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穆清廟,肅雝顯相a。
濟濟多士b,秉文之德c。
對越在天d,駿奔走在廟e。
不顯不承,無射于人斯f!
(《詩經·周頌》)
注釋:
a “於(wū)穆清廟”二句:於穆,猶言“穆穆”,意為肅穆。清廟,肅然清靜的廟宇。肅,敬。雝(yōng),同“雍”,諧和。顯,明,指有明德。相,助,指助祭者。
b 濟濟多士:濟濟,眾多。多士,指參加祭祀的眾多諸侯和公卿大臣。
c 秉文之德:都秉持著文王的德行。
d 對越在天:是說報答文王的在天之靈。對,報答。越,宣揚。
e 駿:通“逡”,形容奔走時急速的樣子。周時在廟堂祭祀時以小步速行為恭敬。
f “不顯不承”二句:是說文王的功德多么顯赫,多么盛美,人們都在毫不懈怠地繼承著他的盛德和功業。不,通“丕”,大。承,通“烝”,美善。射(yì):厭倦、懈怠。斯,句末語
助詞。
大意:
宗廟莊嚴而肅穆,助祭之人高貴從容。
濟濟一堂的賢士,文王美德牢記心中。
為報答文王在天之靈,人人操勞奔走匆匆。
文王功德顯赫而盛大,仰慕傳承永世無窮!
【點評】
頌是宗廟之樂歌,分“周頌”“魯頌”“商頌”。這首《清廟》為“周頌”的第一篇,寫的是周人祭祀周文王的情景。據最新的出土文獻《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第五簡記載,孔子曾這樣說:“《清廟》,王德也,至矣!敬宗廟之禮,以為其本;秉文之德,以為其蘗。”這些話準確地揭示了此詩的兩大主旨。“於穆清廟,肅雝顯相”,“駿奔走在廟”,這都是“敬宗廟之禮”。“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祭祀祖先應恭恭敬敬地恪盡職責,懷著一顆敬畏之心,感念他的偉大業績,從而繼承和鞏固王德之本。“無射于人斯”,是要求子孫能毫不懈怠地“秉文之德”。而“秉文之德”的關鍵是“濟濟多士”,要有德才兼備的人才,使王德不斷地“分蘗”發揚。這樣看來,祭祀宗廟祖先不僅僅是形式,而是要通過這種形式追本溯源,不忘本初,凝聚人心,警示后人,緊抓人才的培養,從而光大祖先的王德和基業。
(選自《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百篇》,中華書局201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