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海波
摘 要:隨著時代的變革和經濟的發展,風景園林設計業逐漸發展成為景觀設計。植物綠化造景一直都是園林景觀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某種程度來說,植物綠化相對于人文、理念、硬質景觀更為重要。這是因為,植物景觀不僅具有形態、色彩、氣味等自身特點,還具有象征意義,并能隨著時間推移而豐富、完善。本文將淺議植物綠化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關鍵詞:風景園林;植物;綠化;設計
中圖分類號:S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58
1 植物美的概念
植物綠化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種類繁多,千姿百態,色彩斑斕,具有形態美、色彩美、聲味美以及象征美等美學意義。
1.1 形態美
植物綠化具有形態美。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人們對于美的追求是一致的,但時代不同國度不同,對于美的觀點不盡相同。縱觀古今中外的園林景觀發展歷史,東西方美的概念有較大差異,西方多以整形規則的為美,東方多以自然形態為美。西方植物綠化多以對稱式的種植,如對植、列植,或者修剪的灌木、模紋為主,體現規則美(圖1)。東方植物綠化則因借地形,反應出自然群落、層次,以及流暢、彎曲起伏的邊界和林冠線。有的以花葉形態迷人,有的以枝干的姿勢取勝,或相互之間搭配,不同植物各具風采,千姿百態(圖2)。
1.2 色彩美
植物綠化具有色彩美。植物的色彩主要體現在花和葉上,植物花朵的顏色有的單純明亮,有的復合多彩(圖3);有的清新素雅,有的濃烈艷麗。植物花朵紅色象征熱情,黃色象征高貴,白色象征純潔,藍色象征幽靜。如紅色的山茶、杜鵑、紫薇、垂絲海棠;黃色的金桂、迎春、臘梅;白色的廣玉蘭、梔子花、含笑;藍色的木槿、八仙花、紫荊、二月蘭(圖4)。植物果實也有色彩美,橙黃色的枇杷、桔、柚,紅色的南天竹、枸骨、石榴、柿子等。植物的葉也有色彩美,隨著季節的交替、環境不同變化而變化,常綠的香樟、桂花、棕櫚,隨季節變化的銀杏、雞爪槭、落羽杉、金錢松,還有異色葉的紅楓、紅葉李、灑金桃葉珊瑚。不同的花、葉、果實搭配起來,五彩繽紛,千嬌百媚。
1.3 聲味美
植物綠化具有聲味美。植物發出的天籟清音,使觀賞者在觀其形、色的同時兼獲聽覺享受,令植物美更富有感染力。園林設計經常借鑒風聲、雨聲,形成經典的萬壑松風、竹簫聲聲、雨打芭蕉抑或殘荷聽雨(圖5)。氣味美是植物得天獨厚的優勢,大多數植物的花朵都具有令人陶醉的芳香,部分植物木質本身也能散發沁人心脾的幽香,如春蘭、夏荷、秋桂和冬梅(圖6)。
1.4 象征美
植物綠化具有象征美。中國傳統文化運用植物的特征、姿態、彩色給人的不同感受而產生的比擬、聯想,將其人格化,賦予了特殊的含義。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 (圖7),象征人的高潔情操;“松竹梅”被稱之為歲寒三友,松——蒼勁古雅、不畏嚴寒,竹——堅配松柏、勁凌霜雪,梅——不畏強暴、虛心奉獻。梅、蘭、竹、菊具有“清華其外,不趨炎熱”精神,被譽為花中四君子(圖8)。蘭花超塵絕俗,菊花傲雪凌霜,桂花“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遠跡只留香”。玉蘭、海棠、迎春、牡丹和桂花在一起,常象征著“玉堂春富貴”。
2 植物的功能
植物綠化不僅能夠凈化空氣、美化環境、改善小氣候,還能夠圍合空間,防止水土流失,凈化水體和土壤,并具有一定的食用、藥用價值,能夠帶來物質經濟效益。
2.1 美化環境
植物綠化具有美化環境功能。植物綠化通過芳草如茵、花團錦簇、五彩繽紛的植物景觀,能夠給環境帶來勃勃生機,使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植物綠化能夠以形態、色彩、質地、芳香等美化城市環境,提供休憩休假、遮陰降溫場所(圖9)。同時植物以特有的自然美和藝術美給人視覺、聽覺、嗅覺的美感,滿足人們精神上的需求(圖10)。
2.2 圍合空間
植物綠化具有圍合空間功能。在園林景觀中,植物綠化不僅具有四季不同的植物美,還能與建筑、小品、地形和水體等元素配合,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空間。利用植物綠化在垂直面上進行構建或分隔空間(圖11),利用植物材料的質地、疏密來形成空間的虛實,利用植物色彩、形態、規格來賦予空間的特征。不僅如此,通過植物的對比與變化、分隔與引導、滲透與溝通,加強空間的聯系,進行景觀空間屬性的界定(圖12)。
2.3 調節氣候
植物綠化具有調節氣候功能。植物綠化能夠凈化空氣,能夠增加氧氣含量,植物綠化吸收有毒氣體,吸收煙灰粉塵,改善空氣質量。植物綠化能夠調節氣溫、濕度和氣流,緩解“熱島”效應。植物綠化還能減少空氣中的含菌量,產生負離子,提供健康療養環境。
2.4 其他功能
植物綠化還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植物綠化能夠防止水土流失,凈化水體和土壤,涵養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植物綠化能夠有效防護生態,降低噪聲、避震減災和防止污染;植物綠化還具有食用、藥用價值,大量種植苗圃果園能夠帶來物質經濟效益和旅游觀賞效益。
