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勇 郭元榮 羅義西
富民產業的稅收管理實踐
——十堰市茶葉產業稅收情況調查
田勇 郭元榮 羅義西
十堰市位于我國中央山地秦巴山區漢水谷地,湖北西北部,漢江中上游。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具有得天獨厚的茶葉生長環境。近幾年,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全市上下堅持“產業興市”的思路,立足本地適宜茶葉生長的資源優勢,堅持走產業化經營之路,把茶葉生產作為農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來抓,突破性發展茶葉生產,有力地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為做好此項工作,該市竹溪縣國稅局組織人員對茶葉產業情況開展了調查,擬進一步強化茶葉產業的稅收征管。
茶葉是十堰市農村經濟的傳統骨干產業,產茶歷史悠久,梅子貢茶唐代既為貢品。市所產茶葉品質優異,在國內外市場享有良好聲譽。該市現有茶葉基地面積35.56萬畝,主要分布于全市鄖陽區、房縣、鄖西、武當山、張灣區、竹山、竹溪7個區縣,各個區縣行政村中幾乎村村有大小不等的茶場基地,全市茶葉種植戶數達1308戶,從業人數達1.50萬余人,年產茶葉395.26萬公斤,產業綜合收入達8.50億元。茶葉產業真正成為該市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成為農民重要的收入來源。
截至2015年,全市共有茶葉生產企業214戶。其中:一般納稅人18戶,小規模生產加工納稅人21戶,農民專業合作社175戶。累計實現應稅收入3252.32萬元,免稅收入1590.74萬元,入庫增值稅97.76萬元。
氣候和土壤。茶樹的生長發育與外界環境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主要有氣候、土壤及地形條件。
一是氣候條件:月平均氣溫應在18度以上為宜,最適氣溫20—27度;茶樹有耐蔭的特性,喜弱光照射和漫射光;茶樹適宜的降雨量在年平均1000—2000mm,生長季節的月降雨量在100mm以上,相對濕度一般以80—90%為佳,這樣的雨量和濕度最適宜茶樹生長。
二是土壤條件:紅壤、黃壤、沙壤土、棕色森林土,均適宜茶樹生長,土壤結構要求保水性,通水性良好,土壤要求呈酸性反應,PH值4.5—6.5(4.5—5.5最適宜)。
三是地形條件:坡度小于30度,海拔1500米以下,“高山出好茶”的根據除了高山多云霧外,因溫差大,漫射光多,日照時間短,濕度大,芽葉持嫩性較強,有利于提高茶葉香氣,有好的滋味和嫩度。
采摘季節。茶葉的采摘期因氣候海撥施肥等條件不同而差異。一般春茶在谷雨前后;伏茶在夏至前后;秋茶在立秋前后。采摘時以晴天,下午2時至5時為佳。各季節的茶葉品質不同,春茶香味俱佳,品質最好;秋茶其次;伏茶較差。
生產工藝。根據茶葉采摘后加工方法不同,可分為全發酵、不發酵、半發酵三種,綠茶不發酵、烏龍茶半發酵、紅茶全發酵。以該市4戶龍頭茶葉生產企業湖北圣水茶場有限責任公司、湖北星夢茶業股份有限公司、十堰梅子貢茶業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龍王埡茶業有限公司主打品牌為例,生產工藝如下:
綠茶:鮮葉→攤青→殺青→揉捻→初干→緊條→足干→精選→包裝出廠;
紅茶:鮮葉→萎凋→揉捻→發酵→做形→攤涼→做形→提香→精制→包裝出廠;
烏龍茶:鮮葉→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精制→包裝出廠。
進項稅額構成和投入產出比。茶葉產品的進項主要由鮮葉、包裝、電費和人工及設備折舊三個部分組成,下面以1斤成本價格200元的茶葉為例,分析其進項稅額的構成:其中鮮葉4斤150元,進項稅19.5元,占比75%;包裝1斤20元,進項稅3.4元,占比10%;電費、人工及設備折舊30元,進項稅5.1元,占比15%。
茶葉品種和品牌。該市的茶葉產品品種主要有綠茶和紅茶,有部分生產企業還開發的有烏龍茶、黑茶和磚茶。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規模興茶、品牌興茶、科技興茶的經營理念,積極推進茶葉產業化經營,培育出以“武當道茶、圣水綠茶、十星紅、梅子貢、龍峰茶”為代表的10余個茶葉品牌。
