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污染環境罪的保護法益*

2017-04-11 06:06:52馬衛軍
時代法學 2017年4期
關鍵詞:人類環境

馬衛軍

(寧夏大學政法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論污染環境罪的保護法益*

馬衛軍

(寧夏大學政法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對于污染環境罪的法益,傳統上有人類中心主義法益觀、生態學·人類中心主義法益觀和行政法益觀。這三種觀點的核心在于環境犯罪的法益都與“人的利益”相關。但是,這三種法益觀均存在難以克服的問題點。污染環境罪就是違反了生態倫理規范,而侵害了生態學上的環境及其他環境利益。

污染環境罪;法益觀;人的利益;環境利益

DOI.10.19510/j.cnki.43-1431/d.20170509.003

一、問題所在

“由法律所保護的利益我們稱之為法益。……所有的法益,無論是個人的利益,還是集體的利益,都是生活利益。這些利益的存在并非法制的產物,而是社會本身的產物。但是,法律的保護將生活利益上升為法益”*[德]李斯特.德國刑法教科書[M].徐久生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6.。李斯特的法益概念,具有強大的理論穿透力,時至今日,法益侵害說成為通說*[日]大塚仁.刑法概說(總論第4版)[M].東京:有斐閣,2008.91.。一般認為,現代社會,刑法所優先保護的內容,是以個人的尊嚴為基礎的生命、自由、財產等個人法益*[日]內藤謙.刑法講義總論(上)[M].東京:有斐閣,1983.152.。但是,諸如環境犯罪——包括對水域、土壤、空氣、廢物、核設施等環境的污染破壞犯罪的法益依然成為問題。對此,有觀點主張,環境犯罪的保護法益是人的生命、身體和健康。環境本身不是環境犯罪的保護法益,只有在人的生存和健康必要的限度內環境才有作為法益保護的必要。該說認為,任何環境犯罪都是對人的犯罪,或者都可以還原為對人的犯罪,由于環境犯罪對人的法益造成危險,故環境犯罪都是危險犯;還有理論主張,環境犯罪的保護法益是生態學上的環境及其他環境利益。所有對自然環境的保全存續產生影響的改變,都是環境犯罪。故環境犯罪都是實害犯;另有觀點主張,環境本身是環境犯罪的保護法益,但在環境的保護與人的生存和健康相沖突時,這種環境保護本身就沒有意義,就不是環境犯罪的保護法益。

綜合上述觀點,對于污染環境罪的法益,在學說上可以類型化為三種爭議觀點,一是人類中心主義法益觀,二是生態學·人類中心主義法益觀,三是行政法益觀。這三種觀點的核心都在于環境犯罪的法益都與“人的利益”相關,無論是直接相關還是間接相關。

但是,在國際上,對于環境的保護、對于生態系統的維護——諸如動植物保護,對自然景觀的保全,儼然已為“如火如荼的運動”。對此,一些法治發達國家(如德國),重視環境自身的“法益”在刑法立法者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德國刑法典第324條第1款規定“行為人無權地污染水域或者不利地改變水域的性質的,處……”*德國刑法典[M].馮軍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13.。由“無權地污染水域或者不利地改變水域的性質”的表述,可以看出污染水域罪完全擺脫了對個人法益的依賴。在國際法層面,國際條約、國際協議也積極倡導加強環境法益的刑法保護,國際法委員會在1991年把嚴重的故意危害環境的犯罪規定為國際犯罪。第15屆國際刑法學協會代表大會認為,“違反已規定的環境標準而對環境造成現實的和緊迫的具體危險”,是危害環境罪的最低限度行為要件。歐洲理事會刑法保護環境公約要求各締約國在其國內立法中應采取適當的、必要的措施將“導致任何人或空氣、土壤、水、動植物的實質損害行為規定為犯罪”,這表明環境法益本身儼然已成為與個人法益、國家法益相并列的,為環境犯罪所侵害的一種具有獨特內容的法益。

法以調整、保護相關利益為己任,刑法當然也不例外。一般認為,刑法的任務在于保護法益*張明楷.刑法學(第5版·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21.。法益概念具有使犯罪類型化、體系化,以及指導刑法解釋的方法論機能*[日]中山研一.刑事法小詞典(補正版)[M].東京:成文堂,1996.272.。對污染環境罪的法益的討論,具有準確解讀本罪的基礎性地位,其必要性顯而易見,毋庸置疑。

