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沛雯 李發展
(蘭州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PBL模式教學試點效果分析
趙沛雯 李發展
(蘭州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PBL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課程組織形式。我們在《經濟法與稅法》這門課程中試點了這種教學模式,并對試點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以期了解、分析這種模式的教學效果,健全完善PBL教學方案,推廣應用PBL教學模式。問卷調查結果表明:PBL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PBL模式 教學試點 教學效果
目前,從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我們所開設的幾門法律課程包括《經濟法》、《稅法》、《經濟法與稅法》、《國際商法》等的教學效果并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對法律知識本身掌握的不夠牢固。法律課程所涉及的條文規定比較多,相應的記憶量也就比較大,而大多數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也就僅止于粗淺了解,并不愿意太花精力和時間去記憶這些內容,就算是認可提前學習這些法律知識對自己之后的資格考試的幫助作用,但也會覺得市面上的復習資料來得更有針對性,臨考復習會更有效,從而不太重視所開設的課程。二是法科知識并沒有與商科知識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運用書本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亟待提高。很多認真學習了法律課程、基礎知識較為扎實的學生經常會反映這樣一個問題,自己明明知道答案,但就是沒有辦法把自己知道的知識點準確地與題目所問相對應,比如題目中問的是合同是否成立、有效等,他們往往能夠準確且全面的回答,但是如果題目變成主張是否成立、要求是否合理,為什么時?很多學生就不知道該如何作答了。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高經管類專業法律課程的教學效果,主要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應激發學生對于法律類課程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意識到法律學習的趣味性和對他們今后日常生活與工作的重要性;二是應加強案例教學,以案說法,以法解案,讓書本上的知識真正與生活相聯系,提高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為此,我們嘗試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來改革課堂組織形式,并希望通過改革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試點對象
在經管類專業所開設的幾門法律課程中,我們選擇了國際經濟與貿易1401和1501班的《經濟法與稅法》課程作為試點,以期通過試點進一步完善、改進PBL教學方案,逐步將其推廣應用到其他班級和其他法律類課程中。
(二)試點方案
試點方案包括教學內容的篩選、教學案例的編寫、教學過程的安排(包括課前布置教學案例、課堂教學案例分析要點提示、課堂學生分組討論、課堂小組負責人集中講解、課堂教師總結講評、課后學生反思等)和教學效果的評價等。
在對國際經濟與貿易1501班《經濟法與稅法》課程進行試點的基礎上,我們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分析了PBL模式的教學效果。共發出調查問卷41份,其中男生14名,女生27名;文科生33名,理科生8名。收回調查問卷41份,收回率為100%。
(一)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調查結果表明,有95.1%的學生表示他們會對自己感興趣的相關專業知識在課堂之外主動地通過網絡、圖書館、新聞資訊等途徑去獲取,而對于他們不感興趣的內容則很難有動力利用課余時間去學習了解。可見,學習興趣的大小直接影響著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高低,而課堂教學的理想效果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想了解更多、了解更詳細的意愿。
那么,什么樣的課程才是學生感興趣的課程呢?調查結果表明,有48.8%的學生認為實用性強、所學的內容在將來的資格考試中或是今后的工作崗位上會用得上的課程,是對他們最有吸引力和最感興趣的課程。由于《經濟法與稅法》是一門實用性非常強的課程,所以,有70.7%的學生表示他們愿意選修《經濟法與稅法》這門課程,理由主要是想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識,在日常生活中也許會用得到以及對法律課程感興趣,想借此掌握一些法律知識等。還有的學生認為法律學習中通過邏輯推理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充滿了樂趣。由此我們就可以大膽地推測,當學生感受到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時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學習興趣,而且知識與實踐的聯系越緊密,學習的興趣就會越濃厚。
