要基礎就是信任,所以在網絡突發公共事件的風險溝通機制貫穿過程中的核心就是構建信任[6]。我國已經頒布了有關突發網絡公共事件處理的相關文件,要求利用與傳播規律相符合的信息發布方式,充分借助網絡主流聲音,尤其是對于民眾十分關注的水利熱點事件,準確、及時、主動地將其事件動態進展及處理結果及時公布出來,從而使民眾提升對于政府工作的理解與認知。雖然提升民眾對于政府機構的信任水平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政府應當將其作為基礎的工作與任務進行,從而推進網絡社會風險管理機制的逐步完善,促使該類突發性公共事件朝著良性的方向去。
由于水利突發網絡公共事件的發生與演變與社會態和系統態演變的特征,因而構建出科學的應對機制是應急管理與風險管理結合的動態化過程,從而能夠對該類網絡事件造成的挑戰與變革進行更好應對。通過加強對社會風險的管理能提高人民對于風險的認知水平,在預警監測的過程中,能夠及時了解到風險管理存在的弊端,從而及時對其進行加強或糾正。在應急處置期間,風險管理能幫助相關工作人員及時對事件發生原因進行識別,從而實施具有針對性的處理措施。而通過科學的風險溝通與監管,則能將水利突發網絡公共事件產生的社會風險及影響降到最小化,提升政府及相關組織在人民心中的公信力。
[1]王平,謝耘耕.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的形成及演變機制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03:63-69.
[2]周曄,吳鳳平,陳艷萍.水源地突發水污染公共安全事件應急預留水量需求估測[J].自然資源學報,2013,08:1426-1437.
[3]楊瑩,楊亞非.行業網站應對突發事件的傳播策略——以水利行業為例[J].新聞前哨,2013,09:96.
[4]周乾憲.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的生成機制——以“武漢水污染事件”為例[J].新聞愛好者,2012,14:17-18.
[5]王曉紅.網絡突發事件的傳播特征及其生成機制研究——以2006年到2010年的網絡突發事件為例[J].中國傳媒科技,2012,16:88-90.
[6]王素.網絡輿情應對研究綜述——基于突發公共事件處置視角[J].管理學刊,2012,05:100-104.
G322
:B
1007-6344(2017)08-03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