二、對各種法益觀的批判性考察

(一)人類中心主義法益觀

在1990年,時值德國刑法典第28章環境刑法修正之際,在環境犯罪的保護法益上,Rudolf Rengier認為,“環境刑法的保護法益(Umweltstrafrechtsgüter),也可以從純粹的人類中心主義的(anthropozentrisch)規定中得出。”Rudolf Rengier強調,高程度的環境意識,使得人們從純粹的個人權利的(individualrechtlich)考察方法脫離,而將環境財(Gut)作為超個人的法益(Universalrechtsgüter)予以承認。但是,事實上,現行環境刑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個人權利性的構成要素*Rudolf Rengier,Zur Bestimmung und Beduetung der Rechtsgüter im Umweltstrafrecht,NJW 1990,S.2507.。立足于人格性的(personal)法益論立場,Winfried Hassemer指出,盡管人格性的法益觀立場受到了“現代”刑事政策的沖擊,但是“所謂法益,就是指在刑法上所要保護的人類利益(steafrechtlich schutzbedürftige menschliche Interessen)”,因此,“環境刑法中的法益,并非為其自體所保護的環境,而僅是作為與在人類健康上以及生存上之必要媒體的環境”*Winfried Hassemer,Grundlinien einer personalen Rechtsgutslehre,S.92.Vgl auch ders.,in AK-StGB.Bd.1,1990,Vor§1 Rn.287.。與Hassemer 同樣,在認識到人格性的法益論的概念受到“現代”刑事政策的沖擊之危機感之下,Oraf Hohmann力圖豐富自己的法益的內涵,“所謂法益,就是意味著以在種種文化史的狀況中孕育而成的人格性的前提及條件,而在現實上有侵害可能性為必要(diejenige verletzbare reale Gegebenheiten, die sich in der jeweiligen kulturhistorischen Situation als personale Entfaltungsvorausetzungen und bedingungen darstellen)”*〔10〕Oraf Hohmann,Von den konsequenzen einer personalen Rechtsgutsbestimmung im Umweltstrafrecht,GA1992,S.77.84.。因此,“環境刑法的諸項規定,并非針對自刑法第211條以下(指德國刑法典第16章針對生命的犯罪行為——引者注)以及第223條以下(指德國刑法典第17章針對身體完好性的犯罪行為——引者注)所規定的人類生命及健康的直接性攻擊而提供保護,而是以人類自然的生活基礎為對象,針對那些最終內在地具有對人類生命及健康特質的攻擊而提供保護”〔10〕。換句話說,人類中心主義法益觀認為,污染環境罪的法益包括了人的生命和健康。

以上諸多學說,共同的哲學倫理學基礎在于人類中心主義環境觀。該觀念主張,一切應當以人為核心,一切應當以人為尺度,一切行為都應當立足于人自身,以人自身利益對待其他事物*孫道進.環境倫理學的哲學困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43-44.。這立即能令人聯想起普羅泰戈拉那句“人是萬物的權衡,以其所見之是為是,以其所見之非為非”*[英]柯普斯登.西洋哲學史·卷一·希臘與羅馬[M].傅佩榮譯.中國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4.114.的名言。盡管在哲學上,對普羅泰戈拉的命題的確存在歧義(不同的理解)*[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2卷)[M].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29.,但是,由此可以解讀出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與人緊密相關的結論應該是成立的。因此,人類中心主義環境觀或許與此有著某種思想上的淵源關系。

事實上,關于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觀最早的完整表述是由圣經提出的*侯艷芳.環境刑法的倫理基礎及其對環境刑法新發展的影響[J].現代法學,2011,(4):115.。現代社會中的人類中心主義是淺環境論,它承認人類自身價值,認同自然相對于人類的工具價值,但是,否定了自然的內在價值*余謀昌.走出“人類中心主義”[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4,(10):11-14.。

早期的環境刑法中,立足于人類中心主義,在界定“污染”上,認為需要對人類生命、健康與財產利益的實際侵害、實際損失為必要。這也是各國環境立法的基本立場。這種圍繞人類中心,確定“環境”范圍,從而形成“人類環境”的概念,大體上反映出了上個世紀70年代初之前人類對環境的認識,以及環境犯罪保護法益的性質*王世洲.德國環境刑法中的污染概念研究[J].比較法研究,2001,(2):53.。因此,“如果人的本體利益沒有受到侵害或威脅,則無刑事制裁可言”*許玉秀.環境刑法規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A].臺灣地區1992年環境刑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輯[C].1992.616.。

不可否認,在促進人類正視自身的主體性價值上,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觀發揮了巨大作用*[美]約翰·貝拉米·福斯特.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M].耿建新,宋興無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45.。但是,如果對人類中心主義環境觀發揮到極致,就會出現既然自然界是實現人類利益的工具,既然人類的利益是唯一的和絕對的,那么為了實現人類的利益,可以運用任何方式使用工具,對大自然的使用也是如此。這樣,破壞環境者也可以振振有詞地反駁——表面看來,似乎污染了環境,但是,之所以污染環境,在根本上還不是為了人類的發展,將污染環境的行為規定為犯罪,不具有任何預防的必要性。顯然,這是一個荒唐的結論。

實際上,立足于人類優越地位,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觀自然就否認了自然的倫理體系,這可能會出現“以人類的名義”為由,從而為肆意破壞環境提供了理論支持。這將可能直接造成人類的短視效果,從而加劇人們之間對自然資源的爭奪,進而會導致人與自然的關系惡化局面。明顯的,人類中心主義倫理觀建立在對人類與自然環境關系的錯誤認識之上*趙星.論環境刑法的環境觀[J].法學論壇,2011,(5):59.,這“是造成過去、現在與未來環境危機的思想根源”*侯艷芳.環境刑法的倫理基礎及其對環境刑法新發展的影響[J].現代法學,2011,(4):116.。用這種觀念來解讀污染環境罪的法益,可能并不妥當。

人類中心主義法益觀主張,污染環境罪的法益包括人的生命和健康。當然,這里的“人的生命和健康”,是被間接侵害,同時,由于是“環境犯罪”,自然能夠得出,本罪所被侵害的“人”,當然是不特定的或者是多數的。既然如此,為何許多國家和地區刑法典并未將污染環境犯罪規定在“危害公共安全罪”,反而是“社會管理秩序罪”一章中?因為,眾所周知,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法益是“不特定或者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者公眾生活的平穩與安寧。”

