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伊麗莎白·畢曉普的愛情詩與同性戀寫作

2017-04-11 03:21:34吳遠林
山東外語教學 2017年2期

吳遠林

(北京外國語大學 英語學院,北京 100089/聊城大學 文學院,山東 聊城 252059)

伊麗莎白·畢曉普的愛情詩與同性戀寫作

吳遠林

(北京外國語大學 英語學院,北京 100089/聊城大學 文學院,山東 聊城 252059)

伊麗莎白·畢曉普的愛情詩屬于典型的同性戀寫作,它與詩人的同性戀意識,乃至她對同性戀文化精神的構建與思考聯系在一起。畢曉普對同性情欲的深度描繪,更新了傳統愛情詩的審美品級,拓展了現代情感知識譜系,見之于文學寫作,是其對主體心靈和生命愛欲的經驗呈現,展示了西方現代同性戀在社會歷史轉型時期那一代人的心靈圖式,其“抵抗式”寫作逐漸獲得一種精神性存在,即對傳統異性戀霸權的反叛和對同性戀烏托邦精神的幻想。這種反叛與幻想是擺脫性別奴役,促進社會變革,進而實現愛欲解放的重要力量。

伊麗莎白·畢曉普;愛情詩;同性戀意識;寫作;文化精神

1.0 引言

德國作家歌德說過,“同性戀和人類一樣古老”。(Müller,1956:187-188)早在古希臘時代,同性戀成為貴族的時尚,具有合法性地位。到了中世紀,由于基督教的專制與迫害,同性戀幾乎銷聲匿跡。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科學的發展,特別是現代醫學、性學等學科的進步,一個從倫理、道德、美學、人性、文化的角度重新思考同性戀的時代隨之到來。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后,同性戀從幕后走向前臺,再次進入公共視野,成為當前備受矚目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趣味。美國現代著名女詩人伊麗莎白·畢曉普(Elizabeth Bishop,1911—1979)正是生活在西方現代同性戀由被懷疑過渡到被接受的歷史轉型時期,其愛情詩創作不僅成為個人精神意趣的投射,而且逐漸取得一種現代意義,即作為勾連傳統的“女同性戀連續體”(Rich,1993:239),其所具備的精神特質成為同性戀文化傳承與歷史認知的基礎,而現代情感譜系的構建實有賴于對此類文本的再審視。

2006年,隨著早期作品集《埃德加·愛倫·坡與自動點唱機》(EdgarAllanPoe&TheJuke-Box)的正式出版,畢曉普的“愛情詩”研究掀起一股新的學術熱潮,其中有關畢曉普詩歌的同性戀問題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目前,學界已對畢曉普愛情詩的性取向、情感意象、同性欲望和文學審美等諸多問題進行了深入而細致的討論。(Dickie,1997;Nickowitz,2006;Ellis,2011;Cleghorn,2012)這些研究立足于詩歌文本,全面梳理了畢曉普愛情詩的生發根源、學脈理路、方法影響等諸多方面,然而幾乎未見基于同性戀寫作視角的探討。據畢曉普傳記所載,畢曉普一生同性戀人數多達8人,其中較為重要的有同窗好友瑪格麗特·米勒(Margaret Miller)、瓦薩校友路易絲·克萊恩(Louise Crane)、巴西情人洛塔·蘇亞雷斯(Lota Soares)、生活秘書艾麗斯·梅斯菲賽爾(Alice Methfessel)等。畢曉普的愛情詩寫作與她的同性戀意識、同性愛欲的轉化與升華,乃至她對同性戀文化精神的構建與思考緊密聯系在一起,而且畢曉普在論及自己詩歌創作的成長時,亦將寫作能力的獲得與同性情欲的拓展聯系起來。因此,有必要檢視同性戀之于畢曉普愛情詩寫作的意義,而不是僅僅從學術理路上探討畢曉普愛情詩的生發與形成。