茶葉行業屬富民產業,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近幾年從事茶葉生產的納稅人日益增多,大多是為了獲取政府項目資金和支農貸款。茶葉產業的發展也面臨諸多困境,例如茶葉生產基地的土質較差,水電路等配套設施以及灌溉設施不全;稅收政策上減免不明確、收購不好掌控等問題,影響了茶葉產業的發展及稅收管理。
一是茶葉產業難發展。主要表現在產業發展上,投入力度不足,茶園管理水平不高。全市仍有相當一部分茶園處于一種粗放的經營狀態,存在前建后荒、資源浪費和勞民傷財的問題,已建茶園沒有發揮出應有的經濟效益。同時,在茶葉開發上,產品開發滯后,表現在茶資源利用率低,多年紅茶、烏龍茶、黑茶、茶食品、茶藥品的開發又嚴重滯后,絕大部分茶葉加工企業春茶生產結束后處于限產和停產狀態,導致大量的鮮葉資源浪費。
二是茶葉稅源難控管。茶葉經營戶的季節性強、流動性大、隱蔽性深,茶葉自產自銷面積難以準確核實,產量難測算,價格波動大,征管基礎信息難采集,加上國稅部門的監控手段有限,形成了稅款核定難、征收入庫難、征管成本高的局面。
三是征免界限難劃分。最突出的矛盾是應稅產品(精制茶)與免稅產品(毛茶)的界定不夠科學,實際工作中不方便操作。就近幾年的茶葉增值稅征管來說,征納雙方一直為此事爭議難分,稅務機關認為:精制茶是指將毛茶通過篩分、風選、揀剔、拼配、勻堆等精致工序加工得到的產品,包括精致紅茶、綠茶、花茶、烏龍茶、緊壓茶等等。納稅人卻緊扣生產工序,認為自己生產的產品,特別是早春的箭茶,按工序劃分應屬毛茶,雖質好、價高,但生產工序簡單,達不到稅法規定的精制茶(應稅)的生產工序,應屬免稅對象。由于政策規定不明確、生產工序不細化等原因,難以完全從商品的最終形態判別區分毛茶與精制茶,加大了稅收管理的難度。
四是現行的農產品進項稅額核定扣除執行效果不佳。糧食、茶葉類農產品主要為生活消費品,消費者沒有養成主動索取發票的習慣,銷項稅控管難度大。銷項稅管不住,進項稅實行核定扣除,效果不好,意義不大。
1.夯實茶葉產業基礎。一是要加大老茶園改造力度。全市茶園總面積35萬畝,其中獲得有機茶認證的茶園近千畝。因自然條件、培管水平的差異,尚有部分地勢環境較好的茶園處于荒蕪和半荒蕪狀態,急需對這些茶園進行改造,提升茶園基礎水平。二是整合現有資源,鼓勵扶持有條件的茶葉生產企業進行橫向聯合、做大做強。通過示范帶動,培育茶葉產業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
2.強化茶葉產業開發。一是積極招商引資。積極引進、扶持有實力的企業進行茶飲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方面的茶葉深加工開發,提高茶葉原料的利用率,促進茶葉經濟的增長。二是抓好地方特色茶開發。該市的武當道、圣水綠、龍五埡、梅五貢很有開發潛力,要有意識地利用區域和山地資源優勢,積極培植特色茶基地,做足特色茶文章,提高山區茶農收入。
3.加強茶葉產業研發。首先要強化合作,建立茶葉研發中心。依托該市豐富的茶葉資源、優越的生態環境、濃厚的文化積淀,通過建立茶葉研發中心,研發出優良的茶葉新品種。其次,要健全茶葉科技推廣網絡。市財政要設立茶葉技術推廣專項資金,用于茶葉新品種引進推廣、標準化生產示范、加工新工藝研究、確保茶葉科技推廣的順利實施,使茶農、經營者能有效地將先進科技應用于茶葉生產。
4.打造茶葉產業品牌。一要突出重點。“武當道、圣水綠、龍五埡、梅五貢”經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歷經十余年打造,已是湖北省著名商標,二要加大宣傳。依托“仙山秀水”這一綠色名片,利用全市生態旅游優勢,擴大宣傳,積極促銷。利用各種機會在全市和全省組織各種茶事活動,吸引外地客商、茶人、企業來十堰市,通過加強交流,全面推介十堰的優良茶葉品牌;三要強化品牌管理。要以茶葉產品推行QS認證為契機,聯合有關部門,加強對茶葉品牌、茶葉質量、茶葉包裝的管理,促進茶葉產業的長足發展。
5.強化茶葉產業的稅收管理。一是修改農產品征稅范圍注釋。進一步明確毛茶與精制茶劃分標準,在原有工序的上,適當增加價格、包裝等標準。便于基層稅務機關操作執行。二是加強日常稅收監管。定期與工商、地稅、銀行等部門比對稅務登記信息,核實納稅人經營狀態。適時了解掌握茶葉市場的價格變動信息。運用稅務部門獲取的CATIS征管信息和防偽稅控信息以及第三方提供的涉稅信息,開展稅收疑點分析和納稅評估。三是強化農產品進項稅額核定扣除管理。四是實行簡易辦法征收管理。茶葉生產行業納稅人因收購、銷售不好控管,建議實行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簡易辦法稅收征收管理。使我市茶葉產業真正成為富民增稅的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