此外,即便承認污染環境罪的法益包括人的生命和健康,也有可能會輕縱犯罪。對于那些在行為當時或者較短一段時間內就會出現的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侵害的污染環境犯罪,刑法是能夠及時發揮作用的,但是,大量存在的現象是,諸如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緩慢惡化等等由大氣、水域污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往往具有滯后性,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而等到真正發現,則可能是污染后幾十年乃至百年之后的事情,但是一旦發生就表示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如熊本水俁病和痛痛病。。對此類污染環境犯罪如果要等到“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侵害的危險性,刑罰制裁的滯后性顯而易見。

(二)人類中心主義法益觀的亞種:行政的法益觀

環境刑法中以人類中心主義法益觀構成的另一種形態(亞種),是以行政法學者為中心而主張的行政的(administrativ)法益構成的,這可稱之為行政的法益觀。這種理論主張,歸根結底,環境只不過是作為國家、行政機關為了人類全體的福祉、利益,而最大效率地管理、運用的資源、對象罷了。對環境犯罪給予刑罰制裁,最終是為了阻止妨害國家的管理和權力的運用,因此,環境犯罪的法益就是國家對于環境的行政管理、運用作用自身。借用該說的代表性人物德國學者Hans-Jügen Papier的論述,可知端倪。Papier論述道,“德國刑法典第324條(污染水域罪——引者注)的保護財(Gut),并非假想的、自然的或者純粹的狀態中的水體,而是基于有權的國家機關,在行政法上所規定的手續或者形式,以及為行政法所認同的實體性范圍內,值得保護的水體。以此為限,而且作為法律上的命令,刑法才對針對此水體高權上的管理、使用計劃給予特別的保護。”*Hans-Jügen Papier,Gew?sservungreinigung,Grenzwertfestsetzung und Strafbarkeit(Recht-Technik-Wirtschaft Bd.34),1984,S.28.

我國通說認為,污染環境罪的客體是“國家環境保護制度和公私財產與公民健康、生命安全”*王作富.刑法(第5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466.。通說將“國家環境保護制度”作為本罪的客體之一,并且排列在“公私財產與公民健康、生命安全”之前,至少認為本罪的側重點在于保護國家對于環境的行政管理、運用作用自身,而公私財產與公民健康、生命安全則因其處于間接被侵害的特質,成為本罪的次要法益。

行政的法益觀源于環境犯罪中的行政從屬性問題。行政從屬性是指某種行為的刑事可罰性,依賴于行政法或行政命令的內容*鄭昆山.環境刑法之基礎理論[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179.。學者指出,每一種危害環境罪的確立都涉及到行政從屬性。理由是:第一,刑法具有被動性與事后懲罰性,而環境法對經濟政策具有主動性與導向性,行政從屬性最能體現該主動性與導向性。刑罰處罰范圍的大小,隨著環保政策的調整而相應調整;第二,在社會復雜變化的條件下,行政從屬性提升了刑法應對新型犯罪的能力;第三,環境犯罪是行政犯,難以演化成為傳統意義上的自然犯;第四,行政從屬性不違反罪刑法定,不會使刑法喪失獨立評價機能*張蘇.環境刑法行政從屬性的理論根據[J].新疆社會科學,2014,(1):97-103.。

但是,以上觀點,并不妥當。

其一,不可否認,在認定是否為污染環境罪時,的確要考慮行政法上的規定,但是,這不能合乎邏輯地得出環境犯罪一定具有行政從屬性。如交通肇事罪,其前提是“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但是,“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的判斷,不能代替是否成立犯罪的判斷,而僅僅是判斷是否成立犯罪的資料,否則就有行政違法不當代替刑事犯罪的危險。正如所言,“賦予環境犯罪行政從屬性,……極易在實踐中助長行政權排斥司法權的風氣,……使環境刑事手段存在被架空的巨大危險”*趙星.環境犯罪的行政從屬性之批判[J].法學評論,2012,(5):129-130.。

其二,即便認為刑罰處罰范圍的大小,隨著環境保護政策的調整而相應調整,也不能夠必然得出環境犯罪一定具有行政從屬性。刑法是人們體系性地建構的法律。由于刑法所具有的最為嚴厲性的特征,“輔助性的法益保護才是刑法的任務”*[德]克勞斯·羅克辛.刑事政策與刑法體系(第2版)[M].蔡桂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71.。因此,在立法論上,從立法論——刑事政策上的立場出發,刑法必須保護那些對于人類和平、自由地共同生活所必不可少的東西,同時,“也要禁止起草那些純粹道德的或者直接的父權主義的刑法規定”*[德]克勞斯·羅克辛.刑事政策與刑法體系(第2版)[M].蔡桂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71.。在立法上,對刑罰處罰圈的劃定,一方面要考慮法益侵害,另一方面也有基于刑事政策上的考量。論者所謂的“刑罰處罰范圍的大小,隨著環保政策的調整而相應調整”,大體上是在立法論——刑事政策意義上而言的。不可否認,刑法的刑事政策化在今天已是大勢所趨。但是,論者忽略了“刑法的刑事政策化……必須避免刻舟求劍式的僵化”*勞東燕.刑事政策與刑法解釋中的價值判斷——兼論解釋論上的“以刑制罪”現象[J].法學論壇,2012,(4):41.。僅僅以立法論上的理由,來說明污染環境罪的法益是是國家對于環境的行政管理、運用作用自身,刑法父權主義的思想表露無遺。污染環境罪中的刑事政策性思考,絕對不應該是基于國家對于環境的行政管理、運用作用自身。