2.0 新女性意識與情感譜系的拓展

19世紀下半葉,隨著女子學院的興起,美國中上層階級的白人女性開始接受高等教育,并且在家庭以外開辟職業生涯。一些經濟獨立、思想解放的女性,一方面寧可選擇保持未婚狀態,也不愿因做家庭主婦而被迫放棄自我,另一方面又熱衷與其他女性之間形成濃烈的愛情關系,甚至愿意為此獻出生命。在女子學院遍布的波士頓地區涌現出一種新的社會現象“波士頓婚姻”,也即一種存在于兩位原本尚未結婚的女性之間長期的單配偶關系。她們以一種深刻而激烈的方式維系著彼此的“浪漫友誼”,她們的情感需求只有在同性那里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理解、支持和升華。美國同性戀學者莉蓮·費德曼(Faderman,1981:178)將她們稱之為“新女性”。

然而,到了20世紀20年代,隨著女性解放和女權運動的結束,“新女性”之間有益且無性的婚姻與愛情遭到了廣泛的質疑,這種現狀的維持和隨之而來的近半個世紀的異性戀控制,使得美國社會的性解放和自由運動幾乎停滯不前。作為新時代的女性,畢曉普自幼生活在同性文化圈里,從胡桃山中學到瓦薩學院,她很少見到男性的影子,她渴望同性之間的友誼與愛情。1931年,在瓦薩的第二學年,畢曉普遇到了生命中第一位同性戀人瑪格麗特,她身材修長、性格內向,不好表現,卻極富幽默感與革新精神,很能領會畢曉普的俏皮與機智,成為畢曉普真正愛著的人。在日記中,畢曉普曾情意濃濃地寫道:“瑪格麗特是紐約一道清新亮麗的風景,她的出現好比人世間最美妙的笛音。”(Bishop,2006:259)①雖然瑪格麗特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同性戀者,但這不妨礙畢曉普對她熾熱而澎湃的愛情。與畢曉普一樣,瑪格麗特熱愛文學和藝術,經常為《瓦薩雜聞》(VassarMiscellanyNews)撰寫評論。每當畢曉普創作完一首詩歌,她總是最初也是最忠實的讀者,并且時常能夠給出創造性的見解,被畢曉普譽為“紐約現代藝術館的老朋友”。(P259)

在瓦薩學院,同性戀是被禁止的,但同學乃至師生之間隱秘的愛情甚為普遍。不過,就畢曉普而言,她選擇同性戀還與她對異性戀家庭和社會的恐懼與反抗分不開。畢曉普自幼失怙,母親在她5歲時住進精神病院,從此“家”成為她生活的“夢魘”。畢曉普說:“家庭如同‘集中營’——它是人們釋放虐待天性的地方。”(P248)早在胡桃山中學讀書時,畢曉普就曾創作愛情“喜劇詩”——《我介紹佩內洛普·格溫》,表達她對“家”的理解:“這種家庭生活不是我需要的。/我發現它最終走向深度的絕望/我生而表達自我。”(P3)在畢曉普看來,家庭不是幸福的溫床,而是痛苦的深淵。為了避免墜入生活的深淵,詩中的主人公佩內洛普拒絕了一位家庭教師的愛情:“瞥見我那可惡的追求者——/他是俊美的德國家庭教師。/但是不!我不會成為任何人的妻子。”(P4)碰巧的是,在愛上瑪格麗特之前,畢曉普也曾擁有一位名叫羅伯特·西弗(Robert Seaver)的追求者,由于同性戀的原因,她斷然拒絕了他。畢曉普說:“我不會和任何人結婚,永遠不會。”(Fountain & Brazeau,1994:68)可見,自情感伊始,畢曉普對異性戀就是抵觸與抗拒的。

1934年,大學畢業后,畢曉普只身來到紐約闖蕩,紐約是“同性戀創作者的天堂”。(Cooper & Myles,2006:463)當時社會經濟蕭條、人們生活水平倒退,許多人相信“大蕭條”是一整代美國人墮落后所得到的“報應”,于是同性戀者開始受到威脅,甚至有被收容或監禁的危險。作為“新女性”,畢曉普并沒有向社會屈從,而是由公開轉為地下,繼續自己的同性戀生涯。在瓦薩校友路易絲的幫助下,她在格林威治村住了下來。雖然路易絲不從事創作,但她有著準確的理解力、夸張的幽默感和冒險的精神,她立刻吸引了畢曉普。此后,兩人開始長達近10年的親密交往,并于1938年在基維斯特購置了愛巢。基維斯特是當時美國少有的世界性城市,其居民大多來自海外,古巴人、德國人、愛爾蘭人和巴哈馬人在這里匯聚,他們通情達理,喜歡新鮮事物,同性戀屢禁不止。在基維斯特,畢曉普享受著同性戀生活帶來的幸福與樂趣。

