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工匠精神,做育人先鋒
——訪“全國技術能手”、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周樹強
在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里,有一支“德藝雙馨”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他們扎根在教學第一線,秉承“航空報國、追求卓越”的航空精神和“精益求精、嚴慎細實”工作作風,鍛造自己,培育人才,書寫著人民教師的責任和擔當,他們用行動詮釋了什么是新時代的“工匠”。 機電工程學院教師周樹強就是其中的代表。
“作為高職院校的一名教師,除了能把理論講得深入淺出以外,還必須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帶領學生‘真刀真槍’地操作。”在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的實訓基地里,記者見到了周樹強本人。他正站在一臺機床前,穿著藍色實訓服,帶著學生一起操作設備。
在2016年11月舉行的第七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決賽中,周樹強一鳴驚人,成功摘奪數控機床裝調維修工項目(以下簡稱“數維”)教師組第一名,并被國家人社部授予“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
“感覺比參加高考還緊張。”回憶起比賽時的心情,周樹強告訴記者。據他介紹,比賽給分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過程性評分,參賽者每完成一項任務,考官現場給出是否得分,對參賽者心態影響極大;另一種是總體評價,在比賽整體結束時,考官給出綜合得分。

▲ 周樹強與學生一起操作設備

▲ 周樹強授課現場

比賽時間為6個小時,共包括12個任務。也就是說,參賽者要在360分鐘內完成12個數維任務。僅從比賽時間來看,賽制安排時間很長,但從任務量來說,比賽時間又特別緊張,對參賽者綜合能力要求非常高。
周樹強回憶,做完“軟件故障診斷與排除”這個任務時,裁判當場評判,某個環節失誤沒有得分。“知道發生失誤后,還是很緊張。”關鍵時刻,周樹強及時調整心態,盡量不受失誤影響,專心完成了剩余任務。
比賽爭分奪秒,又不知道其他選手的情況,緊張感可想而知。賽后,周樹強得知,基本沒有一個參賽選手完全做完所有任務。賽制的設置依據之一就是要讓參賽者在緊張的時間和氛圍中突破自己。
好在周樹強平日積淀深厚,操作熟練,比賽時又能積極調整心態,最終完成了絕大部分任務,其中“激光干涉儀應用”和“球桿儀應用”兩個任務還獲得了滿分。
在第一名光環的背后,是十余年的堅守與付出。
2005年,周樹強入學成航,就讀數控技術專業,主攻加工方向。2008年,他留校任教。2012年,成航成立數控設備應用與維護專業教研室,周樹強很感興趣,覺得數控技術維修方向也可以嘗試。于是,在主攻加工方向7年之后,他轉向了維修方向。
堅持動手、不斷思考、對新領域保持興趣,周樹強默默堅持了十多年。
2016年9月,周樹強在第七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選拔賽中獲得四川省第一名,拿下四川唯一一個進入全國決賽的名額。之后,是長達兩個多月的艱苦訓練。
在數控實訓室,周樹強指著一臺數控機床告訴記者,就是這臺機器,陪他走過了兩個月辛苦艱難的自我訓練之路。“白天上課,課后就在實訓室訓練。”周樹強回憶,全國決賽提前給了樣題,但樣題廣泛又苛刻,不好針對性準備,只能全面訓練,強度很大。
每天上完課,周樹強就來到實訓室自己訓練自己。10月氣溫開始轉涼,夜涼如水。他常常在空曠的實訓室待到午夜甚至凌晨,沒有人作陪,只有數十臺冰冷的數控機床為伴。就這樣,每天實操訓練,每天總結分析,兩個月風雨無阻。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在全國決賽賽場上,十余年的厚積薄發,艱苦卓絕的集中訓練,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使得周樹強最終從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手中脫穎而出,榮獲了教師組第一名。
“比賽結束后,覺得自己發揮不錯,獲得前幾名應該沒問題。”周樹強坦言獲得第一名有點意外,剛知道結果時內心還是有些激動。但他很快平靜下來,開始總結比賽的意義。
“我對參加比賽的價值有了更深入直觀的理解。”周樹強說,經過此次比賽,自己的理論、實踐和情緒調節能力都得到了訓練,個人專業綜合能力也有很大提升。此外,有了比賽經驗,他更清楚比賽對參賽者各方面能力的要求,在指導學生參賽時也更有針對性,平時講課也更清楚重點,收獲非常大。
“數控的學生參加比賽,能力也會獲得提升。”推己及人,周樹強認為,數控屬于技術類專業,學生平時就需要多動手多練習。在日常積累的基礎上,如果能夠結合比賽進行訓練,學習效果會事半功倍。賽前,學生需要參加集中訓練和選拔。不論是否能夠取得名次,在準備比賽的過程中,學生的理論知識、動手能力、抗壓能力都會得到提升;此外,用人單位對學生參與比賽項目也非常重視,如果能多參加比賽,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也會提升。因此,周樹強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多參加比賽,通過比賽鍛煉、提升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
目前,周樹強正帶領學生團隊為一個數控職業技能大賽積極備戰,向著新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前進。
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劉曉波
本刊記者 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