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梟梟
編者按:
一年多來,貴州省文化廳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多元化優勢,通過推動全省一系列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落地,全力推進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強省建設,取得一系列喜人成果,記者就此專訪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徐靜。
引核心 找出路
文化強省凝聚正能量
:貴州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提出建設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強省戰略,文化廳是如何落實這一戰略要求的?
徐 靜:一是形成核心價值的強引領。把反映貴州地域特色、延續歷史傳統根脈、承載國家主流價值的文化遺產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成為飽含民族優秀基因的高質量的文化精品,進而成為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
二是形成發展自信的強支撐。80年前,黨和紅軍在貴州實現了從挫折到勝利的偉大轉折。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強省建設,就是用豐富多彩的文化形式表現我們從挫折走向勝利、從“后發”走向“趕超”的輝煌畫卷,增強廣大干部群眾的歷史自信,進而增強發展自信。
三是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多元化需求。不斷優化各領域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
:欲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強省,必先明確自身優勢才能找準出路。貴州的主要優勢有哪些?
徐 靜:紅軍長征在遵義發生歷史性轉折,習近平總書記到遵義會議會址時指出,要運用好遵義會議歷史經驗,讓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貴州是一個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36.11%的多民族大省,各民族文化在此交相輝映;“天下之山,萃于云貴”,山地文化是貴州文化中的特色,山地提供生存環境、制約人的視野和生活方式、同時造就了貴州人民的性格和文化;王陽明“龍場悟道”,給貴州留下了在全國獨一無二的陽明文化資源,“天人合一”的生態觀和“知行合一”的心態觀成為貴州特色;“三線”建設奮斗創業的歷史給貴州留下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三線”精神……
省文化廳圍繞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強省戰略采取了六大措施:做“強”紅色文化、做“亮”民族文化、做“優”山地文化、做“厚”傳統文化、做“實”陽明文化、做“活”“三線”文化。通過這些文化的打造,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撐。
建工程 樹品牌
文化強省更可觸摸
:文化資源最終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落地,才能形成引領核心價值、支撐發展自信、滿足人民需求、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成果。對此貴州有哪些探索?
徐 靜:為把建設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強省落到實處,文化廳實施文化建設“十大工程”,助力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實施文化傳承脫貧工程、文化基礎建設工程、文化精品打造工程、文化服務大眾工程、文化活動品牌工程、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文化數字建設工程、文化產業促進工程、文化交流提升工程、人才高地建設工程。
2016年,文化廳牽頭的“非遺手工技藝傳承人培訓計劃”被納入2016年貴州省民生實事;首屆多彩貴州文化藝術節等活動為群眾送上了豐富的文化大餐;貴州美術館、貴州文化廣場、貴州省博物館、北京路影劇院等文化陣地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實現我省省級美術館零突破……
這一系列文化工程的建設、文化活動的舉行、文化品牌的打造,讓民族特色文化強省的形象更加豐滿。
:有了品牌,文化才能變得更具吸引力、感染力、“以文化人”。目前貴州打造了哪些文化品牌?
徐 靜:為促進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體系建設,文化廳鼓勵和支持各地打造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彰顯國家層面價值的文化品牌,目前著力打造了以陽明文化為主的貴陽孔學堂傳統文化品牌、以遵義會議為核心的長征文化品牌、黔東南國家級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文化品牌、黔南好花紅文化品牌、黔西南山地文化品牌、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畢節品牌、以六盤水為代表的貴州“三線”文化品牌、梵凈山佛教文化品牌、安順屯堡文化品牌、貴安生態文化品牌等十個貴州文化品牌。
走基層 惠群眾
文化強省更接地氣
:只有將文化高度的打造與文化服務的普及很好結合,才能稱得上真正的文化強省。
徐 靜: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廳一手抓文化精品打造,一手抓文化服務,每年都會舉辦很多大型的群眾性文化活動。2016年元旦至春節的“走基層·送歡樂——多彩貴州大舞臺展演季”,組織了國內外24部、62場大型舞臺精品劇目、首屆多彩貴州文化藝術上演30余臺優秀節目為廣大群眾推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2017年元旦至春節期間,省委宣傳部與省文化廳舉辦了“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多彩貴州大舞臺展演”系列活動,于元旦至春節期間上演50多場表演。本次活動組織文藝小分隊編排經典劇目到極貧鄉鎮演出20場左右,在提高劇目質量的同時,積極聯合社會力量,大幅度降低票價,讓文化真正惠及到每一個群眾。
:脫貧攻堅是“十三五”期間最大的民生工程,要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文化事業如何在這一進程中發揮獨特作用?
徐 靜:省文化廳將文化服務與文化扶貧結合,以大文化助推大扶貧,促進文化小康建設,堅持文化育民、文化勵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四大原則。
文化育民旨在提升貧困地區群眾自主奔小康能力,大力培育貧困地區文化人才,以智扶貧。去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技藝培訓計劃被納入2016年貴州省民生實事,促進了貧困地區群眾自主奔小康能力的有效提升。
文化勵民即依托貴州特色文化資源,培養一大批德藝雙馨的藝術家、推出一批思想精深的文化精品,點燃全省各族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激情,激活貧困地區人民反貧扶貧抗貧動力、創業創新創造活力。
文化惠民意在補齊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短板,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加快公共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尤其是貧困地區傾斜。
文化富民著眼于文化與大數據、大生態、大旅游深度融合,把文化產業培育成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民生產業。近年我省實施的“三個一”工程(培養、評選和命名一批“文化產業示范村、優秀演出團、特色文化產品),將文化、旅游、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形成三位一體的文化產業發展新模式,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責任編輯/袁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