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守崗,黃繼文
(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山東省水資源與水環境重點實驗室,山東 濟南 250014)
山東省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田守崗,黃繼文
(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山東省水資源與水環境重點實驗室,山東 濟南 250014)
闡述了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介紹了山東省水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工作情況,總結了山東省水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采取的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制度先行、建管并重,科技引領、文教并舉、政府主導、廣泛參與等主要做法與成效。
山東省;水生態文明;工程建設
生態文明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人類文明的新形態。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總體布局,要求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邁入生態文明的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述,形象表達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水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是生態系統中最活躍的控制性要素及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重要載體,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的資源基礎、重要載體和顯著標志。
自古人類逐水而居,因水而興,離開了水,任何生命都無法延續,文明更無從談起。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人類遵循人、水、社會和諧發展客觀規律,以保障水安全、改善和恢復水生態環境、實現人水和諧為目標,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增強人類福祉為目的,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建立起科學、合理、高效的水資源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和行為準則,以及在這些方式和準則下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
工業文明以資源的高強度消耗和污染物的高強度排放帶來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了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水生態惡化等問題的不斷加劇,人們愈來愈清晰地認識到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其作為生態系統控制性要素的地位更加突出。解決不好水問題,就無法克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就無法實現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蛻變。現階段水問題的復雜性,要求只有在更深層次、更廣范圍、更高水平上形成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相適應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從源頭上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扭轉水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才能科學系統地解決存在的水問題。因此,應將水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到水利發展的各環節、全過程,把水生態文明建設當做一項長期任務來抓,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全面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全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山東省是我國東部沿海經濟大省、人口大省、文化大省,人多地少水缺是基本省情水情。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口的增加,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帶來需水量的迅速增加,受水資源稟賦條件限制,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造成水資源的“不文明”開發利用,引發了地下水超采、海水入侵、水環境污染、水生態退化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制約了山東省經濟社會的發展。面對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頻現、經濟結構不合理和人為水資源的浪費、水生態惡化的嚴峻形勢。為提前完成實現現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山東省迫切需要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以水利可持續發展、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為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充分發揮水生態文明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結合山東省實際,省水利廳會同省質量技術監督局于2012年8月制訂發布了《山東省水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標準》(DB37/T2172-2012);2012 年 10 月, 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水利廳等部門關于開展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意見的通知”,在全省開展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山東省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水利部陳雷部長、時任省委書記姜異康、省長姜大明等領導都為此做出重要批示。2012年12月,省政府命名臨沂市為全省首個水生態文明城市;2013年1月,水利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聯合批復濟南市為全國首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市;2013年7月,青島市和臨沂市被列入水利部第一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2014年,濱州市、泰安市和煙臺市被列入水利部第二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同時還開展了濰坊、煙臺等4個地級市,章丘、沂源等19個縣(市、區)的省級水生態文明試點工作。現以濟南市、臨沂市、青島市和濱州市為代表,簡要分析全省不同典型區域的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情況。
