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要聽過《十點半的地鐵》,就會對美好而又愜意的地鐵生活充滿夢想。”山大中文系大三學生小姜如此描述她的地鐵夢,這也是記者在采訪中聽到的最美妙的回答。
10月28日上午,山東省委副書記、濟南市委書記王文濤來到濟南軌道交通工地現場調研軌道交通施工情況。他要求:“試運行的第一列地鐵,一定要邀請為軌道交通建設作出貢獻的市民群眾和建設者試乘試坐,讓大家感受軌道交通建設的成果。”
2015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改委批復了濟南市第一期軌道交通建設規劃,包括三條市域快線,線路總長80.6公里,總投資達437億元。后又統籌考慮線路的科學性、可實施性,對一期建設規劃進行了科學調整,調整后線路總長84.1公里,總投資增加到500.62億元。
其中,R1線串聯西部城區,南北向貫穿西部新城,全長26.1公里,包括高架線長16.2公里,過渡段0.2公里,地下線長9.7公里;R2線為東西橫向,可以換乘R1和R3線,對于緩解城市交通有重要作用;R3線將使空鐵聯運成為市民出行新方式,為連接主城東部中心、機場、空港組團等的南北向市域快線,R3一期工程線路全長21.6公里,均為地下線。
“加快建設軌道交通并聯結成網,讓泉城濟南早日圓‘地鐵夢’,是每一個市民的期盼。我們要在保證安全與質量的前提下加快軌道交通工程建設進度,符合條件的區段盡快投入試運行,讓廣大市民群眾看到軌道交通建設的成果,鼓舞精神、振奮人心。”濟南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思斌在R1線大楊莊站點施工現場告訴記者。
自2015年7月16日R1線正式開工以來,施工單位就開足馬力,晝夜施工。2016年6月20日,濟南軌道交通R3線全線開工。2017年8月20日,濟南軌道交通R1線始發站開始鋪軌。作為串聯創新谷、大學科技城、濟南西客站等片區的R1線,截至到今年9月份,全線4處一級風險源已完成3處,包括下穿京滬普鐵、下穿環到環發線、下穿京滬高鐵,剩余上跨濟菏高速風險源已接近尾聲。地下5段盾構區間已貫通3段,4臺盾構機正在掘進剩余區段。
陳思斌說:“按計劃,R1線工程將于2018年5月洞通、12月軌通,2019年底開通試運營。700萬濟南人的地鐵夢即將實現。”
作為世界獨一無二的“泉城”,濟南市核心區有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龍潭四大泉群,享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美譽。陳思斌介紹說:“為了保護好全體濟南人的泉水,我們堅持‘用慎重的態度對待泉水保護,用智慧的方法建設軌道交通’的原則,深入開展保泉研究,妥善處理地鐵建設和保泉關系。”
陳思斌介紹說,我們充分利用我市水文單位601所歷經60余年的保泉研究成果,在藍圖上科學劃定出泉水敏感區,先后開展了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建設規劃、可行性研究及工程設計等多個階段的泉水保護專項研究工作,形成了7個泉水影響評價專題報告,系統分析了軌道交通規劃線路對泉水的影響,最后提出“繞行、避讓、抬升”六字規劃方針。
“2010年以來,我們邀請錢七虎、盧耀如、施仲衡等十余名院士,橋本正、徐軍祥等幾十余名國內外專家進行了8次保泉專項評審。專家一致認為,我市保泉專項報告論證資料翔實,編制依據充分,現規劃的軌道交通線路方案對泉水沒有影響。”陳思斌說。

濟南中鐵重工軌道裝備有限公司盾構機裝配車間
2018年3月,R1線第一列客車即將到位,這是由中車四方公司設計制造的。在此之前,濟南軌道交通聯合設計單位做了3套內飾方案、6套外飾方案,市民可以通過微信投票,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風格。
記者在濟南軌道交通的網站上看到今年7月份的公示,“有的方案融入了大明湖荷花的設計元素,頭燈設計形似一瓣荷花;有的方案則是強調了速度的美感,R1線最高運行速度達到100公里/小時,美工色帶加強了車頭流線型的表現;還有一套方案把車輛前臉設計出‘U’的笑臉,因為R1線途經濟南西站,這樣的設計表達了‘好客山東人,笑迎八方客’的意思。”濟南軌道交通辦公室李志強向記者介紹說。如風素語,原來地鐵風格也可以這么唯美。
濟南地下水系發達,修建地鐵,從施工角度怎樣最大限度地保泉?濟南軌道交通給出了答案,“富水地層基坑降水回灌關鍵技術及設備研創”解決了這一難題。
