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實驗主要研究甜玉米不同季節、不同栽培密度對其鮮苞產量及商品率的影響。結果顯示:隨著密度增大,玉米鮮苞次品率也隨著增高,春秋兩季產量則以28cm/株、33cm/株處理最好,夏玉米則以33cm/株和38cm/株最好。
關鍵詞:甜玉米;栽培密度;產量;商品率
中圖分類號:S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36
甜玉米具有較高價值的原因是因其口感較好、營養豐富,同時也是一種較為高檔的保健食品,具有巨大的利潤空間和市場前景。近幾年來,為了提高農業產業機構,提高農民的收入利潤,進行了廣泛的品種引進和栽培技術的改善,其中栽培密度成了影響甜玉米產量和商品率的重要因素。而甜玉米與普通玉米不同點在于是其以收獲鮮苞用于鮮食,鮮苞的產量與商品率決定甜玉米的價值,由于甜玉米對光照、溫度比較敏感,在春、夏、秋季表現不同的生育特性,不同季節溫度、光照、栽培密度對甜玉米的產量及商品率有較大影響,本試驗選擇廣西桂東地區橫縣種植營養價值較高的甜玉米,通過探討甜玉米的不同季節、不同栽培密度其產量及商品率影響,以找到不同季節甜玉米的最佳種植密度,不僅為廣西地區玉米高產栽培提供技術指導,同時也為全國甜玉米生產提供科學參考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材料
本次實驗甜玉米材料主要為適合市場及甜玉深米加工需要的高產穩產甜玉米新品種中產量性狀優異,具有高產量潛力的高產品種:新美夏珍。.
1.2 試驗時間、地點
2016年2—12月,橫縣橫州鎮宋村。
1.3 實驗設計
本試驗設計為4個密度處理,每個處理面積133.333m2,
重復1次,隨機排列,不同密度為不同處理,A處理23cm、B處理28cm、C處理33cm、D處理38cm。四周設保護行。品種為新美夏珍。
1.4 實驗方法
整地起畦,每畦130cm(含溝),每畦種2行,分春、夏、秋3季,統一育苗,用100孔/塊育苗盤進行育苗,3.5葉移栽。
1.4.1 春玉米
2月20日播種,3月15日移栽,移栽時25kg/667m2施鈣鎂磷肥,20kg/667m2尿素,15kg/667m2氯化鉀作基肥,3月25日施俄羅斯16-16-16三元素復合肥15kg/667m2、20kg/667m2尿素,4月10日施20kg/667m2尿素,15kg/667m2氯化鉀,4月20日施20kg/667m2尿素。5月16日收獲,全生育期85d。
1.4.2 夏玉米
6月8日播種,6月20日移栽,移栽時25kg/667m2施鈣鎂磷肥,20kg/667m2尿素,15kg/667m2氯化鉀作基肥,6月30日施俄羅斯16-16-16三元素復合肥15kg/667m2、20kg/667m2尿素,7月10日25kg/667m2尿素,20kg/667m2氯化鉀,7月20日20kg/667m2尿素,8月13日收獲,全生育期65d。
1.4.3 秋玉米
9月10日播種,9月22日移栽,移栽時25kg/667m2
施鈣鎂磷肥,20kg/667m2尿素,15kg/667m2氯化鉀,10月2日施俄羅斯16-16-16三元素復合肥15kg/667m2、20kg/667m2尿素,10月12日,40kg/667m2尿素、20kg/667m2氯化鉀,10月25日20kg/667m2尿素,11月15日20kg/667m2尿素,12月23日收獲,全生育期103d。
在甜玉米整個生育期,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在小喇叭口、大喇叭口、吐絲期分別用70%代森錳鋅+2.5%甲維鹽防治玉米葉斑病和玉米螟,孕穗期,用10%吡蟲啉防治玉米蚜蟲。在甜玉米吐絲5d后結合摘玉米筍把空苞玉米清除掉。
1.5 測定項目方法
本次實驗中需要測量和對相關數據進行記錄,需要記錄甜玉米的播種期、出苗期、拔節期、吐絲期、成熟期,將田間留苗數、空苗數、病蟲害、倒伏率及收獲果穗數進行記錄。同時還需要記錄不同季節、不同種植密度甜玉米的鮮苞產量、次品鮮苞產量,計算次品率。
2 結果與分析
2.1 實驗結果
不同密度、不同對于甜玉米產量和商品率的影響如下表。
結果四季的玉米產量隨著密度的增大,玉米鮮苞的產量先增高后下降,其中春玉米B處理、夏玉米C處理、秋玉米B處理鮮苞產量最大,說明春秋兩季產量則以B、C處理最好,夏玉米則以C和D最好。但是隨著密度增大,玉米鮮苞次品率也隨著增高。其中春秋玉米鮮苞較夏玉米高,春秋玉米次品率明顯低于夏季。
2.2 結果分析
玉米栽培密度對于玉米的產量和商品率有著重要的影響,首先,如果玉米栽培的密度過高,會出現空苞增加、病蟲災害嚴重、瘋長等現象,但是栽培的密度過低,則嚴重影響群體產量,農田資源得不到充分地利用。所以對于玉米密度實驗和分析,確定玉米最佳的栽培密度,是提高玉米產量和商品率的重要保證。