濟南是山東省省會,地處魯中山地丘陵區,以“泉城”著稱,自然風貌獨特,文化底蘊深厚。濟南市分屬黃河、淮河、海河流域,水多、水少、水臟問題并存,已形成地表水、地下水、黃河水、長江水多水源聯合供水格局,在山東省乃至中國北方地區具有較強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面對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泉水衰減風險依然存在、城市防洪排澇、水生態系統脆弱等問題,濟南市以“泉涌、湖清、河暢、水凈、景美”為目標,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突出泉城特色,經過3年建設,完成了試點任務。于2016年11月7日順利通過了水利部和山東省政府聯合組織的試點驗收,成為全國首個通過驗收的水生態文明試點市。試點期間,濟南市通過加強領導、規劃先行、科技支撐、多元投入、嚴格考核等方面的高效組織,實施了河湖水系連通、水生態修復與保護、節水減排和泉城水文化培育等方面410余項建設任務,累計完成投資309億元。全市構建起了科學嚴格的水管理、安全集約的水供應、健康優美的水生態和先進特色的水文化“四大體系”;打造了南部山地生態屏障功能區、城市泉水景觀生態功能區、沿河濕地生態保育生態功能區和北部平原水網生態功能區“四大生態區域”,形成了功能完善、健康和諧的生態格局和“河湖連通惠民生,五水統籌潤泉城”的水資源配置格局。濟南市試點建設堅持人水和諧的理念,形成了“節水減排齊抓,強化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生態景觀相容,打造健康宜居水環境;地表地下連通,建設現代生態安全水網;體制機制創新,提升水生態文明理念;文化與科技同興,豐富水生態文明內涵”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模式,為山東省乃至中國北方缺水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樣板。
臨沂市為魯東南山地丘陵區典型代表城市,自然稟賦優良,河湖水系發達,是山東省水資源豐沛地區的典型代表。臨沂依托水量相對豐沛的沂沭河水系,突出“大水城”特色,以“河清水宴,城水相依,人水和諧,生態宜居”為目標,重點實施水資源管理、水生態修復、水環境保護、水安全為保障、水節約推進和水文化提升“六大體系”建設,并融入東夷文化、沂蒙精神等歷史文化積淀,實施119個項目,近400項工程,形成了集“水之城、商之都、文之邦”三位一體的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樣板。
青島市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是華北地區重要的沿海開放城市和計劃單列城市之一,屬典型的沿海缺水城市,是山東省沿海城市的典型代表。青島市構建了“一軸兩帶”的水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即以大沽河干流為中軸、以北部山丘水生態保護帶和南部濱海水生態修復帶為 “兩帶”,通過防洪減災、供水保障、水環境修復、水生態保護、水文化、水管理“六大體系”建設,實現了“庫河連漪、供排有序、山川清秀、美麗島城”的目標。
濱州市位于魯北平原,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北臨渤海灣,區內自然條件獨特,引黃灌溉事業的發展,造就了濱州市獨特的以濱海引黃灌溉水網為載體的水生態系統,是山東省魯西北平原地區的典型代表城市。濱州市按照“近海-河湖-陸域”多板塊一體、“水量-水質-生境”多過程聯調、“制度-工程-文化”多手段治理、“生態-社會-產業”多目標協同的總體思路,通過打造“供水防潮排澇安全、水環境生態健康、水土開發有度、水產業經濟繁榮、水資源管理高效、地區文化水文化繁榮”的水生態文明城市和水生態文明灌區,實現“水土相宜、河海共融、產興物豐、城潤鄉秀,制密文盛”的目標,增進了民眾福祉。
山東省水生態文明建設,充分體現區域自然稟賦和經濟社會條件,針對存在的主要水問題,采取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制度先行、建管并重,科技引領、文教并舉,政府主導、廣泛參與等做法,取得了明顯成效。
3.1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山東省水生態文明建設綜合考慮區域自然地理、經濟社會發展、水資源稟賦、水生態環境等基本條件,針對防洪、供水、生態等存在的問題,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明確目標,重點突出的安排建設任務。同時,充分挖掘區域特色,將制度建設、工程建設、水文化建設相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模式。如,濟南市水生態文明建設以“泉水”為特色,打造“四大功能區域”,對各種水源進行優化配置,既保護了泉水的持續噴涌,又發揮了泉水的景觀價值,還保障了水資源的有效供給,同時發揚了泉水文化;臨沂市水生態文明建設以“大水城”為特色,依靠相對豐富的水資源條件,打造“水之城、商之都、文之邦”三位一體的水生態文明城市。
3.2 制度先行 建管并重
山東省水生態文明建設以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抓手,強化制度約束。制度建設中嚴抓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和“四項制度”的落實,強化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推行水資源用途管制,嚴格目標責任考核,把水資源消耗、水環境損害、水生態效益等體現水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使之成為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剛性約束,倒逼經濟社會發展布局與水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適應。工程建設中,加強工程運行和管理體制機制建設,充分發揮工程綜合效益。濟南等4市的水生態文明建設均以制度先行,建立起了以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核心的水管理制度體系,充分體現了制度的引導和約束作用。3.3 科技引領 文教并舉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水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與引領,在區域水生態文明創新方向和重點問題梳理的基礎上,從基礎理論與認知、關鍵技術與方法、解決方案與措施、技術推廣與應用等層面,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并充分發揮專家決策支持作用。文明是文化的內在價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山東省水生態文明建設注重傳統水文化的繼承與發揚、現代水文化的挖掘與創新,促進水文化與水景觀、水環境、水生態的有機融合,同時廣泛利用各種媒介,加強水情科教宣傳。山東省于2013年12月成立了“山東水生態文明促進會”,濟南市于2015年6月成立了“濟南水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為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規劃、咨詢、研究等方面的智力支持。自濟南市著手試點城市申請以來,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聯合國內1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設計單位,實施了水利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 “水生態文明建設關鍵技術與示范”、水利部科技推廣計劃項目“濟南市水生態文明建設技術集成與示范”、省水利廳、省財政廳“水生態文明試點科技支撐計劃”等一批科研攻關與推廣示范項目,強化科技引領作用,為濟南市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在水生態文明建設中,濟南等4市均將各自獨具特色的水文化融入到水生態文明建設中,同時充分利用各種媒介,開展了廣泛的宣傳與教育,有效提升了水文明程度。