其三,環境刑法與環境倫理存在著緊密的關系,環境倫理的基本思想與觀念,無疑會影響到對污染環境罪法益的確定。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無論刑法如何要“去倫理化”*關于刑法的“去倫理化”的問題,似乎已然成為不言自明的道理。的確,不能以倫理性的判斷來判斷刑法領域的所有問題,在刑法領域要注重區分法與倫理。但是,學界似乎將這種區分保持了一種超乎常態關注(極端地說,可能是一種病態的關注),只要一提起倫理,就本能地出現了一種警惕,似乎自己的理論越遠離倫理的判斷,就顯得越是“刑法的”判斷。這種現象,立足于道德形而上學來觀察,可能并不合理。,即便能夠如同康德那樣,將法律視為對于行為外在的約束和規制,而將倫理道德視為對于內在行為的規制,即便法律只關注外在的表現,因為“人的思想是不可審判的,連魔鬼自己也不懂人的思想(the thought of man is not triable, for the devil himself knoweth not the thought of man)”。但是,不可否認,倫理道德是以一定的方式成為法律的一部分或者成為推進法律發展的一個內在的有機組成部分。倫理道德以各種巧妙的方式“隱藏于”或者“鑲嵌在”法律的“縫隙之中”,況且,“自由就構成法的實體和規定性”*〔32〕〔33〕[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0.164.44.,“倫理是自由的理念”〔32〕。在抽象概念中,絕對的自在自為的自由意志,表現出直接性的特征,這就是抽象的法〔33〕。而同時,在形式上,“我們已然看到,法律語言的規范性結構是如何類似于倫理語言的規范性結構的,它們共同使用‘應然’、‘義務’和‘職責’促成了這種相似性”*[英]丹尼斯·勞埃德法理學[M].許章潤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35.。法律是一種應然性命題,倫理道德也是一種應然性命題。兩者的終極目標無疑是“至高善”這一應然性命題。“應然原理只能通過其他的應然原理來創立和證明。”*[德]G·拉德布魯赫.法哲學[M].王樸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0.如此看來,在“至高善”的層面,法與倫理道德水乳交融,倫理道德的基本思想與觀念,有影響刑法理念的客觀現實,對此我們不能視而不見。

在刑法理論上,一般認為,環境犯罪是行政犯,而行政犯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自然犯。諸如盜竊、詐騙、強奸、故意殺人等自然犯罪,人們歷來都認為是同人類倫理道德嚴重背離的。這種倫理觀念,是以“人”為中心,按照“主體—客體”二元對立的方式設定的。相對于人類來說,自然環境只有外在的工具性價值,不存在一個超越人類、與人類需要相對獨立的自然。隨著自然科技的進步,人類必能揭示自然的全部秘密,并由此有效而精準地控制自然、利用自然,完全能夠按照人類的價值準則來確立自然。因此,不存在所謂的離開了與“人”相關,而與“環境自身”相關的“環境倫理”。由此,污染環境犯罪的法益,只能在與“人”有關的意義上來探尋。但是,純粹的人類中心主義的環境法益觀已經受到了強烈的質疑,因此,在理論上,不難將通說的理論作出以下解構:環境犯罪的法益就是“國家環境保護制度”,而“公私財產與公民健康、生命安全”是在與“人”有關的意義上,而為污染環境罪所侵害的相關法益。

但是,如果以道德形而上學為基礎來反觀自然,則可以得出:倫理不再只是人類社會內部“人”的自彈自唱,自娛自樂,而是關涉到“整個生態共同體(自然包括人類在內)”,那種主客二分的倫理思路被消弭了,不再基于主體間的利益博弈來建構倫理,而是一種整體論意義上的人類深刻的內在反思。非人類存在物具有了價值,也就能夠為人類帶來美的體驗。因此,從倫理實踐的側面,全新的生態維度已經加入了人類的道德評價,是否能夠尊重自然,多元展現自然的價值,是評價人類行為是否“善”的一個重要標準*路強.環境倫理的道德形而上學基礎[J].社會科學輯刊,2015,(2):16.。而立足于生態現象學運動*生態現象學是以哲學現象學為理論基礎的一種理論運動。哲學現象學以“轉向事物本身”為口號,要求觀察者專向那些被它們面前的理論模型從視線中遮蓋掉的現象(參見[美]赫伯特·施皮格伯格.現象學運動[M].王炳文,張金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892.)。生態現象學主張在反思我們以前的生態倫理觀念的基礎上,尊重自然。因為自然與人的關系不僅僅是一個科學技術問題,也不僅僅是一個經濟、政治問題,而且也是一個如何理解人、如何理解自然的統領全局的問題。,只有從根本上改變對我們自身以及對我們在自然世界中的位置的理解,才可能真正改變人類目前所面臨的生態困境。因此,將“國家環境保護制度”作為污染環境罪的法益,顯然文不對題。