3 植物綠化的設計原則
3.1 美學性原則
植物綠化首先需要遵循美學性原則。植物綠化不同于硬質景觀,具有持續變化的特征,通過不同植物種類的搭配,運用對稱、重復、對比、韻律、漸變等配置手法,利用其形態、色彩和聲味等特點,通過富于變化的層次搭配,采用疏密有間的布局形式,配合不同材質的設計元素,布局合理滿足功能,遵循美學性原則營造出隨時間推移而不斷變化的自然景觀。
3.2 地域性原則
植物綠化需遵循地域性原則。不同的地區因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以及土壤性質的不同,都有適合地域生長的植物。植物綠化設計需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體現地方特色。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將不符合地域生長條件的植物大量引用,既浪費資源,還容易破壞生態系統。
3.3 經濟性原則
植物綠化需遵循經濟性原則。植物綠化不能片面追求短期效果,違背自然發展的規律,為了出效果、出政績,采用大樹和名貴樹種,從而造成巨大的浪費。植物綠化應該注重植物的生長周期,盡量少移植壯年的樹木,少種不耐寒不耐踩踏的草坪,不能枯木逢春,這些樹木成活率較低,會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
3.4 可持續原則
植物綠化還需遵循可持續原則。植物綠化的疏密程度會影響景觀效果和綠地功能的發揮,在設計時要給植物生長預留足夠的空間,其成熟大小是植物配置過程中進行空間效果布局設計的主要依據。同時依據不同植物的生長規律,注意其在長時間內的形態變化,還要注意當時效果與經濟性,注意近遠期效果的相結合,在種類選用上要將速生和慢生相結合。
4 植物綠化的設計特點
植物綠化設計,要確定采用哪一種種植方式,規則或自然抑或是兩者相結合。然后在此基礎上確定基調與輔調樹種,配合建筑小品和山水場地來進行園林空間的圍合與滲透,通過植物綠化的韻律與節奏營造風格不同、層次多樣的景觀效果,最后通過對比與調和來完善整體的園林景觀效果。充分使用這些設計手法,從點、線、面和時空角度來分析植物綠化設計,以實現植物綠化立體設計的景觀效果。
4.1 點——單元
植物綠化設計要注重重要節點的設計。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重要點狀單元所處位置多為人們視線焦點,或者人流交匯,或是活動中心,因此把這些重要位置的植物綠化設計好能夠帶動整體的景觀效果。此類節點,如入口、轉角、中心等(圖13、14),經常采用植物綠化搭配景觀置石的形式,利用時花、球類、色葉亞喬或者竹類來圍合景石,以形成層次豐富、色彩和諧的景觀焦點。
4.2 線——廊道
植物綠化設計要注重線狀廊道的設計。在解決重要節點植物綠化設計之后,需要注意的是線性廊道景觀設計,比如道路景觀、河道景觀、防護林帶等帶狀綠地(圖15、16),這些地帶不能僅是簡單的重復,同樣要考量植物的形態、色相、季相的變化。隨著帶狀綠地的寬度從窄到寬,如5m、5~10m,10~20m以及20m以上等,植物層次也在不斷的豐富,從簡單的喬灌搭配到喬灌花草,甚至有背景樹,或者綠地中間增加園路,或者堆有微地形。其間,根據功能需求,增加布置景觀節點、建筑小品以及服務配套設施,以形成層次多樣、功能完備的景觀空間。
4.3 面——斑塊
植物綠化設計中的面設計,是由點狀綠地和線狀綠地組成,從而形成斑塊綠地。不同規模的項目由不同的節點和綠帶組合,如風景區、大型公園、綜合廣場等斑塊綠地設計(圖17、18)。這類項目宜根據功能和風格進行組團分隔,如主次入口、主次道路、中心景觀、組團(分區)景觀、過度綠地等。根據不同的功能需求,利用不同形態、色相、季相的植物綠化配合不同的建筑小品、山水場地,來營造項目所需的空間景觀。
4.4 時空——四維空間
植物綠化設計跟硬質場地、建筑小品不同,還應注意到時空上的變化。植物綠化能夠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產生季相變化,形成花、葉、枝干等顏色和姿態形體的變化。不同植物綠化的生長習性和規律不盡相同,有的慢有的快,從幼苗成長到成熟,其形體會發生很大變化,較大程度影響了空間效果,落葉植物在不同季節,其圍合空間的屬性也會隨著季節而改變(圖19、20)。一般說來,規則式種植需要長期持續地維護、修剪,自然式種植還要注意其生長空間,設計時其疏密不能僅注重當下的效果,要根據植物的生長規律進行設計,要具有可持續。
5 植物綠化的應用前景
植物綠化能夠改善空氣質量,調節小氣候,改善環境;能夠營造動態景觀,通過形態、色相、季相變化來營造不同的景觀空間;能夠承載人文歷史,如詩如畫,提高人們藝術審美,娛樂人的精神追求。優美如畫的植物綠化景觀,有著重要的生態環保功能,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8).
[2]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88(2).
[3]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1).
[4]成玉寧.現代景觀設計理論與方法[M].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0(3).
[5]楊沛儒.生態城市主義—尺度、流動與設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