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克誠
主持人語:如何評價陳半丁?
牛克誠
“紀念陳半丁誕辰140周年”學術會議的人員構成是很專業性的。對我個人來說,會議的研討成果,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首先是第一部分,對陳半丁先生的定位,總體上是很低調的,認為是被塵封的一位畫家,也是被市場湮沒的一位畫家,是沒有得到應有肯定與深入研究的一位書畫大家。同時,他在“海派”畫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未被充分重視,對于他的語言風格的研究,也是非常的不充分。于是從另外一個方面,就有了對他的積極評價,認為他是一位詩書畫印全才,具有深厚的傳統功底。同時,他也是“紹興三杰”之一,具有全面的文化修養,甚至在某些方面,這些修養比齊白石更深厚。有學者提出要從古典情懷和經典主義的立場來看陳半丁先生,這樣的立場跟所謂“現代進步論”的價值取向是有所不同的,從而認為陳半丁先生專注于歷史文脈當中的文化持守,相應地忽略了個人表現。也有專家對一九五○年代的陳半丁進行了精細的考察,指出他是一位在新時代賦予“舊國畫”以充分價值的一位畫家。
第二部分是對于陳半丁本人的研討。有學者提出,研究作品、研究藝術固然重要,研究這個人本身同樣重要。陳半丁先生具有超強的組織能力,是具有領袖氣派的畫家,他在北京畫壇的領袖地位在一九二七年即已顯露。還有學者指出,以陳半丁為代表的老畫家,他們的動議對于推動新中國文藝政策產生了某些方面的影響,尤其對歷史上第一個國家級美術研究機構的成立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在新社會、新時代背景下的文化擔當意識得到了充分表現。他以對新生活禮贊的態度,創作了大量的花卉作品,特別是他給大型建筑創作的殿堂氣象的花鳥作品,也體現了這個時期他以藝術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的情懷。
這其中也有很多史實的鉤沉。比如他與張大千的關系,關于石濤那幅畫的真偽,也提出了新的觀點和搜索新的史料的可能。還有他與齊白石的關系,特別是他在齊白石衰年變法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以往是被低估了。另外,到底是誰把他引見給貢王的?這樣的史實也有詳細的鉤沉。還有學者從清末民初的整體畫家群中找尋陳半丁先生最為獨特的存在,凸顯了他在藝術上的獨特價值。也有學者關注到在解放以后,為什么官方選擇了齊白石?這背后到底折射了怎樣的政治意圖或者是意識形態?對此也作了很有價值的提醒。
第三部分是對于陳半丁藝術風格的研討。基本的語調,是認為他的繪畫雄深華茂、典雅清新、體正法嚴,沒有粗豪氣,并且常看常新。他的書法篆刻體現的是小寫意的風格,是在規矩中求變化。還有學者從微觀的角度分析了陳半丁的山水及花鳥畫,認為他是在石濤那里得到了創新精神,與石濤結構相近,用筆不同,陳半丁的境界更加沉靜;他在晚年學習董源,愈老愈蒼勁;他的花鳥是以“秀”而有別于吳昌碩。這里特別探討了陳半丁先生是如何從“海派”當中脫穎而出,探討了齊白石與陳半丁之間的關系,他們同樣接應“海派”,卻有不同樣貌:齊白石是老辣,陳半丁是秀潤。陳半丁把“海派”最地道的功夫帶到了北京。有學者指出,跟“海派”比起來,陳的面貌是比較“舊”的,也指出這種“舊”的原因是由南而北的身份的轉換,到北京之后關注帖學的學習,也對他溫柔畫風的形成有所作用。同時有的專家提示我們,以往對于陳半丁風格語言樣式的來源,研究得非常不充分,其實他吸收得非常廣泛,有很多方面是以前沒有被關注到的,比如他對靜山這位畫家的汲取。還有學者指出他在建國后的語言轉型,他將自己的筆墨語言與吉祥寓意題材相結合,創造了新樣貌的花卉。
第四部分談到了陳半丁先生對當代中國畫創作與研究的啟示,認為當代中國畫缺乏創新的實力,與傳統文化的流失是密切相關的。有學者指出對于傳統的借鑒或者承續,也可以從較近的傳統比如從近代以來的傳統再出發。也有學者提出了藝術史觀的宏通的價值設定,認為有必要走出“現代進步論”的束縛,不一定以求新、求變為觀念框定,也不一定以強調個人為價值取向,而是要尋求建立另一種評價系統的可能。也有的學者在研究角度上提供了一種思考,比如,是否可以在民國時期畫壇的朋友之間的雅集唱和當中,尋求對這一時期畫家的深入研究。
總體來講,會議提供了對陳半丁先生多層面的同時也是更為深刻的研究,當然,這樣的研究還有更大的空間等待今后的拓展。中國美術館精心籌備了這么好的展覽,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也參與了研討會的籌備,北京畫院的專家及各界學者也積極與會、貢獻思想,把研究和推薦陳半丁當作不可推卸的責任,而未來的學術成果是可以預期的。
陳半丁 自畫像
陳半丁 玉樹迎風
陳半丁 云松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