第四,對“行政從屬性不違反罪刑法定”以及“不會使刑法喪失獨立評價機能”。理由可能是,我國刑法第338條規定的污染環境罪中有“違反國家規定”,由此可見,本罪采用了行政從屬性的立法方式。理由是采用違法相對性論,不會影響刑法的獨立評價、刑法在對案件事實的評價上,也具有獨立性*張蘇.環境刑法行政從屬性的理論根據[J].新疆社會科學,2014,(1):101.。

不可否認,我國刑法分則條文中存在大量“違反國家規定”、“違反……法規”、“違反……規定”之類的表述。學者認為,當刑法分則條文有此類表述時,需要參照前置法律、法規的具體規定(通常都是一些行政法規),才能正確地認定該罪犯罪的特征*周光權.刑法各論(第3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2.。但是,刑法分則條文規定的上列表述,意義有所不同。其中,一些是作為犯罪的構成要件要素被規定的,如刑法第133條“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對什么行為構成交通肇事罪,必須參照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加以認定。而另一部分關于“違反國家規定”、“違反……的法規”、“違反……的規定”之類的表述,只不過是為了提示違法性而存在,或者只是相關表述的同位語,在實體上并無意義*〔42〕蔣鈴.刑法中“違反國家規定”的理解和適用[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2,(7):34-35.。這種情況下,既無需查明行為是否違反了某種行政法規,也無需查明是否許可某種行為,只要實施了法文中的客觀行為,就可以肯定行為的違法性*張明楷.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下·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559.。換句話說,即便將這些“違反國家規定”、“違反……的法規”、“違反……的規定”之類的表述刪去,也不影響行為違法性的評價。

《刑法》第338條污染環境罪表述方式為,“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害物質,嚴重污染環境的,處……;后果特別嚴重的,處……”。這種表述中的“違法國家規定”,顯然屬于為了提示違法性而存在,實際上,本罪的行為方式就是“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害物質,嚴重污染環境的”,反過來說,這種實行行為,本質上就是“違反國家規定”的。將“違反國家規定”的表述從法律條文中刪除,絲毫不影響污染環境行為的違法性評價。由此看來,以上學者認為在污染環境罪中,“行政從屬性不違反罪刑法定,不會使刑法喪失獨立評價機能”的結論,明顯地存在立論上的錯誤。

本文認為,刑事違法的“行政從屬性”問題,其實就是一個無用的概念,這種主張,根本沒有看到我國刑法分則條文中規定的“違反國家規定”、“違反……的法規”、“違反……的規定”之類的表述,其意義在不同的法律條文中有所不同〔42〕。因此,在諸如污染環境罪的刑事違法性的判斷中,不能從“行政從屬性”的角度來判斷,而應當從是否有“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嚴重污染環境的”行為來進行判斷,否則,行政從屬性的特性真的就有“違背法治國家刑事法原理原則之嫌”*〔44〕鄭昆山.環境刑法之基礎理論[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214.。對于刑事被告人的權利,“恐有受行政機關侵害之虞”〔44〕。那種賦予環境犯罪行政從屬性,“使環境刑事手段存在被架空的巨大危險”*趙星.環境犯罪的行政從屬性之批判[J].法學評論,2012,(5):130.,就絕不是無病呻吟,空穴來風。

(三)生態學·人類中心主義的法益觀

與前述人類中心主義的法益觀不同,環境刑法中的生態學·人類中心主義的法益觀主張,環境、環境媒體以及環境要素都是作為獨立的法益而為刑法所保護,并且其范圍與“人類之間具有最終的關聯性”——具體來說,就是“作為現在以及將來的人類生活的基礎而存在”。這是德國的通說*[日]伊東研佑.環境刑法研究序說[M].東京:成文堂,2003.38.。

學者指出,人本身即是自然環境的組成部分,與自然之間利益休戚相關。污染環境犯罪相對于侵害生物類群或自然資源的犯罪,對人的侵害更為直接,因此,個人法益也應當是環境犯罪的法益。然而,從法益侵害的邏輯關系來看,首先是環境法益受到侵害,其次才是個人法益*錢小平.環境法益與環境犯罪司法解釋之應然立場[J].社會科學,2014,(8):99.。

生態學的·人類中心法益論看到,人類中心主義的法益論只注重人的法益保護,而忽視環境犯罪實質上是對環境造成破壞的犯罪。按照該說,在污染環境罪中,環境本身是本罪的保護法益,但在環境的保護與人的生存和健康相沖突時,這種環境保護本身就沒有意義,就不再是本罪的法益。

生態學的·人類中心法益論看到了環境本身就有值得保護的法益,在這一點上具有合理之處。但是,該觀點同時主張人類中心法益論,無法避免以下疑問。

其一,環境如何才能夠是與“人類之間具有最終的關聯性”,如何就是“作為現在以及將來的人類生活的基礎而存在”,并不明確。

其二,根據生態學的·人類中心法益論,作為污染環境罪中的環境為何要與“人類之間具有最終的關聯性”?當然,能夠想象的是,這可能以人格法益論或者人類中心主義的法益觀為輔助性思考點的。但是,這可能存在在強調生態學基礎上的環境法益,而使得人類中心主義的法益“稀薄化”,另一方面,如果強調人類中心主義的法益觀,則又不能避免前述對人類中心主義法益觀的批判。