在此期間,畢曉普創作了大量的愛情詩,包括《一起醒來真美妙》、《圓月,基維斯特》、《墻在前行年復一年》、《朦朧詩(模糊的愛情詩)》等,表現了異性戀專制下同性戀人的性叛逆和性幻想,反映了西方年輕一代同性戀人在社會歷史轉型時期心靈成長與發展的軌跡。這些詩歌收錄在兩卷本的“基維斯特手稿”中,直到近年來才完全出版,其主要原因是其詩歌內容大量地涉及“性”與“愛”,尤其是同性戀之間的性角色、性欲望和性體驗等。其中,《一起醒來真美妙》是典型的“欲望詩”。畢曉普詩歌研究專家羅莉·戈登森(Goldensohn,1992:29)認為,詩作中“電線”、“鳥籠”、“暴風雨”等意象在畢曉普愛情詩中反復出現,其意義早已超越“愛的樂趣”,并且,直接指向“人類連結的新方式”。在戈登森看來,這種“連結的新方式”,即同性戀的生活方式。事實上,作為同性戀詩人,畢曉普已然形成一種新的藝術觀點,即要求開啟新的情感天地,而不是局限于傳統愛情詩的框架,其同性欲望的描寫在其詩歌中比比皆是,比如“吻”的意象,“有如空氣來襲,或閃電轉瞬即逝,/我們的吻彼此變幻著,卻來不及思索”(P44),“我吻你美麗的臉龐,/你咖啡味道的嘴唇。/昨晚我與你同眠”(P158)等。這些曖昧甚至具有挑逗性的意象,徹底打破了傳統愛情詩的認知規范,更新了傳統愛情詩的審美品級,拓展了現代情感知識譜系,推動了對愛情詩的重新界定。

由于語法的原因,英語愛情詩的主人公“我”和“你”很難區分性別,所以英國詩人兼批評家詹姆斯·芬頓(Fenton,2006:xxvi)說:“大多數情況下,男子向女子傾訴的愛情詩,也可以用來表達女子對男子,或女子對女子的愛情。”相比之下,畢曉普的愛情詩性身份十分明顯,它不僅是詩人個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更是同性情欲的深度描繪,她的“新女性”意識,要求重新審視傳統異性戀愛情,不僅拓展了曾經被遮蔽的情感經驗領域,而且打破了傳統價值話語的等級秩序,進而為現代文化特別是現代同性戀文化的構建提供了新的視野。雖然“沉默”與“內斂”一直被視為畢曉普詩歌的審美特性,但隨著畢曉普“愛情詩”研究熱的興起,評論家開始重新討論與評定其文本藝術,并將它與寫作主體的愛欲經驗聯系起來。

3.0 文本生成與愛欲轉化

按照阿德里安娜·里奇(Adrienne Rich)的觀點,“女同性戀是一種自我欲望的意識,選擇自我;它也可以指兩名婦女之間最原始的強烈情感,一種遭到普遍敵視、扭曲和負罪的強烈情感。……每一名被女性的活力所驅使,被強勁的婦女所吸引,追求用文學表達生命能量的婦女,都是女同性戀”。(轉引自Gilbert,1985:2024-2025)里奇認為,女同性戀能夠使女性的想象力活躍,語言表達流暢,洞悉婦女與婦女之間的深刻聯系。作為女同性戀詩人,畢曉普的愛情詩是她個人情趣與生命愛欲的重審、轉化與升華,對其進行再認識有助于觸及詩人諱莫如深的性欲取向,探測詩人與生俱來的情感界限,理解詩人獨特隱秘的心靈世界。

