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成貴
新書評介
厚積薄發,別開生面
——《中國政黨制度發展史論》讀后
曾成貴
鐘德濤教授新著 《中國政黨制度發展史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出版,很快就重印。素雅的封面,鈐著一方朱紅篆印。 “厚積”陰刻,渾厚穩重; “薄發”陽刻,纖秀清朗。 “厚積薄發”的語意無聲地得著形象的解說。此篆印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同志所治,他并以同文親筆題詞,書贈高等教育出版社。這當然是對該出版社設定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后期資助項目”的高度贊賞,也是對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殷殷期許。
做學問原本沒有什么捷徑可走。所謂皓首窮經,青燈黃卷,無非是說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心靈,樂于 “積”,且要 “厚積”。我國古代先哲荀子勸學,有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之箴言,說的就是為學必厚積的道理。做學問是要發現問題,說明問題,解決問題。這個鏈條上的每一步,無不依賴治學者的時間之積,能量之積。獨立見解是不可能撇開厚積之功而靠一閃念的小聰明發出來的。鐘著歷經種種選擇,列于高等教育出版社項目,正是厚積薄發的結果。
鐘教授當年攻讀碩士學位時,梁琴教授將其領進政黨制度研究領域。畢業后,繼續從事中外政黨制度的比較研究,他們合作撰寫了 《中外政黨制度比較》,經商務印書館出版。師從李良明教授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完成博士論文 《中國政黨制度的產生與演變》。同時,主持完成了 《當代中國政黨制度堅持和完善問題研究》 《面向新世紀的參政黨建設問題研究》等課題。經過這樣一番積累,完成《中國政黨制度發展史論》,2008年,被評定為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后期資助項目。基本定型的書稿,列入后期資助項目,加工修改的功夫可大可小,一般說來,做個靶向治療,解決了評審專家的修改意見就好。可是,鐘教授不然。他本著荀子“君子之學”的精神,慎重從事,竟花了三四年的時間,精心修改、補充,部分內容甚至重寫。結項評審時,被評定為優秀。這可以直接交付出版吧,沒有!他又斷斷續續用了兩年時間,反復琢磨、推敲、修改、潤色。這樣,前前后后竟達十年之久。久久方能為功。在學風浮躁幾成通病的時下,鐘教授如此厚積薄發的修為,真是令人贊賞,值得推崇。
從 《中國政黨制度的產生與演變》到 《中國政黨制度發展史論》,是題目的改變,更是體裁的改變。鐘著 “史論”,雖有一般史學著作歷史學之論,但更集中而突出的是政治學之論;既以中國政黨制度的發展歷史為敘述主線,又作政治學的專題論述,并有政黨制度發展的前景展望。這種歷史學與政治學相融的格局,是別開生面的。專章專節政治學論述,對于歷史敘述而言,似乎有游離之感,但對于主題說明的強化而言,似乎又是不可缺少的。這就提醒我們,歷史著作的樣式為何,不能不跳出模式,解放思想。
百年來中國政黨制度如何演變,鐘著作了最完整的敘述。所謂最完整,是從政黨制度的發生,一直敘述到當下,是全過程、不斷線的。此前同類著作,或以 “近代” “民國”名之,或以 “當代中國”名之,都是斷代性質的。鐘著在最完整的前提下,劃分政黨制度發展演變為三階段。階段如此劃分不新鮮,但其定義有自己的見解,他指出:民國初年的政黨制度為競爭型政黨制度;國民黨統治時期的政黨制度為壟斷型政黨制度;當代中國的政黨制度為合作型政黨制度。論述的重點,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以其全書一半的篇幅濃墨重彩地論述其形成、確立和建設、特色、完善和發展,旨在說明這種政黨制度在中國政治發展中的歷史必然性和政治優越性。
鐘著的視野寬闊。中國政黨的發生,政黨制度的形成,本就是西風東漸的產物。研究百年來的中國政黨制度的形成、演變及其意義,決不能脫離大勢。作者堅持把中國政黨制度的發展置于世界環境之中來分析,指出:近代中國早期政黨的產生,與世界資產階級政黨的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誕生密不可分;中國國民黨一黨制的建立,與世界法西斯興風作浪的時代有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與西方國家兩黨制或多黨制有區別,與民族主義國家一黨制有區別,與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一黨制有區別,也與原東歐部分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政黨制度有區別。在寬闊的視野中,看到聯系,也看到區別,使得論述主體在讀者面前,并非突如其來,亦非簡單仿效。
