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信息技術的飛速革新,日益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發展,如何適應新媒體的發展,更好地運用好媒體這把“雙刃劍”,需要我們在新的信息傳播模式下不斷探尋,同時也要有相關的法律法規提供保障。本期“傳媒與法”欄目著重研究網絡傳播倫理失范及其應對策略和虛假新聞的防治等議題。朱穎教授等認為社會化媒體推動公益在全社會普及的同時,也存在虛假信息泛濫、個人隱私泄露、網絡事件突發等倫理失范現象出現,通過對社會化媒體平臺的公益傳播倫理困境產生的原因的探尋,提出了相應的改進策略。余霞副教授等則將關注點放在了網絡輿論傳播中的話語策略上,他們采用話語分析法及符號學的相關理論,對相關2016年“山東疫苗事件”的典型網絡文本進行了解讀,發現健康風險事件中,不同聲音的碰撞、對話最終能激發公眾的理性思考,推動公眾情緒從恐慌恢復到理性。虛假新聞不僅損害了媒體的社會公信力,還影響了正常的社會秩序。趙婧對自媒體不實信息的概念及其隱性危害進行了分析與調查驗證,認為不實信息導致人們在判斷事物時產生“盲人摸象”般的臆測,并進一步引發碎片化傳播的信度降低,以減少不實信息隱性危害。網絡輿論的監管是新媒體時代都面臨的重大考驗,加強我國法律對網絡輿論的監管力度,強化對特定人群的媒介素養教育,以期推動網絡傳播的健康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