1936年12月,畢曉普與路易絲結伴暢游佛羅里達,與北方的寒冷、孤寂相比,畢曉普的“地理遷移”頃刻間喚起她“性的覺醒”(Cleghorn,2012:69),進而幫助她完成性欲的自我發現。在1949至1951年間,畢曉普創作了著名的“同性戀組詩”,包括《哦,呼吸》、《對話》、《雨近清晨》、《每當打電話》。與之前創作的大多數愛情詩相比,這組詩更多關注同性戀人的性沖動,故與其說是愛情詩,毋寧說是激情詩。其中,《哦,呼吸》是當時畢曉普唯一得到出版的描寫女性身體欲望的詩,它體現了詩人的性取向。在開篇,詩作展現了一幅完整的女性軀體的畫面,“在那可愛、值得贊美的胸脯下面,/沉默、極度厭煩、脈絡盲目地布置著”。(Bishop,1983:79)不過,詩人并沒有完全將身體物質化,而是間或以“黑發”、“乳房”、“乳頭”等意象來揭示其難以捉摸、可望不可即的物質特性。伴隨緊促的呼吸聲,女體上下不停地跳動著。按照畢曉普傳記學者布雷特·米利埃(Millier,1993a:231)的解釋,它與詩人的“哮喘疾和喘氣”相關。因此,可以說,它暗示了詩的敘述者是女性,而且詩的寫作主體和詩性身體都是同性戀。

隨著冷戰格局的緊張,麥卡錫時代的到來,美國社會對同性戀者的迫害日益加深,藝術家的使命感敦促畢曉普繼續思考和表現同性的欲望。據勞埃德·施瓦茨(Schwartz,2012:55)考證,詩作《雨近清晨》是《一起醒來真美妙》的續篇,其無論在主題還是意象上都具有驚人的相似性。不過,相較于《一起醒來真美妙》,詩作《雨近清晨》中性欲的表達含蓄、朦朧得多,諸如“不期而遇的吻”、“不容置疑的手”等意象,明顯不及前者來得大膽、激烈。考慮到當時政治、文化的因素,畢曉普不能不也不得不將自我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以隱喻乃至替代的手法,來表達同性的渴望和性的滿足。事實上,由于過度的放縱與自由,《一起醒來真美妙》很長時期內束諸高閣,而《哦,呼吸》能得到發表,也只因為“言論的授權,才順利通過狹窄的甬道”。(Lombardi,1995:33)

在白色恐怖的籠罩下,1951年11月,畢曉普前往巴西旅行,巴西是文化自由與寬容的國度。期間,她順道拜訪了之前在紐約認識的好友洛塔,并與她墜入愛河,從此開始長達16年之久的同居生活。洛塔身出名門,愛好文學,研習建筑和藝術,與畢曉普情投意合、心有靈犀。在巴西,畢曉普度過了生命中最幸福的時光,享受著同性戀帶來的歡愉。閑暇之時,畢曉普經常在水池邊為洛塔洗頭發。1952年,她創作《洗發》,十分動情地描述了這一幕,表達了兩人感情的甜蜜與溫馨。要知道,在同性戀的世界里,諸如梳頭、洗發、擁抱、接吻等身體接觸是典型的親昵行為,具有性暗示的意義。1960年,畢曉普發表《雷電冰雹》,以此歌詠她和洛塔的愛情。在詩作中,冰雹的意象具有雙重的修辭意義,一方面,雷電和冰雹同時驟下,冰雹在紅泥中融化——冷熱交互、紅白相間——巧妙地承接了文藝復興時期情詩創作的矛盾修辭傳統;另一方面,又將冰雹比作外交官夫人喜愛穿戴的珍珠,當冰雹像珍珠般“死人白”的色澤與“大齋樹”(The Lent trees)浪漫凄美的紫紅落英并呈時,委婉地表達了詩人的同性戀情,雖然不見容于美國社會,但在巴西粲然盛放。

1960年代,隨著美國民權運動和同性戀平權運動的發展與壯大,特別是1969年6月“石墻暴動”后,同性戀開始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接受。1970年,畢曉普應哈佛大學邀請,出任該校現代詩歌課程講座教授,并與“柯克蘭公寓”(Kirkland House)的管理員艾麗斯相愛,其時芳齡26歲的她成為畢曉普晚年的生活伴侶。1975年,艾麗斯有意求去,畢曉普一時情傷,撫今追昔,譜寫《一種藝術》一詩,聊以自慰。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如何被生活所誘惑,最后又被無情地拋棄,重回原先孤立的狀態。詩尾的“你”,雖指的是艾麗斯,但也包括洛塔、克萊恩、瑪格麗特等令她念念不忘的昔日情人。面對日漸失落的人和事,畢曉普只能將“身臨的危機提煉為存之久遠的藝術”,并體認到“失落是人一輩子不斷學習直面的功課”。(Millier,1993b:243)因此,它呈現的不只是詩人失落頻仍的個人生命史,更是人性共通的癡癲與欲求。

