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懷民+++王峰
也許你不相信,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上海市民家庭,每三盞被點亮的燈中,就有一盞的供電,是1900多公里之外地處四川宜賓深山里的復龍換流站輸送的。
這是一個普通人不太好理解的話題,也是離開了專業術語,就不太好說清楚的話題。打個比喻,這就像一條電力高速公路,從宜賓深山,翻高山跨大河,越重慶、湖北、湖南,過安徽、江蘇、浙江,將向家壩等水庫發的電,一直送到上海市奉賢區,再通向千家萬戶。
這條電力高速路的起點在云貴高原邊緣,川滇交界處一個叫復龍鎮的山里,名為復龍換流站,它是復龍—奉賢(上海)±8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首端站,線路全長1907.7km。
特高壓遠程輸電技術,是我國繼高鐵技術之后,又一項傲視世界的先進技術。這一技術的成功運用,對開發西部地區水電、光電、風電等清潔能源,實行西電東送,減少東部地區對以煤炭為主的火電需求,調整我國能源結構,降低碳排放,治理霧霾等造成的空氣污染,保護環境,意義重大。
復龍換流站于2010年7月投入商業運行。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本科生、研究生,輾轉從大城市來到這里,進入這個被高墻圍起來的“單位”,履行“川電東送守護者”的使命。
在遠離都市的大山里,他們忙碌而孤獨。忙碌,他們負責這個投資十幾億世界最先進換流站的安全運行,確保上海市民安全用電,每天充實而忙碌;孤獨,和那些留在城市打拼的同學比,身在大山之中的他們,除了青山綠水,除了清新的空氣,年輕人主要的娛樂除了工作還是工作。
復龍換流站年輕的站長王睿,畢業于武漢大學。他領著一群來自武漢大學、四川大學、三峽大學的年輕人,已經連續在這里工作了7年多。川西大山中的山風盡管清新,但也吹皺了他們的額頭;溫暖燦爛的陽光,曬黑了他們的皮膚。這里的山水涵養了這群年輕人堅毅、質樸、擔當的個性。他們在人生的履歷上寫下了:電從遠方來,我用青春,保你用電!
國家電網運行分公司宜賓管理處副經理廖文鋒,20多年來,從風光宜人的水電之都湖北宜昌轉戰寒冷的呼倫貝爾,在公司需要時再度投身疆電外送的±800kV哈鄭工程,工程順利投產運行后又轉戰大西南。他對自己的工作充滿自豪:我國是目前唯一將特高壓輸電技術投入實際運用的國家,而西方國家的相關技術還鎖在保險柜中。
年過半百的宜賓管理處經理李繼輝,在基層一線打拼了近30年。談起在今天這種形勢下,如何把大學生“人引來,心留住”,他的回答異常平淡:“這工作總得有人來干呀?!?/p>
國網運行人稱他們干的是一件大事。2016年,他們通過復(龍)奉(賢)、錦(屏)蘇(南)、(宜)賓金(華)三大特高壓直流輸電干線,從四川為東部省市安全送電1071億度,這1071億度電,為東部省市創造了5000多億元的GDP,為西部省市貢獻了幾十億元的稅收。在這1071億度電的背后,是一群地處深山的年輕大學生的青春年華、春夏秋冬。
當你奔走在上海、杭州、金華……忙碌創業或享受生活時,抬頭看那被電流裝扮得美輪美奐的街道、樓宇,你可曾想得到,大山里那群為了你,為了大家,默默堅守著的年輕人?
一個社群幸福生活的背后,總有另一群人的犧牲付出,這才是真實的社會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