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杰 陳芳芳 陳翠芳
摘 要:通過比較35%甲硫.氟環唑SC等幾種殺菌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結果表明:2016年江蘇地區小麥赤霉病偏重流行,本試驗在小麥揚花初期,連續降雨、高溫高濕、施藥1次的情況下,42%多·戊SC1500mL/hm2、40%咪鮮胺銅鹽.氟環唑600 mL/hm2、25%氰烯菌酯1500 mL/hm2、36%黑包公1200mL+43%戊唑醇300 mL/hm2均有較好防治效果,防效達77.52%、69.01%、63.14%、54.08%。
關鍵詞:赤霉病;氰烯菌酯;防效
中圖分類號:S5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32
赤霉病是小麥上主要病害,小麥穗期多雨、氣候潮濕的年份易大流行,對小麥優質高產構成嚴重威脅。對赤霉病的防治,除選抗、耐病品種外,主要還是依靠小麥穗期的化學防治。目前,生產上用于防治小麥赤霉病的藥劑仍以多菌靈(Carbendazim)為主,其他藥劑多處于試驗篩選或示范應用階段[1-3]。2016年江蘇地區小麥赤霉病偏重流行發生,今年上海農場在往年防治小麥赤霉病試驗的基礎上,再次開展此項試驗,從中選出防效好、安全性佳的藥劑,現將試驗結果整理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35%甲硫.氟環唑SC(32%甲基硫菌靈·3%氟環唑陜西康禾之豐);48%甲硫.戊唑醇SC(36%甲基硫菌靈·12%戊唑醇江蘇劍牌);40%咪鮮胺銅鹽.氟環唑SC(30%咪鮮胺銅鹽·10%氟環唑江蘇輝豐);42%多.戊SC (6%戊唑醇· 36%多菌靈江蘇蘇科);35%戊.福SC(8.5%戊唑醇·26.5%福美雙南京南農農藥科技);36%黑包公SC(32.5%多菌靈·3.5%三唑酮合肥福瑞德生物化工廠);25%氰烯菌酯SC(江蘇蘇科);43%戊唑醇SC(江蘇豐山集團)。
1.2 試驗地點
試驗地點為上農五隊三排14號西格,供試小麥品種為鄭9023,品種特性為感小麥赤霉病,播期為2015年10月30日。
1.3 試驗設計
本試驗共設10個處理,分別為處理1:35%甲硫.氟環唑SC1500 mL/hm2;處理2: 48%甲硫.戊唑醇SC1500 mL/hm2;處理3:咪鮮胺銅鹽.氟環唑SC600 mL/hm2;處理4:42%多.戊SC1500 mL/hm2;處理5:35%戊.福SC1500 mL/hm2;處理6:黑包公1200mL+戊唑醇300 mL/hm2;處理7:氰烯菌酯1200mL +戊唑醇300 mL/hm2;處理8:黑包公SC1500 mL/hm2;處理9:氰烯菌酯SC1500 mL/hm2;處理10:清水對照。本試驗于2016年4月21日施藥,兌水450kg/hm2,施藥當天天氣晴朗,微風,采用電動式噴霧器施藥。
1.4 試驗期間天氣情況
試驗期間(4月21日—5月16日)平均氣溫在13.8~23℃,其中,最低氣溫9℃,最高氣溫29℃,雨日6d,總降雨量為110.6mm。
1.5 調查內容及方法
于藥后25d(5月16日)調查防效情況,小區內采用5點取樣法,每點調查50個穗,記錄病穗數、病穗嚴重度,計算病穗率、病穗防效、病指及病指防效。
嚴重度分級標準:1級:病小穗占全穗的1/4以下;2級:病小穗占全穗的1/4~1/2;3級:病小穗占全穗的1/2~3/4;4級:病小穗占全穗的3/4以上。
病情指數=∑(病穗數×病級)/(調查總穗數×4)×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各處理藥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在小麥揚花初期施藥一次的情況下,42%多.戊SC1500 mL/hm2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明顯好于其他處理,病穗防效達76.85%,病指防效達77.52%,咪鮮胺銅鹽.氟環唑SC600 mL/hm2、氰烯菌酯SC1500 mL/hm2對小麥赤霉病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對病穗的防效分別為69.21%、64.49%,對病指的防效分別為69.01%、63.14%。35%甲硫.氟環唑SC 1500 mL/hm2、黑包公1500 mL/hm2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效果較差,對病穗的防效分別為36.44%、41.32%,對病指的防效分別為37.36%、41.49%。而48%甲硫.戊唑醇sc1500 mL/hm2、35%戊.福SC1500 mL/hm2、黑包公1200mL+戊唑醇300 mL/hm2、氰烯菌酯1200mL+戊唑醇300 mL/hm2對防治小麥赤霉病防效一般,對病穗的防效分別為53.30%、47.14%、52.47%、47.50%,對病指的防效分別為53.97%、44.82%、54.08%、49.33%。
2.2 安全性
試驗期間不定期觀察各處理藥劑對小麥的安全性,無藥害發生。
3 小結與討論
3.1 小結
本地區在小麥揚花期連續降雨、高溫,導致今年我場小麥赤霉病偏重流行發生情況下, 42%多.戊SC 1500 mL/hm2、咪鮮胺銅鹽.氟環唑600 mL/hm2、氰烯菌酯1500 mL/hm2、黑包公1200mL+戊唑醇300 mL/hm2這4個處理在揚花初期施藥1次,均能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3.2 討論
通過觀察試驗后期赤霉病的擴展情況發現:在小麥灌漿期遇高溫、高濕(5月20—25日,雨日3d,降雨量7.2mL,氣溫最低15℃,最高29℃)且田間群體大,已侵染在穎殼里的鐮孢菌在外界條件(溫度、濕度)適宜的情況下,則有進一步加重病害的趨勢,特別是像淮33這類高感赤霉病的品種,病害明顯加重。因此建議:正常年份防治小麥赤霉病在小麥揚花10%時施藥1次,間隔5~7d再施藥1次,輪換藥劑,便達到很好的防治效果;若揚花期遇連續降雨,選用高效的殺菌劑,增加施藥次數,從連續2次施藥增加至3~4次,第1次施藥提前至齊穗期,應搶在雨前施藥,施藥關鍵時期遇害雨,應于雨間隙進行施藥,做到遭雨及時補治等措施來控制小麥赤霉病的發生與擴展。
參考文獻
[1]王建新,周明國,陸悅健,等.小麥赤霉病菌抗藥性群體動態及其治理藥劑.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2(1):43-47.
[2]韓青梅,康振生,段雙科.戊唑醇與葉菌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植物保護學報,2003,30(4):439-440.
[3]阮仁武,傅大雄,王步軍.3種殺菌劑對小麥赤霉病防治研究。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5,27(3):28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