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軼凡
(隨筆)家風如酒撲鼻香
戴軼凡
如果把家庭比作是一所學校,那么每個家庭成員都是置身其間的學生。從小到大,從故鄉到遠方,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一種叫做家風的東西時刻伴隨著我們每個人身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指引著我們的人生道路,即使離家千里萬里,心中如有明燈照耀。
家風看不見、摸不著,但早已滲透在我們的骨子里,浸染到我們的血液中,成為每個家庭成員自覺的行為習慣乃至于具有特殊的文化含義。其根基是一個歷史久遠的原生大家庭里滋長出來的對每個成員寄托厚望的濃得化不開的關愛情感;其載體是一代又一代長輩們不厭其煩的教誨、耳提面命的指點、言傳身教的行動、字里行間的規勸;其實質是保障每個家庭及其成員在家族中、社會上得以立足和家族傳承發展的道德規范。
中國人歷來講究先修身齊家,再談治國平天下,這讓家風一頭牽引著蕓蕓眾生,一頭維系著國家興衰,所謂家國情懷,亦由此發端。古代講“禮義仁智信”,今人曰“勤孝謙和思”,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發展道路,也造就了良好家風的不同形態和各異表述:或仁愛寬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鄰里友愛;或克勤克儉,常念一粥一飯、一絲一縷來之不易,靠勤奮興家聚業,講節約精打細算;或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盡職敬事,誠信待人。凡此種種,都在無形中影響著最親密的家人,讓一代代后繼者終身受益,其價值取之不盡,其力量用之不竭。
回想小時候,我的外婆是一個從舊社會走過來的小腳女人,她雖然不識字,但總是給我講她從上輩人那里聽到的“甘羅十二為宰相”“岳母刺字”“王祥臥冰求鯉,孝心感動天地”等歷史名人故事,推崇“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境界,激勵我志存高遠、好學上進;長期在農村生活、為人樸實敦厚的爺爺奶奶,則用他們一輩子的人生經驗,向我傳遞“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吃虧是福”“百善孝當先”等做人處世的大道理;個性嚴肅古板的父親軍人出身,對我講得最多的就是“謹開口,慢開言”“做人要厚道”“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說到要做到,不能放空炮”,擅長書法的他每年都要在自創的春聯上寫下對家庭和睦、子女成材的美好希望;當行政干部的母親深諳群眾語言的精妙,經常拿生活中的例子教導我“家和萬事興”“不占小便宜”“做人做事清清白白”,頗為接地氣。不管是他們自己的體會感悟還是來自于更上一代人的認知提煉,不管是親切教誨、諄諄告誡還是熱情鼓勵、嚴格要求,不管是我懵懂無知年幼時,還是我如今離家在外20年,不管是在我的成長歷程中,還是在我處理夫妻關系和教育女兒上,長輩們這些質樸甚至直白的人生心得、勵志“雞湯”和說教規矩,與當今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互通共融,持續對我釋放著提醒提示、不敢不遵的巨大力量。
多年來,我謹記著低調做人、厚道待人的家訓,淡泊名利,謙恭禮讓,誠實守信,奮發自強,孝順父母,珍愛家庭,逐漸磨礪成為一個領導認可、同事尊重、朋友信任、親人滿意的稅務干部。靜心回想點滴過往,正是這如陳年老酒般濃厚醇香的家風,在我并不平坦的前行道路上,時時刻刻起著“動力源”“護身符”“指南針”的作用,讓我的人生增添了更多底氣、志氣,少走了很多彎路、岔路。
最為關鍵的是,我的家族長輩們嘴里是這樣講的,自己也是這樣做的。隨著家族開枝散葉,日益人丁興旺,前輩先賢身上的優良品質積淀和傳承下來,成為一個個小家庭乃至整個大家族的寶貴精神財富。知行合一,代代相傳,從不逾矩,這不光是我們家,也是中華大地上每一種有底蘊、有特色、有力量的良好家風,得以被后輩深切認同和堅定承襲的奧秘所在。
家風是宣言,揭示出一個家庭乃至家族歷史發展變遷背后的精神信仰;家風是紐帶,凝聚著全體成員愛家、為家、共筑家園的情感力量;家風是標尺,對每個家庭成員量度言行舉止,評判是非對錯,責罰有過失的家人但不拋棄不放棄;家風是春雨,無聲地給薪火相傳的家族以呵護,給一代又一代的心靈以滋養。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縱觀風云激蕩、群星璀璨的中國歷史,一種良好家風帶來的大都是家庭子孝孫賢、家族名留后世的榮耀。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家風作為一個家族傳承最閃亮耀眼的個性化標志,總是在歷史時空的深處,恒久放射出獨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