“該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基坑內抽出的地下水再回灌至地下,并且在回灌前對水質進行了有效過濾,去除了水中的泥沙及污物,保證了回灌水的水質。”濟南軌道交通技術方案室胡冰冰介紹說。該技術在土粘層地質中采用,回灌率可達80%以上,在卵石層中,回灌率則達到了100%。據測算,僅R1~R3線地下段15個基坑采用該設備綜合測算回灌量約1464萬方,回灌地下水量超過12個大明湖的水量,最大限度地減少地下水資源耗費。該項技術獲得2016年度濟南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濟南市堅持以市場換合作的思路,打造軌道交通產業鏈,推動軌道交通產業本地化。”陳思斌介紹說,“目前,我們編制完成了二期建設規劃主報告和各支撐專題報告,正在加快報批工作。二期建設規劃方案(2016~2023年)涉及到濟南核心城區軌道交通路網,包括環線、M1-M4線、R1線北延、R3線二期,總長約192公里,總投資將達到1484億元。”
“此外,根據新的城市發展框架,軌道交通同時開展全域軌道交通線網研究和三期建設規劃編制工作,重點統籌北跨黃河、章丘撤市設區等重大發展戰略,積極研究中心城區至章丘、濟陽等周邊地區的線路方案。現階段正在有序推進客流預測、現場踏勘等工作。”
如何消化如此巨大的工程量,借勢發展?陳思斌介紹說:“濟南軌道交通已經與中鐵裝備公司、濟南重工隧道公司合資成立了濟南中鐵重工軌道裝備有限公司,實現了盾構機本地制造;分別與中鐵十四局、濟南城建集團成立了管片生產企業,目前已投入生產。此外,不斷加強與大型軌道交通裝備企業的戰略合作,與山東天岳集團、荷蘭施泰克集團組建合資公司,投資生產技術先進的軌道牽引系統,目前已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下一步,濟南軌道交通還將圍繞基礎建設、裝備制造、機電設備、公共運營全產業鏈,設立產業發展基金,打造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園,并以產業鏈為基礎拓展產業金融,通過構建產融一體化提升自主融資能力,探索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交通產業融資模式。

濟南軌道交通R1線
在R1線鋪軌施工現場,中鐵一局作業隊隊長袁方向記者介紹,濟南首條地鐵高架段采用的是“軌排架軌法”。就是說,在鋪軌基地內提前將25米長鋼軌、軌枕、扣件等組裝成軌排吊鋪到位后形成整體道床軌道。最后,利用移動式閃光焊焊軌機,現場將鋼軌焊接成無縫線路,實現軌通。
高架橋上,在施工人員的“旗語”指揮下,升上來的軌排穩穩落在了高架U梁的底面上。進行精確“對位”調整后,多名工人開始安裝連接件。中鐵一局R1線項目副經理董延鵬介紹,每節軌排長25米,每天大約鋪75米~100米,也就是每天有3~4節軌排將上橋。
當地鐵高速運行時,軌道的平順度決定了安全性和舒適度。在高架U型梁一側梁面上,記者發現,有一處孔洞,下方還標注了字母和數字。董延鵬告訴記者:“這樣的小孔每隔5米就有一個,屬于CPⅢ控制網技術‘眼睛’‘智能對焦’后,對軌道鋪設進行精細調整。這一技術,可以保證軌道直線平直、曲線圓順、過渡順暢。”
不止布點精調技術符合濟南“智慧地鐵”的定位,為了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和施工效率,施工方還將物聯網技術、智能硬件技術應用在鋪軌過程中。在董延鵬的手機上,記者看到了一款寫著濟南地鐵的APP軟件。工地施工人員的入場出場以及實時位置監控、施工狀態、工程進度、施工人員分布情況、未來列車運行情況等,均可通過調度指揮中心或授權管理人員的手機實時查看。
除了施工階段,濟南軌道交通建立了規劃研究所、工程技術中心等一批科研平臺,成功申報市級技術中心和地鐵建設創新優秀團隊,并積極申報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不斷推動科研平臺轉型升級。
濟南軌道交通自成立以來,先后取得自主知識產權200余項,先后獲評市知識產權貫標培育企業、山東省知識產權優勢培育企業,順利通過了國家知識產權貫標認證。
前不久,濟南軌道交通與山東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城市軌道交通技術研究院,破解軌道交通建設難題。通過建設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養拔尖技術人才服務濟南軌道交通建設,目前已招收12名博士進站學習。
目前,濟南軌道交通承擔省部級課題立項30余項,取得國家發明等專利100余項,獲得省部級獎勵5項,編制完成了《城市軌道交通清水混凝土施工技術規程》等3項省級工程建設標準,為軌道交通高水平建設提供標準引領和技術支持。
除此之外,預制樁新工法、清水混凝土等40多項新工藝、新工法、新技術在濟南軌道交通建設上得以應用,提升了工程品質,減少了環境污染,節約了建設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