三、生態學的法益觀及其展開

本文認為,明了污染環境罪的法益,離不開對“什么是法益”這一基礎性命題的討論,在此基礎上,要結合污染環境罪的特性展開,唯此,才是妥當之法。

(一)爭訟的法益觀

在學界,存行為無價值論和結果無價值論的對立。兩者在法益觀上有所不同。結果無價值論認為,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侵害(威脅)法益時,就具有刑法上的違法性*張明楷.結果無價值論的法益觀——與周光權教授商榷[J].中外法學,2012,(1):24.。行為無價值論認為,犯罪是違反行為規范,進而指向法益的行為(新規范違反說+法益侵害導向性說)*周光權.行為無價值論的法益觀[J].中外法學,2011,(5):944.。

筆者主張新的行為無價值論。首先,犯罪是違反行為規范的行為。學者指出,刑法保護法益,僅為現象而已。通過懲罰侵害法益的行為,來證明規范的有效性,促進國民認同和尊重規范,形成忠誠于法律的規范動機,防止再次沖破規范網絡,方為問題的實質。因此,刑法是保護利益背后的規范關系,而非一般化地保護抽象利益(法益)。法律對利益主體的保護,最終是“對利益的侵害不應該發生”這樣一種期待*[德]雅科布斯.刑法保護什么:法益還是規范適用[J].比較法研究,2004,(1):98.。這種觀點,強調“規范”的意義,具有相當的理論穿透力。同時,考慮到“在刑法中不存在沒有行為不法的結果不法”*[德]克勞斯·羅克辛.德國刑法學總論(第1卷)[M].王世洲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13.,而且,“只要人類不是宿命性地共同生活或者從事社會活動,為了規制、統制人類行動的行為基準、規章和規則就顯得非常必要。”*[日]西田典之.刑法總論(第2版)[M].東京:弘文堂,2010.1.因此,行為規范是維系人類生活穩定有序所必須的規則。“有人就有法(Ubi homo,ibi jus)”、“有社會就有法(Ubi societas,ibi jus)”的法律格言,準確地揭示了人、社會與行為規范(主要是法規范)之間的關系。

其次,犯罪具有法益侵害導向性。行為有無價值,取決于行為所追求的事實、狀態、結局之有無價值。實施了特定意思的支配下侵害法益的行為,具有違法性。相反的,不能認定違法。在違法性論中,是要考慮行為是否違反命令、禁止規范,同時也要考察行為在客觀上是否指向法益,并有法益侵害發生的導向性*周光權.新行為無價值論的中國展開[J].中國法學,2012,(1):179.。因此,在新行為無價值看來,“不法的意義并不僅限于……結果的無價值,而同時也決定于……行為本身的無價值”*李海東.刑法原理入門(犯罪論基礎)[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47.。

結果無價值論以結果為思考問題的出發點,脫離行為來考慮法益侵害存在諸多問題*周光權.行為無價值論的法益觀[J].中外法學,2011,(5):948-951.。而平野龍一教授在考慮結果無價值時,一并考慮行為的方法、樣態*[日]平野龍一.刑法總論Ⅱ[M].東京:有斐閣,1975.216.,顯然與結果無價值論的方法論存在無法調和的抵牾。將行為的方法、樣態納入結果,導致結果范圍的無限膨脹,淹沒了刑法是“針對行為”的意義。其實,平野龍一教授的觀點,“加進了行為無價值論的思考。”*[日]大塚仁.犯罪論的基本問題[M].馮軍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133.

本文所主張的新行為無價值論,以行為為出發點,重視“行為——結果”的規范化理論邏輯結構,行為之所以受到處罰,是因為其違反行為規范,有法益侵害導向性*周光權.新行為無價值論的中國展開[J].中國法學,2012,(1):179-180.。故僅有行為無價值,或者僅有結果無價值并不必然會導致刑罰處罰。

(二)生態學的法益觀之展開

在確立了行為無價值論的法益觀之后,就污染環境罪的保護法益,本文主張,應當堅持生態學的法益觀,換言之,污染環境罪的法益就是違反了生態倫理所確定的規范,而侵害了生態學意義上的環境本身及其他環境利益。據此,所有對侵害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自然環境的保全存續產生影響的改變,都是環境犯罪。

1.生態現象學視野下的“環境”

關注造成真實世界的環境問題的觀念性根源的生態現象學,借助于哲學現象學的方法論,著力于消除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鴻溝。生態現象學運動,已經成為一種聲勢浩大的理論運動。

黑格爾指出,“關于自然界我們承認:哲學應該按照它的本來面貌去認識它;而哲人之石所隱藏的著的地方,就在自然界本身某處;自然界本身是合理的。”*[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4.在哲學現象學看來,現代哲學并未認識到人類自身與世界的整體性聯系,把主體從客體中分離出來,建立了現代世界觀的觀念性根基。因此,生態現象學要根除與替代那些頑固的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倫理與形而上學預設(指人類中心主義的法益觀等),從根本性的觀念上抗爭那些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拯救地球家園。在生態現象學看來,只有從根本上認清對于人類自身和人類在自然世界中的位置,改變目前的不當理解(指人類中心主義的法益觀等),才有可能真正改變當前的生態困境。而要做到這種改變,首先要打破我們根深蒂固的思維習慣——即思想與世界的二分,事實與價值的二分觀念和方法論*曹苗.生態現象學中的環境倫理實在論[J].山東社會科學,2015,(2):63.。生態現象學主張,應該肯定普遍價值的存在。自然(環境)不僅有工具價值,而且有其內在的、獨立的固有價值。我們對于自然(環境)的道德責任,就是源自于這種內在的固有價值之中,因此,人們應當小心翼翼、關懷備至地對待自然(環境)*[比利時]烏爾里希·梅勒.生態現象學[EB/OL].[2015-06-07].柯小剛譯.載中國現象學網,http://phaenomenologie.com.cn/yjlw/info_9.aspx?itemid=3754.。