從性的覺醒到同性的渴望,從情感的歡愉到愛欲的轉化,畢曉普的愛情體認可謂是情與欲、靈與肉的交互,經由身體層面上升為抽象境界,由愛欲之維構建出另一類生命的存在,即作為同性戀之主體的現象化,它是一種古老而又嶄新的生命體驗形式。正是這種生命的律動與藝術張力的結合促生了畢曉普的愛情詩,它不僅成為詩人個人心智生活的最高體現,而且成為她理解她人、穩定自我的理想平臺,其文本藝術逐漸獲得一種新的精神意義。如果說,傳統愛情詩是傳統文人體認愛情的方式,而別具一種超越性的“唯美精神”的話,那么,畢曉普的愛情詩則是現代文人從情感的節律與詩性的形式中獲得一種有別于“唯美精神”的“反叛精神”的理解,它是同性戀生命形式的獨特創造,與創作者的愛欲經驗密不可分。然而,作為一種新的精神形式,它需要文化的孕育與涵泳,并深具歷史性。具體到寫作中,就是畢曉普對她賴以生存的社會的“抵抗式”精神刻繪與歷史詩寫。

4.0 寫作筆法的培育與精神視域的構建

1933年1月,新創辦不久的文學雜志《美國觀察者》(TheAmericanSpectator)發表社論,公開譴責史密斯學院和瓦薩學院的“女學生”妄想成為“與男性完全等同的”女性,嘲諷她們的老師為“干癟的老處女”,感嘆“女子氣質”正在受教育的女性當中喪失殆盡。(Dreiser et al.,1933:1)他們的理論基礎是德國精神病學家理查德·埃賓(Richard von Krafft-Ebing)1886年出版的《性病態心理學》(PsychopathiaSexualis)一書關于性“反常”的學說:同性戀者有著一種“反常的先天外在表現”的感受,且這種性生活怪異的外在表現的基本特色是,“想要得到與自己相反性別的性感”。總之,在《觀察者》看來,這種“男子氣質的女同性戀”是社會紊亂和性別異常的表征,而女子學院不僅成為同性戀的溫床,更是病態與墮落的代名詞。

面對《美國觀察者》的肆意侮辱與惡意毀謗,1933年2月,畢曉普與瓦薩校友瑪麗·麥卡錫(Mary McCarthy)、埃莉諾·克拉克(Eleanor Clark)、繆里爾·魯凱澤(Muriel Rukeyser)等7人共同組織發起文學雜志《通靈者》(ConSpirito)予以回擊。她們不僅駁斥了《觀察者》的生物決定論,而且搗毀了男女性別的人為界限,制造了“性別的麻煩”,也即“支撐男性霸權與異性戀常規的自然化和具體化的性別概念”。(Butler,1990:33-34)與此同時,《通靈者》還對學院官方雜志《瓦薩評論》(VassarReview)發起沖擊。畢曉普認為,《瓦薩評論》太過“沉悶、守舊”(Brown,1996:21),而《通靈者》的意圖在于“撼動學院和埋葬傳統雜志”(Bishop,1994:13)。“通靈者”源自音樂術語,強調靈感和即興創作,而《通靈者》雜志則具有“新穎性”、“實驗性”和“先鋒性”,它不僅給《瓦薩評論》吹來一陣清新之風,也為《美國觀察者》掃去一股污濁之氣。按照貝齊·厄基拉(Erkkila,1992:100)的理解,《通靈者》是女性集體合作的“典范”,它成功地參與了與其他女性針對文學領地的“競爭”,且這種競爭不僅為女性文學史的解讀提供了多樣性,而且形成了關于女性之間差異的表述。毋庸置疑,《通靈者》的創作者們攜手締造了一個完全的女性“互助組”(Bishop,2011:259),有效地抵制了以男性話語為中心的文學傳統,拒絕了強制性異性戀的話語體系,其“抵抗式”寫作對學院尤其是女子學院的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寫給唐納德·斯坦福(Donald Stanford)的信中,畢曉普說:“雖然《通靈者》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但它對她的創作影響甚巨。”(Bishop,1994:13)鑒于文化的巨變和時代的變遷,畢曉普的“抵抗式”寫作或明或暗、時隱時現,其主要策略表現為倒錯、扭曲、反諷、含混、隱喻等。其中,“倒錯”是畢曉普慣用的寫作方法,它體現在《人蛾》、《愛情躺臥入眠》、《失眠》、《交換帽子》等詩作里。1951年,畢曉普創作愛情詩《失眠》,借主人公之口表達她對同性戀的渴望與幻想。或許,只有在失眠的夜晚,墻上的“照衣鏡”和月亮照射的“水井”才讓愛情成為可能;或許,只有“小心翼翼地裹進蜘蛛網/掉到井底/進入那個倒錯的世界”(Bishop,1983:70),愛情才會來到。這里,“倒錯”具有深層的文化意蘊。在畢曉普生活的年代,“倒錯”已是同性戀的代言,但她對此毫無畏懼,大膽地將其寫進詩歌,足見她強烈的反叛意識。正是由于運用了“倒錯”的研習體認,畢曉普的詩歌獲具一種對傳統異性戀愛情的強大的“抵抗”能力。這種能力不僅是一種寫作筆法,更是一種精神觀視能力。

