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燈火,哪里有我安身之所?”生活在北京,有多少年輕人曾經發出過這樣的感慨?
感同身受。當劉悅跟我詳細講述他跌宕起伏的換房經歷之后,我也是暗暗為他捏著一把汗。劉悅苦等兩個月仍等不到銀行貸款,付不了換房的首付,也就意味著他空握著一筆錢,卻仍是個無房戶。劉悅說,在那些天的等待中,他又有了年輕時候的那種感慨。
“銀行也確實沒說這筆錢不給我,只是需要等。”劉悅說,“我也知道政府調控的意愿,但作為個人,我是真的等不起,不僅是合同規定的過戶期限讓我等不起,就是這瘋漲的房價也讓我等不起。”
好在劉悅最后通過自己的努力要下來了這筆尾款,并在合同規定期限內完成了換房的過戶手續。看到新的房產證上寫上了自己的名字,劉悅說他一點都不興奮,只是感覺如釋重負。
劉悅還算是幸運的,至少他的換房過程發生在“3·17”新政之前,至少他買房時的房價還沒有經歷3月初的那次“跳漲”。可又有多少原本觀望、等待中的購房者,恐慌性地在這波行情里倉促出手?吃了多大的虧,只有他們自己心里清楚。
在北京“3·17”新政過后,全國其他一些城市也陸續公布了新的房產限購政策,而北京更是不間斷地連續出拳,政府遏制房價的決心已經非常明顯。但這真的能去除房價過快增長的根源嗎?靠政策手段壓縮房產交易量,的確在短時間內可以起到不錯的效果,而等這陣風過后,房產投機者又會伺機而動,難道再來一個猝不及防的新政再來打壓?靠這樣的手段,難道不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讓房屋回歸居住本性,歸根結底還需靠法治,“房產稅”,在這個瘋狂三月過后,恐怕又會被很多人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