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龍建
(中共中央黨校 科社教研部 北京 100091)
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論析
徐龍建
(中共中央黨校 科社教研部 北京 100091)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理念,具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基礎,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中國傳統文化民本思想的歷史邏輯、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史觀的價值邏輯、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的實踐邏輯塑造了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生成的三重邏輯;經濟上興民、政治上重民、社會上惠民、文化上安民、生態上利民構成了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內容的五個方面;傳承性、方向性、發展性體現了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意義追尋的三個層面。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以人民為中心 發展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項基本方略,并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盵1](P21)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理念,具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基礎,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
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的形成有著嚴密的內在邏輯,它厚植于中國傳統文化民本思想的歷史積淀,生長于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史觀的價值追求,發展于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的實踐精髓,是歷史邏輯、價值邏輯、實踐邏輯的有機統一和集中展現。
1.中國傳統文化民本思想的歷史邏輯。從歷史邏輯的生成來看,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五千年,承載著中華民族發展的血脈,是華夏文明不斷傳承的歷史生長點和寶貴的精神財富,為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最根本的認知判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盵2](P201)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歷史特色和傳承特色見證著國家興衰和民族榮辱,從歷代王朝的興替和政權的更迭中可以看出,民本思想一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反之,失民心者,失天下。因此,“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帝天之命,主于民心”“王者以民人為天”“君為舟,民為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德莫高于愛民,行莫賤于害民”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所體現的民本思想延續至今,為此,習近平總書記非常推崇民本思想,并用時代的語言進行表述:“人民擁護和支持是黨執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黨只有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壓城城欲摧’,‘我自巋然不動’,安如泰山、堅如磐石?!盵3](P368)所以,全黨要“更加自覺地維護人民利益,堅決反對一切損害人民利益、脫離群眾的行為”。[4]
2.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史觀的價值邏輯。從價值邏輯的生成來看,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史觀的價值邏輯為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馬克思認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5](P287)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根據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史觀的闡述,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毛澤東還創造性地提出了群眾路線觀點,1929年9月28日在《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明確提出“關于籌款工作,亦要經過群眾路線,不要由紅軍單獨去干”。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史觀是我們黨渡過劫難,跨過坎坷曲折的制勝法寶,無論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還是抗日戰爭時期,亦或是解放戰爭時期,“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擁護革命的群眾”。[6](P139)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正是因為有了人民群眾的磅礴之力才譜寫出了新中國的嶄新篇章。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繼承和吸納了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2](P365)因此,我們必須密切聯系群眾,相信群眾,拜群眾為師,依靠群眾,“確保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夠引領承載著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航船破浪前進,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7]
3.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的實踐邏輯。從實踐邏輯的生成來看,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的實踐邏輯為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提供了必然遵循。馬克思認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盵8](P411)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價值觀,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的實踐邏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人民”二字出現超過200次,習近平總書記更是用了3個“最”彰顯了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關注,他指出:“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盵9]縱觀中國共產黨從建立到今天,人民永遠擺在黨的核心位置,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以人民為中心,想民之所想,辦民之所需,干民之所盼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所向,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時刻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上,堅持人民至上,毫不動搖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國共產黨才能永遠得到人民擁護,才能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繼續向前發展。
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內涵豐富,意蘊深長,且語言生動質樸,內容覆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方面,主要體現為經濟上興民: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政治上重民: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社會上惠民: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文化上安民:堅持人民本位文化,讓文化啟迪民智;生態上利民:讓每一個人都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1.興民: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古語有云:“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習近平總書記引用民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道出了興民之要。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不容否認的是快速發展的背后也存在著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尤其是發展上的不平衡問題,城鄉之間、沿海和內地之間、工農業之間發展嚴重失調。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盵10]面對這種情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莊嚴承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突出強調:“從現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薄皬亩柖柲甑蕉柸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薄皬亩柸迥甑奖臼兰o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盵11]發展的問題要靠更高質量的發展去解決,而貫穿發展的紅線是必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百姓放在心中,如當前的精準扶貧理念和實踐,更是為民興民的真切之舉。“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惠及13億中國人民,在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經濟上藏富天下、藏富于民,最真實的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民為本的人文情懷和執政擔當。