正當《通靈者》聲名鵲起之時,1933年5月,艾略特來到瓦薩學院出席詩劇《力士斯威尼》(SweeneyAgonistes)的首演式,受到大家的熱捧。畢曉普作為記者采訪了他,并送上一本《通靈者》,得到了他的稱許。要知道,20世紀30年代,艾略特、奧登、斯蒂文斯等現代詩人如日中天,他們的詩歌創作成為畢曉普與《通靈者》作者們學習的榜樣。不過,就畢曉普而言,斯蒂文斯的影響更大。據畢曉普回憶,斯蒂文斯的詩集《風琴》(Harmonium)是她最喜愛的作品,其華麗的辭藻、巧妙的比喻使得她認識到詩歌修辭的力量,而斯蒂文斯早期的“純粹詩”,由于對現實的想象性介入,幫助她感受到超越的魅力。正如米利埃(Millier,1993a:51)所言,畢曉普“向往絢麗、熱衷想象、偏愛藝術的含混和抽象,其部分源自斯蒂文斯”。可以說,畢曉普的“抵抗式”寫作,特別是含混與隱喻的寫作方法,深受斯蒂文斯的啟發。

在畢曉普的愛情詩中,同性戀的隱喻比比皆是。從早年的《人蛾》到晚年的《克魯索在英格蘭》,畢曉普的同性空間想象,諸如寄宿的學校、封閉的監獄、巨大的鳥籠、孤獨的島嶼等,已然成為同性戀話語的重要密碼。1972年,畢曉普發表長詩《克魯索在英格蘭》,被譽為“性別越界與性欲結合的詩學典范”。(Diehl,1995:20)有感于笛福筆下克魯索身陷孤島的處境,畢曉普決定剔除小說原著中的基督教訓誨,依據自己的經驗感受重寫他的孤島體驗。在詩作中,畢曉普為克魯索和星期五的奇遇故事增添了新的元素,并將克魯索對星期五的愛情予以合法化。正如詩中所寫,“I wanted to propagate my kind”。(Bishop,1983:165)戈登森(Goldensohn,1992:68-69)認為,畢曉普是想“繁衍自己的后代”,因為她在書信中多次表達過這一愿望。不過,考慮到上下文,畢曉普留戀的是星期五的身體,“多美的景象;他有一具俊美的身軀”(Bishop,1983:166),故它還可以理解為她想“宣揚自己的同類”。在此,畢曉普通過一種含混或者說雙關的藝術方法,隱秘地再現了克魯索與星期五之間復雜、模糊而又充滿欲望的情感關系。正是在大力宣揚同類情感的前提下,想象的孤島透過歷史的逆寫和藝術的繪制成為欲望的地圖,徹底實現了同性戀精神視域的構建。

