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琳 金志紅 王涯
對成都市金牛區企業人才現狀的調查與思考
葉琳 金志紅 王涯
創新驅動發展,人才引領創新。如何構建符合國家中心城市要求的國際化人才制度體系,成為各級人社部門亟待研究解決的關鍵問題。本文通過對成都市金牛區轄區范圍內的重點企業人才現狀及政策需求的調查研究,提出了加大企業人才工作力度的幾點建議。
(一)企業人才隊伍規模不斷擴大
截至2016年底,全區企業擁有專業技術人才8.7萬名,技能勞動者4.7萬名,其中高技能人才1.8萬名。
(二)人才競爭優勢進一步增強
金牛區現有院士3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16名,省“千人計劃”專家53名、團隊2個,成都人才計劃專家8名、團隊2個,總量居成都中心城區第一。擁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創新實踐基地)4家,人才工作站1家,成都市技能大師工作室4家,成都市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基地1家。
(三)企業人才政策體系逐步完善
當地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鼓勵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的若干政策》《金牛區重要人才工程實施辦法》等系列文件幫助企業聚才育才用才,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四)產業集聚人才的效應初顯
重點圍繞構建“145”現代產業體系,積極推進人才向高端產業和創新創業鏈上聚集,取得了一些技術含量高、帶動性強、產業化前景廣闊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
(一)人才發展機制體制亟待進一步完善
據調研分析,金牛區現有人才引進機制優勢不足,人才扶持政策體系吸引力不夠。一是新出臺的《關于鼓勵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的若干政策》對占企業人才中絕大多數的經營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的人才資助和獎勵沒有明確規定。二是一些企業認可的高層次人才由于學歷、職稱等原因不能享受政府的優惠政策,在申報評審上也受到限制。這一現象在民營企業中尤其突出。
(二)優勢產業集聚人才效應不夠顯著
如金牛區北部新城與中鐵軌道產業科技園簽約企業141家,其中有引領示范帶動效應作用的企業數量偏少,且知名企業少,對人才吸引力偏弱。其次是對區內西南交通大學、中醫藥大學及眾多駐軍部隊資源的人才使用度不高,未能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人才—產業”的良性循環鏈。
(三)高層次人才的流失問題日漸突出
調查顯示,企業對高素質、高學歷、高職稱的專業技術人才求賢若渴,但同時人才流失也日漸突出:一是受企業所處區域經濟地位和行業規模等發展環境因素影響,人才向其他發達地區流動;二是結構調整導致人才流失。調查顯示,以技能崗位為主的生產制造企業正經歷產業轉型、產能過剩的困擾,企業凝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實力減弱。
(四)人才服務平臺和載體建設不夠健全
區內的人力資源協會、就業服務企業直通平臺等現有平臺和載體作用發揮不足,政企之間、企業之間缺乏溝通。人才服務的信息化體系建設滯后,不能適應當前日益頻繁的人才跨地區、跨國流動的需要,造成人才供求信息不暢。
(一)著力深化人才發展機制體制改革
制定個性化人才政策,對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團隊)采用“一人一策”“一企一策”的方式給予扶持。落實好人才引進在住房購租、家屬就業、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各項待遇。綜合用人主體評價、行業評價和社會評價,并引入國際標準,建立符合企業實際需求的、多維立體式的人才評價認定新體系。
(二)加快推動產業優勢形成人才集聚
以區域優勢產業吸引產業高層次人才,形成產業吸引人才、人才促進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鼓勵企業通過專利技術轉讓、入股投資、科研和技術合作、承擔項目或課題研究、技術攻關等途徑,獲得先進技術或管理經驗。
(三)營造良好人才創新創業環境和氛圍
重視吸引人才軟環境建設工作,強化與政策相匹配的制度建設,如誠信體系建設、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增強科研成果轉化力度等,為企業人才發展營造更加廣闊的空間。大力表彰和廣泛宣傳優秀人才的先進事跡,營造良好的人才創新創業環境和氛圍。
(四)加快構建市場主導的人才管理服務體系
構建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的人才管理服務體系,推動政府人才公共服務與經營性服務分離,積極引進和培育專業化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加快建設專業化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國際人才城等,打造人力資源服務產業鏈。
(作者單位:成都市金牛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