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慶光
摘 要:小麥是禾本科植物,被廣泛種植在世界各個地區,同樣也是僅次于玉米產量的糧食作物。但是,由于小麥品種與環境條件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種類不同的小麥,其營養成分的差別也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正確引導種植人員,對種植技術予以全面優化,確保產量的增加。為此,本文以五蓮縣為例,闡述了優化小麥種植技術的途徑與防治病蟲害的方法,以期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麥;種植技術;優化;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 S157.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41
1 小麥種植技術問題解構
1.1 小麥品種諸多
在現代農業中,小麥的品種諸多,所以對于提高小麥產量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很多種植人員為了獲得理想的經濟效益,更關注品種生產與開發的力度,因而小麥品種也不斷增加,影響了小麥種子質量。但是,品種對于農作物生長以及實際產量具有直接的影響,這同樣是種子篩選技術中的一種,對于種植技術的應用效果影響程度較深[1]。
1.2 化肥使用存在問題
要想實現小麥產量的提高,肥料的作用不容小覷。然而,因糧食價格偏低,所以在麥田肥料施用方面的投入力度也不斷降低,特別是有機肥施用不到位。而在小麥種植過程中,對于氮肥的施用過于重視,并未合理地施用磷肥與鉀肥,因而對小麥實際產量帶來了負面影響。
1.3 播種質量不高且效率偏低
五蓮縣在小麥種植方面,仍然沿用原有種植技術,亦或是施用小型生產機械種植小麥,且生產效率不高。其中,對于大中型農業生產機械而言,利用率始終偏低,同樣制約了小麥種植的效果。
2 小麥種植技術的全面優化
2.1 小麥品種的正確選擇并落實區域化的種植
五蓮縣在小麥種子選擇的過程中,最好使用高質量的品種。因為該地區以丘陵為主,所以,必須要對小麥種植位置進行正確地選擇,這樣才能夠實現產量的提高。
2.2 肥料使用要適度
五蓮縣在小麥種植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要重視肥料的施用,尤其是有機肥要增施。與此同時,應正確制定配方比例,確保施肥的合理性,為小麥正常生長提供保障。另外,也可以通過“一炮轟”的施肥方式,使得小麥能夠充分吸收肥料養分[2]。
2.3 增加小麥播種質量
五蓮縣小麥種植方面,機械化的程度不高,所以,為了增加產量,就應當有效地拓展機耕機耙的面積,落實精細耕地。另外,應對大中型機械設備進行合理地運用,完成土地耕作的目標,盡可能使得種植區域的耕翻深度增加,并且盡可能加大土地深耕的面積。與此同時,應當嚴格按照規格要求作畦,而畦的大小必須要充分考慮當地水澆條件與地力等多種因素來確定。在完成小麥播種作業以后,還應當盡早查苗補種,以達到全苗的目標。
3 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
3.1 對小麥紋枯病的有效防治
在小麥種植過程中,各生育階段都會出現紋枯病。在入冬之前,土壤內部病菌會對麥苗造成侵染,所以,小麥會在三葉期前后形成病班,如果田塊播種的時間較早,其侵染高峰的表現就更加明顯。而在冬季期間,由于溫度不高,病菌就會停止活動,因而病情也會停止發展[3]。在翌年春季,當小麥返青以后,溫度也隨之升高,病情會再次加重。當小麥處于拔節時期,紋枯病的病情也更為嚴重,病株幾率與嚴重程度都會隨之提高,最終達到高峰。而在小麥抽穗以后,植株莖稈組織就相對老健,所以病菌侵入以及擴展的難度也相對較大,制約了病害的發展。然而,麥稈已經受到危害,病菌就會從表層進入到莖稈當中,導致病情更加嚴重,枯白穗的情況難以控制。
而根據長期種植經驗可以發現,多因子綜合對于小麥紋枯病的影響較大,不僅會受到氣候條件的影響,施肥的水平、播種時期、小麥品種與播種量等都會引發紋枯病。為此,必須要將農業防治措施作為重點,對種子進行藥劑處理。而在早春期間還應當采用藥劑防治的方式,進而對紋枯病的發生予以嚴格控制。通常情況下,病菌會在小麥分蘗末期進入到莖稈當中,而當病株率已經達到15%的情況下需要首次施用防治藥劑,并且間隔8d左右,考慮病情變化再次防治。其中,比較常見的藥劑有丙環唑與己唑醇等。
3.2 對小麥白粉病的有效防治
在小麥生長過程中,白粉病會引發葉片的白粉狀病斑。這種病害通常會在苗期到成株期階段發生,不僅對葉片帶來危害,甚至還會對葉鞘與莖稈等位置造成危害[4]。而比較常見的病斑逐漸在葉背面出現,而且小麥上部的葉片病害程度更嚴重。在發病部位的表面會附著白粉狀霉層,隨后會不斷擴大并聯合,甚至會將葉片整體覆蓋,且霉層的厚度能夠達到2mm。在春季對小麥白粉病進行防治方面,藥劑防治最為常見,對于病害蔓延效果具有有效地控制。由于白粉病的流行性比較明顯,所以在孕穗抽穗期間,當病株率達到10%的情況下,需要盡快使用藥劑。若病情不斷發展,則應當間隔8d左右進行2次用藥。
4 結束語
在小麥種植與生長的過程中會經過諸多階段,而要想確保小麥的高質量生長,增加實際產量,就應當全面優化小麥種植技術。與此同時,還應當靈活地應用病蟲害防治技術,通過多種綜合手段實現小麥生長質量與產量的同步提升,進一步提高經濟收入。
參考文獻
[1]李永昆,黎杉.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的防治技術[J].農技服務,2016,33(5):84.
[2]崔秀芳,趙鵬飛.試論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5,35(14):141.
[3]楊春華.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新農村(黑龍江),2014(16):74-74.
[4]曹學兵.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6,36(2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