本次實驗中產量分析甜玉米各個處理區鮮苞產量高低與栽培密度之間的關系排列依次為A處理23cm、B處理28cm、C處理33cm、D處理38cm,而春玉米鮮苞產量為168.2kg、201.4kg、198.3kg、176.7kg/小區,夏玉米為103.7kg、127.8kg、170.65kg、165.7kg/小區,秋玉米為191.25kg、225.8kg、214.35kg、205.85kg/小區,可見春秋玉米以28cm和33cm的株距產量最高,而夏玉米以33cm和38cm的株距產量最高,因為甜玉米對于溫度和陽光的需求較高,隨著種植的株距不斷增大,小區的鮮苞數量增加,但是玉米鮮苞的行粒數和穗行數等構成的產量卻明顯下降,小區的產量也就下降。同時一些研究也發現,甜玉米群體的動態生長情況和生育期和甜玉米栽培密度之間也有重要的關系,玉米的葉片、莖節、株高等隨著種植的株距的減小而逐漸降低,由于水、肥料的供應條件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變化。
栽培密度影響玉米植株的生長發育和相關形狀,提高玉米的種植密度相應地會提高玉米個體之間對于光照、水分和養分的競爭、搶奪,導致玉米果穗的變細、變短,最終玉米的產量也相應地降低了,例如本次實驗中春玉米中,株距在23cm的時候產量較28cm和33cm的低。但是如果玉米栽培的密度過低,則不能充分地利用農業資源,獲得理想的高產量,如本次實驗中38cm株距的產量較28cm和33cm株距的低。
很多研究已經發現,甜玉米的種植密度可以影響甜玉米的性狀、品質和產量等,同時本次研究發現隨著種植的密度的增加,玉米的空苞數量增加,其可能的原因是種植密度增加,養分消耗、光照影響也會相應地增加,這也就增加甜玉米空苞的可能性。所以可以看出密度越大,空苞發生的頻率也越大。一些研究也發現,甜玉米的產量和種植密度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二次回歸關系,有最佳的種植密度,本次研究發現,春秋玉米種植主要以B、C處理最佳,而夏玉米主要以C、D處理效果最佳,達到一定的臨界點之后,再增加株距,產量會隨之下降。其中玉米的次品是指0.2kg以下及籽粒不飽滿的為次品,本次實驗可以發現,通過A、B、C、D 4種方法處理之后,春玉米的次品鮮苞產量為23.25kg、15.15kg、9.3kg、8.35kg/小區,次品率為13.82%、7.52%、4.68%、4.72%,夏玉米為30.8kg、17.75kg、12.9kg、11.7kg/小區,次品率為29.7%、13.89%、7.56%、7.06%,秋玉米為22.65kg、15.1kg、11.85kg、9.25kg/小區,次品率為11.84%、6.69%、5.53%、4.49%,可見隨著株距的增加,甜玉米鮮苞的次品逐漸降低,可能的原因是隨著株距的增加,玉米株間對于水分、養分、營養的競爭減小,次品率下降。
說明高產和高潛能玉米的優勢發揮應該與適當的生態環境相結合,當品種與相應的環境相匹配之后,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該品種的最大增值潛能。
3 結語
經過試驗與實踐相結合證明,適當地增加玉米種植的密度可以提高玉米的產量和商品率,但是密度不能過大,超過一定的限度,產量和商品率反而有所下降,所以本次實驗得出的結論是,要想提高甜玉米的產量和商品率需要選擇合適的種植密度,即能夠防止倒伏、病蟲害等還能夠合理利用資源,增加產值。
參考文獻
[1]張紅芳.夏播甜玉米產量與品質性狀的形成及調控[D].中國農業大學,2005.
[2]邵顯躍,孫加焱,邵美紅,張葉全.不同栽培密度對鮮食甜
玉米植株和產量性狀的影響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0(02):
60-63.
[3]林錦平.“閩甜208”栽培密度對主要性狀及經濟效益的影響[J].江西農業學報,2009(02):41-42,45.
[4]閆飛燕,程偉東,周錦國,覃蘭秋,謝和霞,孔祥林.甜玉米肥效密度耦合高效免耕栽培技術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08(08):38-44.
[5]郭章賢,盧華兵,郭國錦,樓肖成.浙甜7號播期、栽培密度與產量的關系[J].種子,2007(06):106-107.
作者簡介:黃昌盈(1966-),壯族,本科,農藝師,副站長,現在橫縣橫州鎮農業站工作,研究方向:茉莉花栽培,甜玉米及果樹栽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