與大多數具有獨創性的詩人一樣,畢曉普正是通過對詩歌傳統的多方學習和當下語境的多位思考,借由對“愛情”的一種歷史性理解,突破從思想觀念到形式表達的難關,發展出兼具藝術美感和歷史意蘊的文本形式。畢曉普的“抵抗式”寫作,不僅能夠用“倒錯”的方法描繪基于生命內部體驗造就的心理圖景,還能夠對外部社會型構和文化景片予以詩意的反諷和歷史的隱喻,進而確立一種新的歷史批判維度。這種批判維度是以個體的性取向為基礎,以同性的愛欲經驗作為自我的本源,并以此建立現代同性戀認同,它不僅消解了男性主義話語,而且突破了異性戀專制主義樊籠,還重塑了同性戀主義文化精神,一種對女性“互助組”的支持,一種對“女性共同體”的期待,一種對女性烏托邦的幻想。

5.0 結語

在20世紀20至70年代,即美國社會“全體向左轉”的年代,畢曉普“拒絕出柜”是不爭的事實,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畢曉普的愛情詩并沒有因此遮蔽個人細微隱秘的“同性欲望”,而是從個體層面向歷史層面的經驗展開,始終堅持對現代同性戀意識的探索與深化,以此形成有別于傳統愛情詩的心靈圖景。畢曉普關于愛情詩的理解,不僅拓寬了傳統愛情詩的經驗范圍與精神內核,而且建構了新的歷史認知與文化想象,展示了同性戀在西方現代社會歷史轉型時期那一代人的心靈圖式。正是在歷史性的展開與多重經驗的汲取中,畢曉普的同性戀寫作以“抵抗式”筆法細致地呈現了另一類生命的體驗,一種將同性愛欲、歷史拷問與倫理關切相結合的思考,并逐漸獲得一種精神性存在,一種對同性戀烏托邦精神的幻想。這種幻想不只是從倫理道德上反叛傳統異性戀愛情,更重要的是從性政治意識形態上重新審視現代同性戀認同,激發行動力量,擺脫性別奴役,促進社會變革,進而實現生命愛欲的徹底解放,其所具備的精神特質不僅成為20世紀早期“同性戀共同體”(Griffith,1993:11)精神的延續,也是后期乃至當前同性戀解放運動的基礎,因而具有歷史的連續性和思想的一致性。畢曉普的詩歌,也因此成為繼菲爾德、卡斯坦斯、洛厄爾、杜利特爾和布賴爾之后又一座同性戀文學的高峰,其另類的詩寫真切地告訴我們,“被視為另類是什么感覺,而所謂的另類,簡而言之,就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Marcus,2002:1)

注釋:

① 本文所引詩歌原文均出自Bishop, E.EdgarAllanPoe&TheJuke-Box(2006)。以下出自本書的引文只標注頁碼。

[1] Bishop, E.TheCompletePoems: 1927-1979[M]. Chatto and Windus: The Hogarth Press, 1983.

[2] Bishop, E.OneArt:Letters[M].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94.

[3] Bishop, E.EdgarAllanPoe&TheJuke-Box[M].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6.

[4] Bishop, E. As we like it: Miss Moore and the delight of imitation[A].Prose[C].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1.253-259.

[5] Brown, A. An interview with Elizabeth Bishop[A]. In G. Monteiro (ed.).ConversationswithElizabethBishop[C]. 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96.18-29.

[6] Butler, J.GenderTrouble:FeminismandtheSubversionofIdentity[M].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7] Cleghorn, A. Bishop’s “wiring fused”: “Bone Key” and “Pleasure Seas”[A]. In A. Cleghorn, B. Hicok & T. Travisano (eds.).ElizabethBishopinthe21stCentury:ReadingtheNewEditions[C]. 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2012.69-87.

[8] Cooper, D. & E. Myles. The scene: a conversation between Deenis Cooper and Eileen Myles[A]. In B. Stosuy (ed.).UpIsUpButSoIsDown:NewYork’sDowntownLiteraryScene, 1974-1992[C].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6.463-482.

[9] Dickie, M.Stein,Bishop&Rich:LyricsofLove,War&Place[M].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7.

[10] Diehl, J. Bishop’s sexual poetics[A]. In M. Lombardi (ed.).ElizabethBishop:TheGeographyofGender[C].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95.17-45.

[11] Dreiser, T. et al. (eds.). Editorial[J].TheAmericanSpectator, 1933,(1):1.

[12] Ellis, J. Aubade and elegy: Elizabeth Bishop’s love poems[J].English, 2011,229:161-179.

