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瓊, 楊共樂
(北京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 北京 100875)
黨的十八大報告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全面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放到戰略高度[1]。作為傳統學科的歷史學研究在數字化信息技術空前發展的時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創新機遇[2]。
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豐富的歷史學典籍使得我國成為世界聞名的歷史學大國,傳統的歷史學以歷史文獻研究為中心,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這些成果受到傳播手段和教學模式的局限,大多停留在紙質文本上,歷史學研究的社會化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我國至今仍不能說是歷史學研究的強國,許多的領域,受到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的限制,歷史學的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而世界上歐、美、日等的歷史學研究的強國,因為充分利用現代傳播技術和成果,歷史學的研究和教學具有豐富的話語權和廣泛的國際文化影響力。如何創新傳統學科的研究模式,使之更加貼近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深度需求是史學工作者新的使命[3]。
隨著影像記錄歷史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增加、技術手段不斷成熟,影像成為記錄社會生活的重要手段,影像資料成為歷史研究的重要對象。為鼓勵大學文科院系的學生提高創新和就業能力,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加強文科實驗教學政策,鼓勵在傳統文科院系開設試驗課程[4]。北師大影像史學正是在歷史影像實驗教學基礎上結出的成果。這一跨學科的研究模式不僅打開了了歷史學研究的新視域,而且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跨地域交流方面顯示出強大的傳播能力。
1988年,美國學者海登·懷特提出了注重影視表達歷史的“影視史學(Historiophoty)”概念[5],此后,隨著影視技術得不斷進步,以影視作品為開端的史學研究不斷拓展外延和內涵。在多年影像實踐和理論探索的基礎上,2014年,歷史學院教師,在“影視史學”的基礎上提出“影像史學”應該是更為精準的關于歷史影像研究的學術概念[6]。結合傳統歷史學研究和教學特點,在學院領導的支持下申請建立了歷史影像實驗室。把傳統史學研究和歷史影像史料通過實驗教學發現、表述歷史問題,拓展歷史學研究的領域和手段[7]。
歷史影像實驗室和教研室共同組成我國高校第一家以教學研究、創作傳播歷史影像為主的教學科研機構,和信息技術結合共同構成北京市“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虛擬現實”重點實驗室[8]。其主要功能是:通過引進數字化影像技術和影視文化創作理念,使傳統歷史學研究過程和成果實現影像數字化;采集著名學者原始影像研究資料;整理、發掘歷史影像史料;紀錄、創作歷史影像作品;開展影像歷史文化教學科研;對外開展歷史文化(影視片)的創意合作,不斷豐富歷史教學和科學研究的手段和內涵,充分發揮傳統歷史學研究的社會化功能,推動學術研究服務國家文化戰略的落實[9]。
本文在我校歷史影像教學和文化傳播實踐結合的基礎上總結了近6年來的做法和經驗,和各位同仁共商。
吸收數字影像技術變歷史文獻閱讀為閱讀歷史影像視聽。和傳統歷史學以文字材料為研究主要對象不同,歷史影像實驗以數字信息技術為手段,以數字歷史影像為研究對象,把傳統史學研究和現代影像結合,探索以影像史料為基本研究對象的歷史學研究新方向。
近6年來,實驗室針對歷史學科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知識結構,把歷史影像實驗和“影像史學”建構相結合,從本科生到研究生分層次地開設理論和實踐共計6門課程、240課時。選課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累計330人次。從本科生到研究生陸續開設了“文物攝影和文博應用技術”“文物流傳與影像歷史”“歷史文化紀錄與影像歷史”課程;“文物攝影與文博應用用技術”;研究生階段開設“歷史影像與文化創意”“影像史學研究專題”等課程。把傳統文獻研究和現代數字技術緊密結合。這些課程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在選課學生和教務處組織的評價中獲得廣泛好評(滿分5分,平均得分4.5以上)。歷史學研究的成果和影像傳播技術相結合,豐富的歷史影像資料和社會需要相結合,通過引導學生利用數字技術整理、發掘、使用影像史料,并把歷史影像研究和現代傳播相結合,優化了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明顯增強,尤其是學生掌握了影像語言,用中國文化元素的視覺符號講述中國傳統文化,歷史學在在國際交流中的作用得到凸顯。近年來,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匈牙利中歐大學、澳門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臺灣中興大學以及和國家漢辦合作的海外孔子學院先后派留學生和教師來北師大學習、交流,歷史影像起到了獨特的橋梁作用。
歷史影像實驗室通過引進數字化影像技術和影像傳播歷史文化的理念,把傳統歷史學研究過程和成果進行影像化轉化。在保存原始影像研究資料的同時,整理、發掘、研究重要歷史影像史料,豐富了歷史教學和科學研究的手段和內涵。實驗室在現代數字技術和傳統史學研究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梁,數字化歷史影像數據庫的建設填補了數字化歷史影像資料的空白。
