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東
過剩產能的形成背景是復雜的,既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不完善、不成熟,政府干預過多,發展方式粗放的原因,也有產業創新能力不強,國有企業改革不到位,要素投入產出率不高,市場經濟體制機制不健全的影響。產能過剩的負面影響是嚴重的,消減過剩產能的代價是慘痛的。產能過剩不但會影響宏觀經濟的健康發展,使微觀經濟陷入極大的風險之中,還會造成資源浪費、生態惡化、影響社會和諧甚至釀成金融危機。因此,分析過剩產能的成因和負面影響是重要的,但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目的在于總結經驗教訓,找出抑制產能過剩的有效途徑,避免重蹈覆轍和惡性循環,使微觀經濟茁壯成長,宏觀經濟健康發展。
1 尊重市場經濟規律, 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尊重市場經濟發展客觀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調節和引領作用,使資源、資本、人才等發展要素自由流向效益最大化的發展項目;通過公平、充分、自主、合理的競爭刺激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不斷淘汰落后生產力,使經濟發展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市場發揮力量,調節產能的升降增減,阻塞過剩產能的形成空間,隨時將過剩產能擠出市場,保障產能的過?;蛘卟蛔惚豢刂圃谠试S的范圍之內,從而避免因為政府干預出現沖動式發展,造成產能大面積過剩,然后又由政府出面扮演解鈴人的角色,強制壓縮過剩產能,而把市場的作用放在一邊。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經濟體制是以國有經濟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非西方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但單就市場經濟這一層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沒有本質區別,都允許自由競爭,鼓勵優勝劣汰,由市場配置資源。但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不允許、不可能實行絕對自由、完全放任的市場競爭,必須由政府對經濟發展進行必要的監督和調控。因為國有企業在與非國有企業同臺競技、公平競爭、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的同時,還要體現國家發展意志,服從國家長遠利益和整體發展戰略布局。因此,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我國的社會制度相適應的,這就決定了我們的產業發展既要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實行公平合理競爭,又要服從政府的管理和調控;既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又要促進不同所有制經濟的融合協調發展;既要消除不必要的政府干預,又要更好發揮政府服務功能,保障充分有效的公共服務;既要賦予企業充分的自主權,又要制定引領經濟發展的中長期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支持非國有經濟發展,防止國有企業依托自身優勢對中小企業以大欺小,以強凌弱,過度擠壓非國有企業的發展空間,從而保障非國有企業享受平等國民待遇,真正具有參與平等競爭的機會與條件,最終實現國有經濟與非國有經濟優勢互補,相得益彰。政府要把該由市場管的事情還給市場,建設名副其實的服務型政府,把工作重心放在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發展環境、制定發展規劃、健全機制體制、維護公平正義、保障企業權益等方面,使資源的配置更加理性、合理、有效。將項目選擇權、投資決策權、生產經營權充分地、毫無保留地放給企業,最大限度地減少審批事項,讓企業輕裝上陣,放開手腳,參與市場競爭。
2 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
我國經濟已經進入了新常態,其主要特點: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一些潛在風險漸漸浮出水面。
在新常態下,傳統發展方式難以為繼,新的發展方式正在探索和建立。中央決心通過深化改革和創新宏觀調控促進增長方式轉變,培育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以改革開路,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和結構優化,更好地改善民生,使經濟發展實現優質、高效、綠色、可持續。這為化工行業盡快適應經濟新常態,理性發展,自覺行動,堅決抑制產能過剩指明了大的方向。
我國化工行業長期粗放型發展累積的矛盾和問題很多,不但發展方式存在問題,發展理念、思維方式尤其令人堪憂。為了追求GDP 增速,不少地方和企業無視市場經濟規律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進行大規模低水平重復建設,企圖以量取勝,結果事與愿違,造成大面積產能過剩,損失慘重。因此必須痛定思痛,清醒認識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發展特點、發展方向和任務。在經濟新常態下,化工行業要堅決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發展的質量優先而不是總量優先,以結構優化為主而不是速度提升為主,以創新驅動發展而不是投資驅動發展,堅定不移地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實現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而不是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
根據發展形勢需要,適時調整化工產業政策,鼓勵和支持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能源消耗低、環境友好的創新驅動型項目加快建設。從源頭把關,在銀行貸款、土地供給、環境容量等方面綜合施策提高門檻,嚴格控制技術水平低,資源、能源消耗量大,環境污染嚴重,安全風險大的項目上馬。比照發達國家標準,提高市場準入產品質量標準,由市場將低質量高消耗的產品拒之門外。將政府的各項調控措施落到實處,嚴防弄虛作假,蒙混過關。堅決杜絕以GDP 增速論英雄,而以增長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創新發展成就論長短,杜絕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扭曲現象存在,消除損害經濟發展和社會風氣的惡劣陋習。
