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林
摘 要:改造中低產田,對我國農業發展大有裨益。調查我國中低產田現狀,并對其增產潛力進行分析和預估,實現綜合生產能力的提升,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本文主要論述中低產田改造的必要性和特點,提出具體的改造方法,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助力。
關鍵詞:中低產田;改造;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DF41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06
1 中低產田改造的必要性
土壤、水源、地理環境和配套設施等,都會影響農田產量及農作物的種植質量。中低產田改造是通過修建路、溝、水窖等基礎配套設施,使農作物種植過程中具備良好的外部環境,提高農作物產量,最大程度實現種植效益。該項目屬于惠民性工程建設,地方政府部門要嚴格落實該項工作。
2 中低產田改造特點
中低產田的形成與區域性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農作物的種植栽培技術、生產能力等具有很大關聯性。中低產田改造過程中,需加大對其關注度,為農作物種植和糧食生產奠定良好的基礎。
2.1 灌溉條件差,土壤鹽漬化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的地勢地形環境等不同。以平原地帶為例,因地勢過于低平,對地下徑流造成嚴重的阻礙,使其暢通度不足,導致水鹽聚集嚴重,嚴重影響了農田質量,出現鹽漬化問題。而地下流沙含量比較大,增加了自流排水難度,使地下水位升高,很難對鹽堿荒地等進行充分改造和利用。這一系列問題,都不利于農業生產和農作物培育,難以實現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1]。
2.2 用養失衡,土壤肥力不足
因城市化進程加快和糧食種植效益低,很多農民過度使用土地,而不注重對其進行養護。農田因為長年單施化肥,無法及時補充土壤有機質,嚴重影響了土壤肥力,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的外部條件無法保障。無論是土地利用率,還是生產率,都特別低,生產力嚴重下降。很多土地甚至缺氮和磷,形成中低產田。
2.3 耕作粗放,多草害
農業生產過程中,如果種植和管理過程過于粗放,采用掠奪性生產方式,會使土壤中的養分嚴重流失,影響其肥力,甚至出現板結狀況。土壤質量下降,耕層變淺。該過程中,雜草與農作物爭水和肥,使糧食種植過程中,無法獲取充足的營養,抑制其生長發育,且產量降低。
2.4 水資源缺乏,污染嚴重
水資源短缺和污染嚴重,也是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地下水污染、超采等。加之,污水和廢水排放量的增加,導致水體污染嚴重,地下水水質下降,而且嚴重不足,出現土壤沙化、濕地萎縮、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
3 合理改造中低產田,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依據區域性特征,對中低產田進行有效改造,以適宜農作物種植及農業生產。
3.1 坡改梯
沿等高線在坡地上修筑臺階式或波浪式斷面農田。采用該種方式,能夠使地形坡度發生改變,滯留地表徑流,使土壤更加穩定,具備良好的保水、保土、保肥性,以達到良好的種植效果,提高農作物產量,實現其種植效益。與此同時,應用坡面小型蓄排水工程和保水耕作措施[2]。
3.2 小田并大田
結合區域背景,以小組為單位,在其自愿情況下,依據二輪承包人口和面積,在地力和配套設施相近的地塊范圍內,對二輪承包零散的多塊小地塊進行整合,農戶依照整合之后的地塊進行耕作。
3.3 合理施肥
對氮肥、磷肥、鉀肥等,進行合理配置及應用,為農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拓展其覆蓋范圍,對地表徑流和泥沙流失問題等,進行嚴格控制。推廣和倡導配方施肥技術,提高肥料利用率,實現農作物增產和土壤培肥。配方施肥的應用原理是依據土壤的養分情況和各類農作物的營養需求狀況,對各類肥料進行科學配施。科學搭配有機肥和無機肥,嘗試應用農家肥、秸稈還田、綠肥種植、合理輪作倒茬等方式,使土壤具備充足的有機質,使土地的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確保土壤和農作物具備較強的抗逆性。
3.4 采用綜合治理方法
中低產田改造過程中,需要遵循改造、使用和養護相結合的方法。治理和改造中低產田的土壤,可充分實現培肥利用。因地制宜,依據土地實際狀況,選用合理的作物種植品種,并采用正確的種植方法,嚴格控制農田種植過程,提高農作物種植質量及產量。例如,修建機械耕種道路,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對小型機械化作業進行推廣應用,實現機械化生產,使中低產田改造工作更加有效。改進種植制度,注重日常除草等,耕地使用與養護相結合,實現土壤結構的改善和優化,使土壤具備較高的肥力。
4 結語
中低產田改造比較復雜,專業性強,涉及到的相關內容比較多。政府和相關部門要結合區域性農業發展要求,明確中低產田特點,提出針對性的改造方法,以達到良好的中低產田改造效果,推進我國農業的快速可持續發展,為人們供應優質農產品,實現農民增收。
參考文獻
[1]黃璐,劉京寶.河南省中低產田現狀及改造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2(07):4245-4246,4265.
[2]朱鐵輝,麻吉亮.中國農田治理模式的路徑選擇——以中低產田改造為例[J].當代經濟研究,2012(06):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