2011年,實驗室開始著手籌建歷史影像數據庫。在配套項目的帶動下,實驗室不斷開拓影像歷史教學的視野,近3年來,實驗室教師先后帶領本校和留學學生500余人次結合中國文化遺產實地參加歷史影像教學實習,在實踐中認識中國文化傳統。
2012年5月,實驗教師帶領中國古代史方向的120名本科生和留學生赴西安兵馬俑、乾陵、碑林等地參與文物影像的采集、文物模型的制作,和滑縣秦腔藝人一起體驗關中生活習俗并記錄當地的婚喪習俗。2012年9月實驗中心教師帶領本科生考察北京金代文化遺產,通過實地走訪,探查和影像記錄豐富北京歷史影像。2013年5月,組織帶領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50多名到河北冉莊地道戰遺址和盧溝橋抗戰紀念館考察、記錄到抗日戰爭影像,組織有興趣的學生參加抗戰劇的攝制和創作。2014年,實驗研究中心組織教師參加了北京市委宣傳部和北京市社科聯主持的“中華文明五千年”創作[10]。
圍繞國家文化戰略,實驗室組織實驗室成員有計劃地整理、保存了一批國際前沿教學科研、學術會議影像史料。組織實驗學生對出版的紙質影像史料進行數字化編輯,制作了如“海昏侯墓考古”“日本侵華大寫真”“絲綢之路”“敦煌文獻”“新疆考古”等數字影像資料。采集、創意歷史圖片3萬多幅。歷史文化影像實驗室創意、策劃、錄制、合成的歷史文化課程涉及世界古代史、中國古代史、中國年近現代史、宗教學、中國古文字學等8個方向20多位著名學者的高清影像3 000多min。整理、發掘、保存數字影像資料5 000多GB,8 000多min。動手參加實驗的本科生200多人,其中多數人能獨立完成作品。目前,實驗室已經建立完善的數字化歷史人物信息檔案,影像圖片,動態素材,紀錄片、專題片、圖片、組成的影像數據庫。其中,有受邀來自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希伯來大學、劍橋大學、早稻田大學、臺灣中研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等地的國際著名專家、學者的研究訪談;北師大著名學者研究系列;新疆、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列紀錄片。這些歷史影像數據對研究國家重大問題提供了形象、準確的新型史料。
在理論課教學和組織影像歷史實踐的基礎上,實驗室結合歷史學研究和影像實踐不斷總結影像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和教學規律。申請主持2012年文科跨學科沙龍項目“數字影像傳播下的傳統文化研究”;中央高校資助的自主科研基金重點科研項目“數字化歷史影像實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這些項目把理論建設和高校教學、國家需要、技術進步緊密結合,具有較強的創新性。
(1) 傳統社科研究和工程硬件結合。2011年8月,歷史學院從第一筆建設資金30萬元開始,克服傳統文科院系專業工程人員匱乏的困難,從工程設計入手,充分利用專長進行影視設備和歷史影像教學相結合的技術性改造,使得影像實驗室實現了從無到有、從低到高的跳躍式發展。實驗室充分利用有限空間,規劃設計了歷史影像教研室,前期錄制采集室、后期切換導播、后期編輯制作、設備庫以及素材庫等教學、實驗、研究相結合,傳統歷史學研究和現代數字技術實現了有機結合[11]。
(2) 傳統學術人才和主流傳播人才結合。硬件設備高效運轉,需要專業技術人才。歷史影像實驗室是歷史學院全新的教研部門,缺教師、缺資金、缺空間。人事部門從央視引進了具有歷史學研究背景的專業影視從業人員,和歷史學院、信息技術學院共同組建了歷史影像教研團隊[12]。全新的研究平臺和理念吸引了優秀師生積極參加。在在校學生積極參加的基礎上,經過幾年發展,實驗研究中心形成了由16名專職兼職教師,5名史學專家做顧問、60名研究生、本科生和外聘人員組成常態下100人左右的教學科研隊伍。并形成了完整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規范。
在傳統歷史學和歷史影像實驗研究的基礎上,“影像史學”教研室, 于2013年9月在全國率先招收了“影像史學”方向的碩士研究生[13]。至今,全院50多名研究生常年參加實驗中心主持指導的實驗活動,13名研究生(含保研生)穩定從事學術活動和實驗項目[14]。同時,“影像史學”教學還為教研室營造了更加活躍的教學科研氛圍促進了整體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影像史學”是我國高校史學研究的新領域,為傳統歷史學教學研究注入了活力。
歷史影像實驗室自建成以來,與法國法蘭西科學院、日本早稻田大學、臺灣東吳大學、政治大學、輔仁大學、中興大學、臺北市立大學等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關系;接待國內專程來學習交流的國內高校同行300余人次。與國內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敦煌研究院、牡丹江學院、河北民族學院、文物出版社等多個省市10多所高校、機構建立起了順暢的了交流或合作,為影像史學的繁榮發展開拓了空間。
歷史影像實驗和成果產生了國際化影響,許多國際學者慕名來訪。近3年,法國法蘭西學院、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美國波士頓學院、美國南卡羅萊納軍事要塞學院、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等來訪專家學者達200多人次,國內外一批國際著名學者慕名前來交流,他們對實驗室的建設和發揮的作用給予高度評價。
歷史影像實驗研究的影響不斷擴大推動了以影像史學研究為中心的對外交流。2014年10月實驗室教師應邀參加了臺灣地區政治大學主辦的“影像中的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在會上發表了影像史學論文。會議期間,實驗室受邀在臺灣輔仁大學和臺北市立大作了專題報告,得到邀請方較高評價。2014年12月參加了國家漢辦組織的“第九屆孔子學院”大會,并在北師大孔子學院年會上為合作辦學的孔院海外院長做了影像史學傳播中國文化的專題報告。