3.4 政府主導 廣泛參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共同生命體”、“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是十分必要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應遵循這一理念,需要發改、財政、水利、環保、城建、經信、農業、林業等多個部門的共同參與,更需社會的廣泛參與。山東省水生態文明建設均由政府主導,通過加強規劃引領和頂層設計,制定分期建設目標,細化分解任務到各部門,明確責任分工,嚴格督導,強化考核,拓寬投融資渠道,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籌資機制,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和放大效應。通過宣傳與引導,讓廣大社會民眾積極參與到水生態文明建設中來,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合、社會參與”的良好建設氛圍。
通過以上做法,近幾年山東省水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全省水系生態建設深入推進,先后實施了10個中小河流治理重點縣建設,整治農村河道480 km,新增生態治理河道118條,建成國家級水利風景區77處、省級水利風景區173處,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09 km2,大力實施超采區治理與水源置換,全省水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山東省水生態文明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對水生態文明建設關乎民生福祉、任務的長期性、科技引領的重要性等方面的認識仍待加強,造成水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投入不足。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深化對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
4.1 提高對水生態文明建設普惠民生福祉的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多次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普惠人民福祉”。水生態文明建設與民生息息相關,是保護生態環境、保障生命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舉措。水生態文明建設應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的福祉;以水利基礎設施體系為保障,著力解決好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生活保障、生存發展、人居環境、合法權益等方面的水問題,使水生態文明建設服務于民生、造福于民生、保障于民生、潤澤于民生,普惠民生福祉。
4.2 強化對水生態文明建設長期性艱巨性的認識
生態文明建設是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國家戰略層面的重要舉措,經濟社會在發展,環境在不斷變化,水生態文明建設將不斷面臨新的問題、新的挑戰。因此應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把水生態文明建設當成一項長期任務來抓,制定長久建設目標,分步實施,持續的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水安全保障,為全社會提供良好的水環境、優美的水景觀、健康的水生態、先進的水文化,不斷提升人居環境質量,促進全社會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水生態文明建設永遠在路上,建設目標永無止境。
4.3 持續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科技引領作用
目前,水生態文明建設基礎理論、技術支撐體系、管理體制機制等尚待完善,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還不夠緊密。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的變化,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將不斷深入,將會不斷出現新的問題、新的需求、新的難點、新的技術瓶頸,需要持續的科技支撐與引領。因此,水生態文明建設應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將科技創新融入到工作的各環節、全過程,不斷攻堅克難,及時研究解決出現的技術難題,保障水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的持續推進。
4.4 加大對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科教與宣傳力度
水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需要全社會廣大民眾的共同參與,應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媒體,加強水情、水生態文明的科學普及與宣傳教育,使水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促進廣大民眾自覺愛水、惜水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提升全社會水生態文明意識,提高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公眾參與度,不斷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進程。
[1] 張建云,王曉軍.關于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與思考[J].中國水利,2014.7.
[2] 高波.科技創新驅動水生態文明建設戰略 [J].中國水利,2013.15.
[3] 陳明忠.關于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若干思考 [J].中國水利,2013.15.
[4] 杜貞棟.推進山東省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幾點思考[J].山東水利,2013.7.
[5] 陳芳林,李占華.山東省水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及實施路線[J].山東水利,2013.6.
[6] 張曰良.濟南市水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與探索[J].中國水利,2013.15.
[7] 張航,馬真臻,周翔南,謝新民.青島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實踐探索[J].中國水利,2015.5.
(責任編輯 趙其芬)
X832
B
1009-6159(2017)-10-0003-04
田守崗(1963—),男,院長,研究員
水利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2014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