2.作為污染環境罪保護法益的“環境”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第46條對污染環境罪作出了重大修正。1997刑法中所規定的污染環境犯罪,重視現實上是否具有對環境的污染而造成民眾健康、生命和公私財產方面的損害這些客觀的結果,而對未發生嚴重危害結果的污染行為“則無法用刑法規制”,而只能求助于民事保護或者行政法律規范。這種立法上的思考,依然為“以結果犯為本位”,是“懲惡于已然”。彼時的通說認為,本罪是過失犯,客體為“國家環境保護制度和公私財產與公民健康、生命安全”*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40.。從準確解讀立法的角度來說,該觀點沒有多大問題。

不可否認,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關于污染環境罪的修訂,是站在新的角度,考慮到了現代社會中,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對于環境的潛在危險來源會日益增多,有時,人們限于能力,實際上,已無法有效控制所有危險可能帶來的直接(間接)后果。尤其是環境污染中,作為一個系統的“環境”,由于“生物鏈緩慢的富集和擴大效應”,資源的破壞所導致的不良影響,有些可能會影響到當代,但是有些對環境的污染,往往會在相當長的時間之后才發生資源破壞,所影響到的可能是未來的下一代甚至數代人。因此,污染環境罪不能僅僅“懲惡于已然”,而要著力于“防患于未然”。

但是,我國通說依舊主張,污染環境罪的客體是“國家環境保護制度和公私財產與公民健康、生命安全”*王作富.刑法(第5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466.,這種主張,顯然忽略了立法的修正。

周光權教授敏銳地看到了污染環境罪的特殊之處,在第二版教科書中,教授指出“比起傳統的自然犯來,污染環境罪的保護法益可能有其特殊性。”“懲罰污染環境罪,不是為了保護當下的生態環境,而是為了著眼于長遠。不過,從新行為無價值論的角度,與其說刑法規定本罪是要保護所謂的‘下一代法益’,不如說是要保護利益背后的規范關系,刑法保護的是‘對利益的侵害不該發生’這樣一種期待”*〔65〕周光權.刑法各論(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369.421.。筆者認為,周光權教授的對于污染環境罪中的“對利益的不該發生”的觀點,應當理解為對“環境法益”的侵害不該發生。

在第三版教科書中,周光權教授明確提出,“本罪的保護法益是維持人類存續的生態環境。……人類僅是自然環境系統中的一個部分,環境的整體性與獨立性并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只有保護好人類自然生活空間里的種植生態形態,……才能最終保護好人的生命、身體法益。從各國環境立法趨勢看,保護以生態為中心的環境法益已經成為環境立法的主要目的,立法逐步擺脫了對個人法益的依賴,凡是對環境作不利改變的行為都可能成為犯罪行為,……當然,生態中心論并不是脫離人類利益去抽象地看待環境法益,保護環境的最終目的仍是保護人類利益,但這種人類利益是一種未來的、預期的利益……。個人法益受到實際損害的事實可能成為環境犯罪加重處罰事由。”〔65〕對于污染環境罪中“嚴重污染環境”的立法修正,學者正確地指出,這“使‘環境’本身成為了犯罪的對象,標志著‘環境法益’由此成為了中國環境刑法立法的基石”*錢小平.環境法益與環境犯罪司法解釋之應然立場[J].社會科學,2014,(8):96.。《刑法修正案(八)》關于污染環境罪的修訂,在立法的思想上改變了傳統的以人類為中心的價值觀念,在立法上,把對環境的整體利益的保護表現出來,正如所言,“這是一個極大的突破”*王敏.生態環境的刑法保護研究——以環境刑法法益為視角[J].人民論壇,2014(11)中旬號:93.。誠哉斯言!

筆者認為,對“環境法益”,是通過環境倫理規范來確證的。這里涉及到環境倫理的法律化問題,同時也會涉及到法與倫理這一宏大命題。鑒于對法與倫理的討論,已非本文所能承擔。但是,“自亞里士多德以至今日,倫理學努力在為正常的情況樹立行為規范”*〔69〕[德]阿圖爾·考夫曼.法律哲學(第2版)[M].劉幸義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15.316.。而且,古希臘斯多噶學派曾有一個相當廣泛的權利和自然權利的概念——“自然的權利是,所有動物的共同權利,無論是在天上的、在地上的、在海上的生物”〔69〕。斯多噶學派認為與自然的規律相適應的東西,就是理智的,自然與理智并不對立,因此,“法律乃是自然中固有的最高理性”*[德]H·科殷.法哲學[M].林榮遠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15.。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道生之,德言之,物行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言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的觀念。盡管如此,時至今日,人類主流的看法依然是,權利(利益)只能歸屬于人類,而非地球其他生物。