2.重民: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要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12]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的重民內涵與實踐要求在兩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要做到三個“堅持”的統一,即堅持黨的領導這一根本保證、堅持人民當家作主這一本質要求、堅持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三者缺一不可;另一方面,要堅持和完善四個制度,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其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最鮮明特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實現形式,體現著我國政黨制度的特點和優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們黨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解決民族問題的一項偉大創造;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最廣泛實踐。
3.惠民: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社會方面惠民內涵的核心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9]因此,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的惠民內涵堅持了時刻以人為本,以人民群眾的最根本利益為基準坐標,一切以人民群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為工作出發點,一切以人民群眾最直接且能最大程度受益為工作的落腳點,保障和改善好民生,例如推動實現高質量就業,解決好民生之本問題;辦好人民群眾滿意教育,使人民群眾不再為子女教育而焦慮;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讓人民群眾得到最大實惠;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保障體系及藥品供應保障監管體系,讓人民群眾不再因生病而身心俱疲;以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等,處處顯露出習近平總書記為民謀利、為民解憂的實干之舉、真切之情。
4.安民:堅持人民本位文化,讓文化啟迪民智。
堅持人民本位文化,讓文化啟迪民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動力,是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的安民內涵的文化源泉。人民本位文化源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革命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鍛造于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的結合當中。堅持人民本位文化首先要求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牢記社會主義榮辱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盵13](P15)堅持人民本位文化,讓文化啟迪民智,還要堅持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14]因此,我們必須以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積極態度豐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內涵。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通過深厚的文化滋養和傳統美德的熏陶,使全體人民都凝聚在一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不懈努力。
5.利民:讓每一個人都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每一個人都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生態文明上的利民之所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盵15]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與自然的矛盾和問題也越來越突出,面對資源數量逐年減少、環境污染愈加嚴重、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樹立正確認識,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為民情懷,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切實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指出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第一,樹立協調發展理念,謀劃好國土空間開發,統籌協調好國土空間布局;第二,注重資源節約,全面促進資源利用方式的有效轉變;第三,堅持綜合治理,預防為主,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第四,創新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以機制體制完善為突破口,嚴守生態紅線。如此,我們才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盵3](P208)
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有著深刻意義,它為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理念的貫通和延伸作出了新貢獻,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明了新方向,為推動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1.傳承性意義——為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的貫通和延伸作出了新貢獻。以人為本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重要理念,貫穿于黨的歷史發展始終,它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重視人民的力量,堅持人民至上,為人民謀利益。黨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便是對以人為本的最直接詮釋和最核心要求。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始終堅持人民本位,人民第一的思想,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的理論和實踐邏輯,它不僅傳承了以人為本的要義精髓,還繼往開來提升了以人為本的新境界,擴大了以人為本的外延。可以這樣說,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處處蘊含以人為本,而以人為本在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之中結出了更加豐碩的果實。因此,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升華,同時又為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貫通和延伸作出了新貢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2.方向性意義——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明了新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人摸著石頭過河探索出來的最符合中國國情、最適合中國社會建設發展的一條道路、一種理論、一種制度,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扎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厚土壤,汲取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豐富滋養,在世情國情黨情不斷變化的情況下,不斷總結經驗,不斷調整思路。不管風云如何變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和道路始終不變,這也是根本所在。而究竟新時代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問題為導向,抓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專注于人民視角,從經濟上興民、政治上重民、社會上惠民、文化上安民、生態上利民等多項內容出發,多管齊下,共同發力破解了這一時代課題,為中國共產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明了新方向,找到了新出路。
3.發展性意義——為推動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發展才是硬道理,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說明了鄧小平這一精辟論斷的英明正確,然而,用什么樣的發展思路、朝著什么樣的發展方向、發展的著力點應在哪里,卻一直是中國共產黨在發展中不斷探索解決和要迫切回答的緊迫問題,“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16](P3)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了發展的三大規律,從而在尊重規律、利用規律發展社會經濟、發展人自身,讓人民群眾充分共享改革成果的同時,有更多的出彩機會和更多獲得感,這種歷史邏輯與人文關懷的有機統一,即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立足全局、深刻思考,厚植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不僅實現了物的發展,而且更加促使整個社會把人作為社會發展的主體和目的,為推動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Z].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N].人民日報,2017-10-19.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N].人民日報,2017-10-19.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新華社: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N].人民日報,2017-10-19.
[1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N].人民日報,2017-10-19.
[11]既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又要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N].人民日報,2017-10-19.
[12]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N].人民日報,2017-10-19.
[13]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4]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N].人民日報,2017-10-19.
[15]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N].人民日報,2017-10-19.
[16]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J].求是,2016(01).
D616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7.06.02
洪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