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利潤雙雙保持同比31%的增長,整體市值升幅超過120%。這是華魯集團在我省首家采用限制性股票方式推動旗下上市公司華魯恒升實施股權激勵后交出的前三季度成績單。
改建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以來,華魯集團將進一步激發企業活力動力、建立中長期激勵機制作為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不僅成功地將華魯恒升高管及核心骨干員工股權激勵打造成為集團中長期激勵的樣板,更讓華魯集團這個以化工、醫藥、環保、投融資與資本運營等為主業的省屬國企煥發出新的活力。
設定具有較高難度的業績考核指標,以進一步激發管理層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華魯集團推動華魯恒升實施股權激勵的重要指導思想。
結合華魯恒升經營趨勢、行業經營周期和企業發展戰略要求,選取扣非后凈利潤增長率、凈資產收益率兩個指標作為業績考核指標。盡管在“十二五”快速增長后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難度增加,且所處行業呈下行趨勢,但仍然設定了具有挑戰性、完成難度高的解鎖業績條件——相比2012~2014年凈利潤均值,激勵實施期內年凈利潤增長率分別不低于50%、60%、70%,凈資產收益率同行業分位值不低于授予年度前5年公司實際平均分位值水平。為了成功解鎖,華魯恒升管理層必須在未來幾年內保持公司較高的增長水平,并且在行業內保持領先。這更有利于激發激勵對象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實現對國有股東的長期穩定回報。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股權激勵實施后,華魯恒升領導班子和核心團隊將完成業績目標的壓力轉化為工作動力,逐層傳遞市場壓力,苦練內功,強化管理,保持了企業持續增長的發展勢頭。2016年,在沒有增量資產投運的情況下,通過挖潛能、練內功,消化了5.86億元市場減利因素,全年實現利潤總額10.34億元,銷售凈利率同比增加8.7%,達到了第一次解鎖業績條件。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2.33億元,歸屬全體股東的凈利潤8.48億元,均同比增長31%。整體市值也從年初的94億元提升至近期新高215億元,翻了一番多,在同類上市公司中保持了較高的發展業績。
實施股權激勵的首要目標是留住人才,保持企業穩定。因此,華魯恒升股權激勵的對象主要向核心骨干員工傾斜。根據《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內)實施股權激勵試行辦法》相關規定,結合公司經營管理實際、人力資本現狀、員工作用及崗位價值等情況,確定了向公司董事、高管人員、核心技術人員、經營管理骨干人員共130人授予524萬股限制性A股股票。激勵人數占公司總人數的3.88%,其中,核心技術人員103人,占79.23%,充分體現了我省確定的“核心技術人員應優先納入股權激勵對象范圍”的政策原則。
通過實施股權激勵計劃,將員工利益與企業效益緊密綁定,進一步穩定了經營團隊、核心技術和管理骨干隊伍,激發了其創業、創新動能,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進一步提高。實施股權激勵后,公司中級以上管理和技術人員沒有一人離職。今年前三季度人員流動率0.64%,同比下降0.79個百分點,參加工作三年內的本科以上畢業生流失率由原來的20%左右下降到不足10%,隊伍空前穩定,一支求真務實、干事創業、忠誠敬業、持續作為的職業團隊逐步形成,為企業轉型發展儲備了動能。

華魯恒升循環經濟工業園區
面對經濟新常態以及化工行業產能過剩、市場低迷等困難,華魯恒升要與國際化公司和優秀民營企業競爭,實現未來更高水平的發展,必須建立中長期激勵機制,激發核心員工創業激情與創新動能。
而由于定價機制及出資時點的特性,限制性股票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體現了較高的激勵性與約束性。限制性股票要求激勵對象在授予時點即直接出資,一旦經營業績未達到解鎖條件,激勵對象不僅無法實現股權收益,還要承擔資金沉淀的成本。通過持續設置更高的企業發展目標,引導激勵對象更加關注企業中長期發展,進而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股權激勵實施以來,華魯恒升圍繞企業短期業績和長遠發展的協調統一,全力推動“十三五”規劃的落地,加快推動傳統產能改造升級。總投資近百億元的新舊動能轉換組合項目中的首期項目于國慶節期間一次性成功試車并順利投產,不僅大幅度提升了裝置安全性能和資源綜合利用率,有效減少了“三廢”排放量,改善了周邊環境,更為壯大化工新材料產品集群、推動傳統煤化工向化工新材料等高端化工轉型升級奠定了良好基礎。
華魯恒升股權激勵的成功實施,為華魯集團建立中長期激勵機制積累了經驗。今年10月11日,華魯集團又推動完成了新華制藥員工持股計劃,涵蓋持股員工492人,在中長期激勵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同時在非上市公司層面,按照“立足當前,引領未來”的理念,華魯集團創新權屬公司經營業績考核辦法,對有關企業長遠發展的創新工作和重大突破給予專項獎勵,初步形成了以年度業績考核、創新專項考核、任期激勵考核為一體的具有華魯特色的績效考核體系,引導各公司將工作的著力點放到推進企業可持續發展上來。
下一步,華魯集團將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加大職業經理人制度建設、混合所有制改革、內部市場化改革等工作力度,積極探索建立多層次、多方式的中長期激勵體系,切實增強企業發展的動力活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將企業做優做強做大,為全省國企國資改革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