[13] Erkkila, B.TheWickedSisters:WomenPoets,LiteraryHistory&Discord[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14] Faderman, L.SurpassingtheLoveofMen:RomanticFriendshipandLovebetweenWomenfromtheRenaissancetothePresent[M].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1981.

[15] Fenton, J.TheNewFaberBookofLovePoems[M]. London: Faber, 2006.

[16] Fountain, G. & P. Brazeau.RememberingElizabethBishop:AnOralBiography[M].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94.

[17] Gilbert, S.TheNortonAnthologyofLiteraturebyWomen:TheTraditioninEnglish[M]. New York: Norton, 1985.

[18] Goldensohn, L.ElizabethBishop:TheBiographyofaPoetry[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2.

[19] Griffith, G.HeavenlyLove?LesbianImagesinTwentiethCenturyWomen’sWriting[M].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3.

[20] Lombardi, M.TheBodyandtheSong:ElizabethBishop’sPoetics[M].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95.

[21] Marcus, E.MakingGayHistory:TheHalf-CenturyFightforLesbianandGayEqualRights[M]. New York: HaperCollins Publishers Inc., 2002.

[22] Millier, B.ElizabethBishop:LifeandtheMemoryofIt[M].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a.

[23] Millier, B. Elusive mastery: The drafts of Elizabeth Bishop’s “One Art”[A]. In M. Lombardi (ed.).ElizabethBishop:TheGeographyofGender[C]. G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93b.233-243.

[24] Müller, F.UnterhaltungenmitGoethe[M]. Weimar: B?hlau, 1956.

[25] Nickowitz, P.RhetoricandSexuality:ThePoetryofHartCrane,ElizabethBishop,andJamesMerrill[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26] Rich, A. 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 and lesbian existence[A]. In H. Abelove, M. A. Barale & D. M. Halperin (eds.).TheLesbianandGayStudiesReader[C]. New York: Routledge, 1993.227-254.

[27] Schwartz, L. Elizabeth Bishop’s “finished” unpublished poems[A]. In A. Cleghorn, B. Hicok & T. Travisano (eds.).ElizabethBishopinthe21stCentury:ReadingtheNewEditions[C]. 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2012.54-65.

Elizabeth Bishop’s Love Poems and Lesbian Writing

WU Yuan-lin

(School of English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59, China)

Elizabeth Bishop’s love poems, typical examples of lesbian writing, are deeply connected with her lesbian consciousness as well as her thinking and building-up of lesbian spirit. Her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same-sex desire not only reforms the aesthetic order of traditional love poems but also expands the pedigree of modern feelings. As far as her literary writing is concerned, it is an embodiment of her inner heart as well as her love experience, representing the lesbian spirit of her generation in the transforming period. Her “resistant writing” is now increasingly obtaining more significance, that is to say, a rebellion to heterosexual hegemony as well as a desire for lesbian utopia, which are indispensable ways to shackle off the sexual enslavement, promote social reformation and eventually realize life liberation.

Elizabeth Bishop; love poems; lesbian consciousness; writing; cultural spirit

10.16482/j.sdwy37-1026.2017-02-010

2016-01-13

吳遠林,男,漢族,江西人,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博士后,聊城大學文學院講師,文學博士。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英美詩歌。

I106

A

1002-2643(2017)02-0076-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 啪啪啪亚洲无码|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动态图|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夜夜操天天摸|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高清|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国产迷奸在线看|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女人喷水视频|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亚洲第一视频网站| 成人亚洲天堂|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精品超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特级欧美视频aaaaaa| 黄色福利在线|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黄色在线不卡| 99视频在线免费|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亚洲天堂日韩av电影|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不卡视频国产|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毛片手机在线看|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99在线免费播放|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a亚洲天堂| 免费可以看的无遮挡av无码|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在线亚洲小视频| 性欧美久久| 性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国产精品一线天| 色综合婷婷| 国产亚卅精品无码|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av在线手机播放|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欧美精品xx| 欧美激情成人网|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制服丝袜 91视频| 99热亚洲精品6码| 青青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欧美又粗又猛又爽老| 国产1区2区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国产农村1级毛片| 午夜国产理论|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美女黄网十八禁免费看| 久久无码免费束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