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永其
作為一種廣譜低毒性藥物,三唑硫酮具有抗炎、抗結核、殺蟲和植物生長調節等活性,同時具有抗癌和抗痙攣等應用,備受研究人員青睞。已經報道了許多合成方法。拜耳開發的一種新的三唑類殺菌劑丙硫菌唑,主要用于預防和治療小麥、谷子、黍子、大豆等多種病害,是一種對環境安全的殺菌劑。在丙硫菌唑結構中引入三唑硫酮的兩種方法: 一是三唑和鹵素化合物或環氧化合物直接反應,最后硫化形成; 二是水合肼,甲醛,硫氰酸鉀和鹵素化合物或環氧化合物反應,而后氧化生成。這些方法具有較低的產率,更多的副產物,更長的反應時間,而且浪費鹵化物或環氧化物較嚴重,生產成本較高。6-硫-1,2,4-三氮雜雙環[3.2.0]庚烷-2,4-二烯(見圖1的化合物1) 的合成可以通過直接加入三唑啉硫酮結構,使丙硫菌唑生產成本降低,條件溫和,產量高,是合成丙硫菌唑不可或缺的中間體。本文詳細研究了6-硫-1,2,4-三氮雜雙環[3.2.0]庚烷-2,4-二烯的合成,用肼、多聚甲醛和硫氰酸鉀作為原料合成五元環,然后經過氧化,而后再與多聚甲醛反應,合成四元環。通過優化與合并反應條件,采用“一鍋法”反應完成,最高產率為65. 0%。
1 實驗部分
1. 1 儀器與試劑
Avance 400MHz 核磁共振儀,瑞士Bruker 公司; 液相色譜儀,Agilent 1260,美國安捷倫公司; 所有試劑均為分析純。
1. 2 實驗部分
在250 mL 三口燒瓶中投入12.5g 水合肼(0.2 mol,80%) ,在冰水浴條件下,緩慢加30% 的稀硫酸溶液19.6g,加畢,將冷卻裝置改為加熱裝置,繼續加入6.0g多聚甲醛(0.2mol) 、16.7g 硫氰酸鉀(0.22 mol) 和20mL 蒸餾水,回流6h,冷卻,加入34.0g的H2O2(0.5mol,30%) ,加熱,保溫3h(45~55℃) ,回流1h,冷卻到30℃以下,加入5mL 三乙胺,6.0g多聚甲醛(0.2mol) ,回流反應6h,停止反應,冷卻,用稀硫酸調節pH值=3~4,減壓脫去一半溶劑,降溫至0℃以下,保溫1 h,室溫靜止18 h,過濾,固體用少量的飽和食鹽水洗滌,干燥,得14.7g土黃色晶體(化合1) ,收率65.0%(以水合肼計算) 。
2 結果與討論
2.1 目標化合物1 的合成
環化反應復雜,產率低,副反應較多。主要考察了合成過程中對化合物1 產率的一系列影響因素,如酸的用量、堿的種類、以及反應溶劑等等,以下所有收率的測定都是用液相色譜來完成。
2.1.1 酸的用量對反應收率的影響
在n(水合肼)∶n(硫氰酸鉀):n(多聚甲醛)=1∶1.2∶ 2,3mL三乙胺, 30mL去離子水為溶劑,加入不同量的稀硫酸,考察了酸的用量對化合物1 產率的影響。具體數據見表1。
由表1 可知,硫酸用量增加,化合物1 的產率先增,后降。其原因,可能是少量酸的加入,使硫氰酸鉀轉化為硫氰酸,促進反應順利進行,產率明顯提高; 當酸用量增大時,硫氰酸銨轉化為硫氰酸的速度加快,而硫氰酸又不穩定、發生分解,釋放氣體,使得硫氰酸鉀消耗過快,產率下降; 當酸用量繼續增大,氫離子不但促進硫氰酸分解,還會使水合肼成鹽而失去進攻能力,降低產率,直到沒有產物。
2.1.2 堿的種類對反應收率的影響
在n(水合肼)∶n( 硫氰酸鉀)∶n(多聚甲醛)=1∶1.2∶ 2,稀硫酸(30%) 用量為19.6g,反應時間8h,考察了堿的種類對化合物1 產率的影響。具體數據見表2。
由表2 可知,整體來看,在高溫條件下,三乙胺催化效果好。在低溫條件下,氫氧化鈉催化效果好。主要原因是溫度越高,堿性越強,副反應越多,產率也就越低。
2.1.3 溶劑對反應收率的影響
在n(水合肼)∶n(硫氰酸鉀)∶n(多聚甲醛)=1∶1.2∶ 2,稀硫酸(30%) 用量為19.6g,考察了不同溶劑對化合物1 產率的影響。具體數據見表3。
由表3 可知,隨著溶劑極性減小,化合物1 的產率也降低。主要原因是大極性溶劑對原料的溶解性好,是均相反應,反應比較完全。甲苯作溶劑為兩相反應體系,對硫氰酸鉀的溶解不起任何作用,實際溶劑還是稀硫酸里的水,實際效果相當于溶劑量減少,相對濃度增大的結果。
2. 2 反應機理推測
硫氰酸鉀水解生成硫氰酸,屬于弱酸強堿鹽的水解動力學平衡。在弱酸性條件下,有利于水合肼反應,生成氨基硫脲,而后與甲醛反應,生成五元環,再經過脫水及互變形成化合物2,是一個協同反應。四元環的合成是在堿性條件下進行的,堿性有利于巰基轉化為硫負離子,硫負離子的進攻能力要比巰基強。另外,也有利于斷裂三唑的N-H 鍵,使脫水反應能夠順利進行,具體機理推測如圖2 所示。
3 結論
本文以水合肼、硫氰酸鉀和多聚甲醛為原料,采用了“一鍋法”反應,合成了目標化合物。對化合物的合成方法進行了條件優化。最高收率達65. 0%。該方法產率高、成本降低、條件溫和、適合工業化生產。
(摘編自《山東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