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乾斌
新常態下就業形勢分析及對策
曹乾斌
新常態下,經濟增速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擴能相應趨緩,新增就業和穩定就業面臨新的壓力。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加速,招工難與就業難的結構性矛盾將進一步凸顯。為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近期,我們對新常態下成都市金堂縣的就業形勢進行了深入調研。
近年來,金堂縣狠抓改革攻堅,突出創新驅動,強化風險防控,加強民生保障,縣域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全縣就業形勢穩中有升,新常態下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是勞動力回流成為大趨勢。近年來,隨著縣域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和東西部務工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越來越多的金堂外出務工者有回鄉創業就業愿望。至2016年,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9.92萬人,省外務工從最高17.7萬人銳減到4.81萬人;縣外省內轉移就業12.92萬人,外出務工人數80%以上集中在制衣制鞋等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行業;縣內轉移就業12.18萬人,工業、農業、現代服務業崗位充盈,就業形勢穩定;全縣回鄉創業就業人員近4萬人,創辦各類實體9300余家,帶動就業6.2萬人。
二是技能技術型人才成香餑餑。金堂縣在推動工業經濟發展設計方面,以節能、環保為主題,需要技能技術人才為支撐。從2017年新春巡回招聘會和各專項招聘活動的統計情況來看,求職人員與企業要求出現較大矛盾,具有嫻熟技能的年輕求職者易與企業達成就業協議。
三是供需矛盾帶來就業新壓力。主要體現為求職人數增加和崗位減少,人力資源供給與崗位需求產生不匹配。一方面因沿海一帶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倒閉、轉移、升級或減員,加之國內區域性薪資待遇差距逐步縮小,導致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另一方面因產業結構升級,一些落后產業企業轉型升級用工需求呈負增長,一些企業則因有機構成變化、勞動生產率提高等減少新員工吸納、甚至排擠出部分勞動力。求職人員增多與縣域實際用工需求在短時間內存在矛盾,給就業工作帶來一定壓力。2017年春節期間,全縣舉辦32場招聘會,累計參加單位738家次,提供就業崗位1.49萬個,參加人數1.82萬人,達成意向協議0.42萬人。與去年同期相比,現場參加人數基本一致,但參加單位減少212家次,提供崗位減少0.74萬個。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企業轉型升級有一個相當長的緩沖期,就業面臨的主要矛盾發生轉換。如何化解就業結構性矛盾,實現穩增長與穩就業、調結構與促就業協調推進,是當前就業領域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是著力提升農民工職業技能。一方面隨著經濟轉型升級,對一般勞動力的依賴大大減少,而技能型勞動者供不應求;另一方面,農民工因綜合素質偏低、技能水平不高被擠壓出就業圈子,成為就業弱勢群體。同時,現有的農民工技能培訓模式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培訓后就業率仍然不高。因此,各級應出臺更加積極的就業促進政策,緊貼市場需求開展培訓,使更多因技術性失業的農民工擁有一技之長,走上新的工作崗位,逐步實現從源頭上化解結構性矛盾。
二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育技能人才。按要求推進技工教育改革、加大中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因地制宜盤活現有技工院校資源,千方百計爭取全社會對職業教育的理解支持。
三是努力推動大眾創業帶動就業。做好返鄉農民工、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工作,依托創業服務載體幫扶和鼓勵其自主創業,并提供優良的創業孵化平臺。認真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和創業引領計劃,在兌現落實工商登記、財政支持等政策的同時,進一步調整優化扶持政策,降低門檻,并根據創業規模和實際效益有針對性地提高獎勵標準和信貸額度,鼓勵支持其在科技等新興產業創業,發展小微企業,推動創業帶動就業。
四是適度保護勞動密集型企業。
適度加大對勞動密集型企業扶持力度,以刺激其擴大低技能類勞動力和就業困難人員吸納能力。當前,勞動密集型企業吸納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可申報崗位和社保補貼,但吸納農村4050人員無從申報,而這些企業中農民工居多,企業享受崗位社保補貼往往成為空談。所以應擴大就業困難人員認定范圍,城鄉均等,減輕企業運行成本。同時,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減員、破產,往往是資金鏈出現問題,政府應助其在融資方面開辟綠色通道。
五是探索漸進式繳納社會保險。根據勞動者不同年齡段設定不同的城鎮職工社會保險費率。18至30歲是青年創業就業初創期,可象征性繳納社保;30至45歲是中青年創業就業發展期,可適度增加繳納社保額度;45歲及以上大部分人衣食無憂,且與退休年齡接近,可適度再增加繳納社會保險額度,或執行現行社保政策。如此一來可減輕個人和企業壓力,增強持續繳費能力,體現人性回歸。
(作者系金堂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