2015年1月“全國首屆影像史學研討會”聚集了來自全國包括臺灣輔仁大學在內的11所高校的影像史學專家和中央電視臺等國內9家一線影像媒體從業高管共計40余人參加了研討會。會議聚集了國內優秀的傳統史學學者和主流影像傳播、文化創意專家,在全國范圍內第一次就傳統史學和國家影像傳播相結合展開深入探討。北京市委宣傳部負責人和直屬部門的理論專家一起參加了研討會。
2015年月下旬,應曼徹斯特大學歷史學教授、BBC世界著名紀錄片導演Michael Wood 的邀請,實驗室負責人專程訪問了歐洲跨大學中國研究中心、曼徹斯特大學歷史系和BBC總部,進一步探討影像史學和國際化文化傳播的關系,并形成了系列集研究和傳播為一體的合作方案。
在不斷結合文化社會功能、吸收傳統歷史學研究成果、總結影像實驗經驗的基礎上,2011年以來,實驗室陸續發表、出版了一批有價值的、傳統史學和文化傳播相結合方面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又不斷促進教學和科研的進步。2015年1月,歷史影像實驗室召集的“全國首屆影像史學學術研討會”在歷史學院成功召開。會議依依托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影像實驗教學和影像史學的成果,深入探討了影像歷史研究和數字化、國際化及新媒體背景下傳統歷史學研究和影像化傳播相結合的路徑和課題,為國家文化戰略的深入落實著手探索學術積累和人才培養的新形式。
歷史影像實驗室在按時完成學院和學校教學科研任務的同時,注重歷史學研究成果向社會化轉化。以實驗室為骨干,初步建立了育人、研究、實驗和服務社會的完整鏈條。近年來,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講話精神,實驗室參加了一批有重大影響省市、國家級文化建設項目。
2013年12月,實驗室教師參加了中央宣傳部“中華文化研究工程”的論證工作,并承擔了其中“歷史影像創意”部分的撰寫;同月,參加了國務院參事室組織的“史學館主題研究”項目,并承擔其中的“歷史影像規劃”內容;實驗室教師參加了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社科聯等單位組織的《中國故事—中華文明5000年》大型紀錄片策劃,并于正式受聘該項目寫作組成員;前不久,實驗室參加了中央宣傳部組織的“歷史文化紀錄片創作工程重點選題規劃”的選題論證規劃。這些對外合作為學生創造了實習鍛煉機會,為歷史教學服務社會開辟了新路子。
在教學科研的基礎上,2013年,實驗室成員策劃制作了“北京師范大學在線歷史學院”網站(http: Historyonlin@bnu.edu.cn )。把影像實驗、教學科研、學術講堂、影像數據庫、影像成果、學術交流、各界反饋八大板塊融為一體,較為全面呈現歷史學教學和科研動態,反映影像史學的研究和發展方向,為歷史學院進一步吸納數字化的研究成果、進一步走向國際化提供了嶄新的平臺。
影像史學專家的研究和探索為影像史學研究搭建了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新的交流平臺。臺灣中興大學周良楷教授最早將“影視史學”概念引進華人文化圈,在得知北師大召開“首屆影像史學術研討會”的消息,他專門發來賀信,認為全國首屆影像史學研討會的召開為兩岸學術和文化交流架設了新橋梁。事實上,“全國影像史學”學術研討會不僅有助于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促進歷史學研究和中國文化傳播,而且對于進一步加強中國文化在國際文化傳播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20年.2010.7) .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2012.3.
[3] 夏有為.實驗室建設要有哲學思想——訪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院士[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12):1-4.
[4] 夏有為.實驗室建設必須務實(續)——訪中科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周興銘教授[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11):1-4.
[5] (美)海登·懷特.元史學: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M].北京:陳新譯,譯林出版社,2004:66-67.
[6] 吳 瓊.從影像史料到影像史學[J].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13,11(1):3-17.
[7] 吳 瓊.歷史影像實驗與MOOC課程建設[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5(增)2:59-61.
[8] 趙沁平.虛擬現實綜述[J].中國科學(F輯:信息科學),2009,39(1):2-46.
[9] 王衛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思考與建議 [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12):5-8.
[10] 北京市委宣傳部等組織編寫.中國故事-中華文明五千年[M]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出版社,2016:116-131,168-176.
[11] 盧 斌,董書大.高校大精儀器信息管理系統的開發與應用 [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12):247-250.
[12] 高建華,鄧亞明.虛擬現實技術在現代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電腦開發與應用,2011(1):22-23.
[13] 吳 瓊.影像史學研究基本問題探析[J].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14,12(1):17-27.
[14] 吳 瓊.從文獻到影像紀錄[J].史學史研究,2015(1):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