(二)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PBL模式是以案例為先導的教學方法,以案例來串聯相關知識點,以案例來啟發學生的思維。其中所選用的案例都是改編自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真實糾紛,能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書本知識與生活實踐的相關性,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需要注意的是,PBL模式在組織形式上與一般的案例教學有著很大的不同。以往案例教學中的案例只是輔助材料,老師往往只會展示一個案例用以來說明其所講授的知識點,留給學生自己思考的時間很短;又或是將案例留為課后作業,用來復習、鞏固課堂上所講的內容,這樣學生在作答時往往很容易追求“標準答案”,而存在的問題和異議又很難得到及時地反饋。但在PBL模式下,案例則由課后作業變成了課前作業,學生必須利用課余時間在課堂教學之前自己獨立完成,老師只會給予必要的咨詢、提示等。這樣案例就成了學生自我檢測知識盲點的有效工具,它不僅僅起到了預習的作用,而且還起到了督促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沒有了現成“老師的思路”可以追隨,學生就必須自己動腦筋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問卷調查中,當問到為完成案例分析,你的最主要的做法是什么時,有37人表示會自學課本中的相關內容,先嘗試自己解答,自己解答不了的時候,再就不會的知識點上網或去圖書館查找資料,或是去咨詢老師。與一般“始于課堂,終于課堂”的學習情況不同,在PBL模式的環境和要求下,學生的學習必須在課堂之前就開始,課堂的內容不過是糾錯和查漏,是對知識點的又一次強調和學習。當被問到在參加了《經濟法與稅法》課程的PBL教學之后,你覺得自己在哪些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實際的提高時,學生普遍認為從“被動”到“主動”學習的角色轉化能力和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列第一,還有12人認為在沒有老師的要求與督促下,自己主動學習的意識與能力得到了實際的提高。
(三)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在問卷調查中,當問到在分析案例、解答問題的過程中,你遇到的困難是什么時,排在第一位的是會混淆一些概念,往往答非所問(31/41);排在第二位的是大概知道知識點,但不知道要如何邏輯地表達(26/41);排在第三位的是知識點陌生,看不太懂問題(23/41)。這些都反映出了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得不夠牢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學生課前沒有做好預習、沒有仔細閱讀案例、可查閱的資料有限等。
實踐證明,無論是記憶還是理解都是建立在不斷學習和思考的基礎之上的。在PBL教學模式中,為了完成案例分析,學生課前不得不自己翻閱課本、查找資料,學習相關的知識點,在課堂上的討論和展示環節也是對知識點的又一次學習和思考,而老師的最終總結與點評更會起到理解、鞏固知識點的作用。調查結果表明,有87.8%的學生表示會認真傾聽其他小組展示的而自己小組沒有展示的題目的解答思路,以求做到及時更正和補缺。有90.2%的學生表示當其他小組展示的答案與自己的不一致時會在下課后找同學討論或是直接請教老師,如果自己錯了,會知道錯在哪里,并對此強化記憶、理解,不致以后再出錯。有90.2%的學生認為老師總結點評的意義在于讓他們對知識點有更深、更進一步的理解與記憶。
(四)提高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調查結果表明,有53.7%的學生希望通過《經濟法與稅法》課程的學習獲得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有41.5%的學生表示在參加了《經濟法與稅法》課程的PBL教學之后,自己運用所學知識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有63.4%的學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聽聞到與經濟法或是稅法相關的案件糾紛時,會不自覺地聯想起自己曾經學過的經濟法與稅法知識,有時還會再次翻閱課本,試圖利用所學分析一下案情,認為這樣的一個過程其實就是對理論知識地不斷學習和運用。
(五)學生的綜合能力有所提高
PBL教學模式受到學生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設置了課堂討論與展示的環節,讓學生成為講授的主體。在PBL教學模式中,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獨立完成案例解析之后,在課堂上會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討論,組員之間需要充分交流意見,討論每種解答方案的合理和可行性,最后再統一得出一個最優方案,選派一名小組代表上臺面向全體同學和老師展示、解說他們的解答思路,并接受同學和老師的追問。這不僅要求學生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功底,還要有較強的溝通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一定程度的語言表達能力等。在問卷調查中,有43.9%的學生明確表示PBL教學模式確實提高了自己的綜合能力;有22人認為集中展示環節既鍛煉了口才有增強了膽量,在完成這個環節之后感覺自己比以前更有自信心了,敢于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觀點。還有一些學生覺得嘗試把自己的觀點進行書面化表達,使自己對學術性文章的寫作有了一定的了解。