的確,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一種互惠共生的關系,自然和諧,人類就自然能夠獲得相應的益處,否則,必然影響到人類的生存質量乃至于生存本身。因此,人類必須尊重與善待自然,按“共同性”的生態規則和道德原則辦事。人與自然要和諧共處,自然具有為人類所用的工具性價值,同時應當看到,自然本身具有其內在的獨立價值。人類必須重新認識自然的價值和其存在的意義,不應當以人的需要,而應以整個自然生態環境的需要為取向,來判別各種事物價值和效用的依據。這種尊重自然的人類觀念,就是新的環境倫理觀。立足于這樣的觀念,人負有對于自然保護的道德責任。因此,任何嚴重危害人類利益的嚴重侵害自然的環境犯罪行為,是嚴重違反人類倫理的行為。同時,單純侵害自然環境的犯罪行為也是嚴重違反人類倫理的行為。對此,刑法不能視而不見。

因此,處罰環境犯罪的目的,并非是為了維護國家環境保護制度,也不是當前的公私財產與公民健康、生命安全,更不僅僅是為了恢復環境保護方面被違反的行政規范,更重要的是,通過懲罰環境,使人們對環境保護的倫理感有所覺醒并自覺加以維持。如此,污染環境罪的法益應當是環境法益本身及其他環境利益,進言之,污染環境罪就是違反生態倫理所確定的規范,侵害生態學意義上的環境本身及其他環境利益的犯罪。

四、結語

對于污染環境罪的法益,傳統的學說,可以類型化為三種爭議觀點,一是人類中心主義法益觀,二是生態學·人類中心主義法益觀,三是行政法益觀。這三種觀點的核心都在于環境犯罪的法益都與“人的利益”相關。

人類中心主義法益觀立足于人類中心主義環境觀,該說否認了自然的倫理體系,從而為以人類名義肆意破壞環境提供了道德上的支持,也是否定了人類自身價值。這種基于自身利益的觀念直接造成了短視,加劇了人與人對自然資源的爭奪戰,導致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惡化。這種觀念建立在對人類與自然環境關系的錯誤認識之上,用之來解讀污染環境罪的法益,并不妥當。行政的法益觀主張,環境是作為國家、行政機關為了人類全體的福祉、利益,而最大效率地管理、運用的資源、對象。對環境犯罪給予刑罰制裁,最終是為了阻止妨害國家的管理和權力的運用,因此,環境犯罪的法益就是國家對于環境的行政管理、運用作用自身。行政的法益觀源于環境犯罪中的行政從屬性問題。但是,行政的法益觀觀點,同樣并不妥當。生態學·人類中心主義的法益構觀主張,環境、環境媒體以及環境要素都是作為獨立的法益而為刑法所保護,并且其范圍與“人類之間具有最終的關聯性”。該理論看到了環境本身就有值得保護的法益,具有合理之處。但是,該觀點同時主張人類中心法益論,無法避免不明確和生態學的與人類中心孰輕孰重的疑問。

應當堅持生態學的法益觀。污染環境罪的法益就是違反了生態倫理所確定的規范,而侵害了生態學意義上的環境本身及其他環境利益。所有對侵害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自然環境的保全存續產生影響的改變,都是環境犯罪。

Study on the Legal Interes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rime

MA Wei-jun

(PoliticalandLawSchoolofNingxiaUniversity,Yinchuan,Ningxia750021,China)

For the legal interes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rime,there are three arguments such as anthropocentric interest,ecology-anthropocentric interest and administrative interest in the traditional view.The point of those view is that the legal interes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rim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ests of human race”.However,it is hard to overcome the problem of those three view.We should adhere to the ecology interest.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rime is the crime that violate of the norm which is determined by ecological ethics, and against the interests of the environment itself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ecology sens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rime; view of legal interest; interests of human race; interests of environment

2017-03-04 該文已由“中國知網”(www.cnki.net)2017年5月9日數字出版,全球發行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5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污染環境犯罪疑難問題研究”(項目編號:NGY2015011)、2014年寧夏法學會科研課題“破壞環境資源犯罪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4NXFXH06)的研究成果。

馬衛軍,男,寧夏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學。

D924.3

A

1672-769X(2017)04-0027-10

猜你喜歡
人類環境
顫抖吧,人類
哈哈畫報(2022年4期)2022-04-19 11:11:50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人類會成長起來嗎?
英語文摘(2021年2期)2021-07-22 07:56:54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不能改變環境,那就改變心境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環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第一色网站|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 国产丝袜第一页|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婷婷色中文网| 久久夜夜视频| a亚洲天堂|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综合网久久|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式| 九一九色国产|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免费一级毛片|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日本福利视频网站|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91精品国产福利|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国产新AV天堂|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国产精品第一区|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国产一在线|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国产一在线|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福利视频一区| 亚洲人免费视频|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激情综合| 青草91视频免费观看|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老司机精品99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亚洲VA中文字幕|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国产另类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日韩在线影院| 精品91视频| 日本91视频| 97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99久久性生片| 日韩av在线直播| 亚洲欧洲综合|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亚洲天堂网2014| 成人午夜网址|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国产99免费视频|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4虎影视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a级毛片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国产午夜一级淫片| 国产一级裸网站| 男女猛烈无遮挡午夜视频| 精品福利国产| 国产a在视频线精品视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