鐘著的論述有力度。這種力度,來自分析和論證。比如,民初為何出現多黨制?作者著重分析了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指出 《臨時約法》為嘗試多黨制奠定了法制基礎,政黨林立的社會態勢決定了多黨競爭的取向,仿效資本主義國家政黨政治的理念和實踐成為了當時政壇的共識。既如此,又為何不成功呢?作者敘述了民初多黨制嘗試的過程,揭示其失敗的原因是缺乏堅實的經濟基礎,缺乏成熟的階級基礎,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缺乏與實行競爭型政黨政治相適應的文化條件。由于有此 “四個缺乏”,就使得民初不規范的政黨紛爭客觀上為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提供了可乘之機。基于此,作者得出結論說,西方競爭型的政黨政治及其政黨制度在中國行不通,是由于中國沒有與西方國家相類似的經濟、政治、社會各方面的社會生態條件。橘逾淮則為枳,將西方民主政體硬作形式上的移植,是沒有辦法在中國落地生根的。
鐘著的論述又是有溫度的。這種溫度,來自敬畏歷史的人文情懷。仍以民初多黨制的論述為例,作者沒有貶抑多黨制的嘗試,沒有揶揄多黨制的失敗,而是在客觀分析其失敗的不可避免性以后,論述了民初追求競爭型政黨政治的歷史進步性。作者認為,這個嘗試標志著中國政治主體的日益政黨化和政治形態逐步由皇權政治轉向政黨政治。這時期的政黨競爭,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民初民主共和的政治發展趨向,阻滯了袁世凱帝制自為的進程,并最終加速了袁世凱的失敗和滅亡。這個嘗試,確立了政黨在國家、社會中的地位,并促使人們不斷思索中國現代化與政黨制度建設的關系問題。
鐘著很好地體現了作者的現實關懷。研究當代中國政黨制度,目的還是促進完善和發展這一制度。完善和發展的前提是堅持。這就需要對當代中國政黨制度有清醒的科學的認識。鐘著認為,中國共產黨需要現代化,這就是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積極應對客觀形勢的發展和要求,遵循執政黨建設和發展規律,使其自身結構、功能、機制、活動方式不斷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不斷實現執政有效性、科學性和民主性有機結合的過程。為了實現中國共產黨現代化,應該著力解決政治體制改革、黨內民主制度建設、健全黨內權力制約和監督制度、加強黨風建設等重大問題。關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作者既充分論述其特色,更著力于論述其完善和發展,指出必須進一步理順多黨合作制內部的關系,優化多黨合作制的機制;認為在這個制度的內部,有領導黨、執政黨與國家政權的關系,參政黨與國家政權的關系,領導黨、執政黨與參政黨的關系,各參政黨之間的關系,各政黨在自身建設上的關系等等。應該科學地審視和理順這些關系,在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工程中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推向更高層次。優化多黨合作制的機制,必須著力解決優化政黨間的政治協商機制,優化參政黨監督執政黨的機制,建立依靠法律保障政黨制度運作的機制等等。
總之,鐘著別開生面之處甚多,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舉了。回到本文題目,實在說, “厚積薄發”不容易,而任繼愈老先生的手澤還提醒我們“學無止境”呢。故此,我愿送上最近流行起來的幾句話給鐘教授,并自勉:凡是過去,皆為序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曾成貴,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湖北武漢,430077。
(責任編輯 胡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