(六)教師的引導能力得到加強
PBL教學模式雖然是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但教師的引導作用至關重要。在PBL教學中,教師主要是在關鍵時刻起到點撥、支架或者教練的作用,如在學生查閱資料時引導、咨詢;在學生討論前組織、提示;在學生討論時旁聽、點撥、追問等。在調查問卷中,當被問到在PBL教學中,你認為老師應當具備哪些能力時,有82.9%的學生認為老師的引導能力最為重要,依次是老師的評價與總結能力、老師對教材的理解能力等。
盡管在被調查的41人中有40人肯定了PBL教學模式對學習的幫助作用,但當被問到對傳統教學模式和PBL教學模式更傾向于在哪種環境中學習時,仍有12人選擇了傳統教學模式。在選擇傳統教學模式的12人中,有9人表示他們更適應傳統教學模式中老師講授的方式,認為老師有更多的時間來詳細講解知識點,如果是自己在課后查找的話,不能保證答案的正確性。而在PBL教學模式下,老師講授的時間大大縮短了,他們因為無法確定自己理解內容的正確性而感到不安。因此,在下一步的推廣應用工作中應該著重注意以下三點:
(一)培養適應PBL模式的教學團隊
師資力量不足和課時安排緊張是目前面臨的兩個最為主要的問題。相較于國外PBL教學模式中所普遍采用的小班(20人左右)授課而言,我們一個班的學生至少會有40人左右。很多國外學校會把理論講授和PBL教學環節分開計算課時,而我們卻要在一個學期的48或者32個學時中全部完成。所以,學生在初次嘗試時就容易出現“理論課時被壓縮,覺得老師講得不如以前透徹”,或是“課下案例分析時間倉促”等的感受。如何在總學時不變的情況下合理安排理論講授和PBL教學環節的課時分配,對師資的數量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學生對“總是更能說的那些人占上風”的不滿也正體現了學生人數多而老師人數少的窘境。與國外一個老師只輔導20個左右的學生,而且并不負責講授基礎理論的組織形式相比,我們的一個老師要負責所有環節、40多個學生。因此,想要達到國外那種細致到每個人的精準輔導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能利用現有的教師資源,建立PBL模式教學團隊,以團隊的形式來負責一門課程,由一名老師負責講授理論知識和主持課堂討論,另有2-4名教師負責課前和課后的答疑與指導,盡可能地使每位學生都能直接和老師進行溝通,得到老師更及時、更精準的輔導,那么情況就會樂觀很多。
(二)不同專業的教學內容應各有側重
如果要在經管類各專業中推行PBL教學模式,就要注意到不同專業可能對各個知識點掌握程度的要求不一樣。因此,在編寫教學案例和設計問題時,應該根據每個專業的技能側重對教材的章、節進行細致地篩選。
(三)教學效果評價標準應多元化
PBL教學模式應更注重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學習的結果。因此,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應該更加靈活和開放。如果想要進一步提高學生參與討論、展示的積極性,可以嘗試通過提高平時成績在總評成績中所占的比重來引導和鼓勵學生,同時評價指標的構建也應該是多角度、全方位的。
總之,在國際經濟與貿易1401、1501班的《經濟法與稅法》課程中試行PBL教學模式可以說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問題。從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這種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路是正確的,應該予以肯定和堅持。但如何能夠在有限的課時量和師資力量下更加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并嘗試進一步在經管類其他專業的法律課程中推廣應用該模式,仍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1]劉桂清.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下財經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體系改革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8).
[2]郝景亞.澳大利亞和中國運用PBL教學法的比較研究——基于“國際市場營銷”課程教學[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3(10).
[3]馬君.高等工程教育PBL教學法:特征、問題設計及過程[J].高等理科教育,2014(2).
G642
A
1007-9106(2017)06-0171-04
* 本文為蘭州交通大學2015年度本科教學改革重點項目“PBL教學模式在經管類學生法律課程中的運用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趙沛雯,女,蘭州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師,主要從事經濟法教學與研究;李發展,男,蘭州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