化工園區是化工產業發展的載體和平臺,是化工項目安身立命的家園。按照國家要求,所有化工項目都要進園發展,這是中國化工發展史上的重大變革,將有利于化工行業從孤立、分散、無序發展向集約、聯動、有序發展轉變,也為控制化工產能過剩提供了重大機遇。因此,要努力建設好、管理好化工園區,完善公共服務,營造創新氛圍,升級園區發展水平,使之成為化工創新的理想家園,成為化工結構調整的主要戰場?;@區根據自身特點和產業發展方向,制定項目準入門檻,為優化項目結構,控制產能過剩作出重大貢獻。
3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升行業全球競爭力
我國化工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產品以中低端為主,傳統產品量大面廣,產品附加值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創新能力建設要經過長期艱難的過程。改革開放僅僅30 多年,要達到發達國家的創新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國化工面臨的創新難題是:創新體制機制不健全,企業沒有成為真正的創新主體,高端創新人才短缺,創新成果轉化通道不暢,創新平臺效率低下,原創能力弱,協同創新沒有蔚然成風,傳統思維方式和陳舊觀念不能使創新成就與創新人才的利益真正掛鉤。
由于創新能力提升嚴重滯后于產業發展需要,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化工市場需求旺盛,企業的發展沖動與創新能力反差巨大,一些地方的政府好大喜功,過多干預,導致市場調控和配置資源能力失靈,急功近利,盲目投資,拼資源、拼消耗,競相進行低水平重復建設,低端大路產品產能迅速膨脹,釀成產能大量過剩的嚴重后果。在經濟形勢惡化,需求側需求結構調整時,傳統產品需求萎縮,其過剩產能成為壓垮企業的沉重負擔。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為化工行業提供了一個冷靜理智的思維空間?;て髽I必須提高認識,秉持科學發展理念,強化技術創新,實現高水平、高質量發展。如果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盲目過熱發展,只能是一條走不通的自我毀滅之路。只有具有國際化視野,走出一隅之地參與國際競爭,與發達國家在世界市場上一較高低,才能避免重蹈產能過剩的老路。
加快技術創新步伐的途徑是:真正確立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以企業為主導,聯合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創新聯盟;除重大戰略性研究和基礎研究由國家主導外,企業根據發展需要自主確定研究課題和研究方向;選拔聘用優秀科研人才,組織投入科研資金,對創新有功的科研人員給于應得的利益回報;政府為技術創新制定和完善相關體制機制,監督落實創新法律法規,鼓勵和支持創新平臺建設,視創新課題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獎勵創新成果,促進創新成果產業化;將化工園區建設成為化工創新的理想場所和孵化基地,通過創新提升園區產業集約發展水平,密切企業聯合,互利發展;政府鼓勵創新人才和創新資源的合理自由流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通過制定創新規劃,引領創新主體奮力攀登世界化工技術高峰;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要摒棄故步自封、關門研究、與生產實踐脫節的老路,急企業之所急、想發展之所想,將研究重點放在制約企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技術瓶頸上,真正將科研工作融入到加快中國化工技術創新、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洪流中去。
產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堅韌不拔的努力和拼搏,切忌浮躁和急于求成。多一分創新成果,就會少一分產能過剩風險;少一分產能過剩風險,就會為產業健康發展增加一分正能量。產業發展永無止境,技術創新永無止境。產能過剩和技術創新都是發展中的永恒課題,只有技術創新才能促進新舊產能的新陳代謝,使有效產能和市場需求保持動態平衡,永葆產業發展青春。
4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壓縮過剩產能形成空間
綠色低碳發展與化工產能過剩之間有沒有直接關聯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的能源消費總量占全國工業能源消費量的1/5 以上?;ぎa能過剩大多是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低技術產能,包括傳統煤化工、化肥、焦化、電石等傳統大宗產品。這些產能不僅浪費資源、能源,擾亂市場,以高昂的資源、環境代價獲得很低的經濟效益,而且會產生大量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投入產出落差很大。據統計,每燃燒1 噸煤炭會產生4.12 噸CO2氣體,比石油和天然氣每噸多30%和70%。現代煤化工雖然單位產品的污染物較傳統煤化工有所下降,能夠達標排放,但依然是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的排放大戶。例如在煤制油的轉化過程中,大約70%的C 生成CO2 后直排大氣,每生產1 噸油向大氣排放CO28.8 噸;每生產1 噸甲醇排放CO2 2.3 噸;每生產1 噸氨排放CO2 3.4 噸。我國大氣污染物排放中85%的SO2、85%的CO2、60%的NOx、70%的煙塵均來自于煤炭,其中就包括煤化工的貢獻在內。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綠色發展對化工行業的清潔生產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通過創新發展和技術進步,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先進產能替代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產能,迫使過剩產能自動退出競爭行列而非由政府強制退出。
在我國,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等先進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化工企業的環境意識也在逐步增強;實現綠色低碳發展,保護青山綠水,促進社會和諧,已經成為了全社會的共識?;ば袠I只有通過踐行綠色發展,提升發展質量,才能有效遏制沖動型盲目擴張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消除造成產能過剩的土壤。國家的環保法律法規必須日益嚴格和嚴密,執法監管力度越來越大,使以環境換效益的非理性做法將無法得逞。讓創新驅動成為發展的主動力,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成為主旋律,落后產能惡性膨脹的經濟社會基礎將不復存在。
5 深化改革,消除產能過剩的社會基礎
產能過剩的出現,并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原因,還有一定的社會基礎。唯GDP 論盛行,以總量增長論成敗,發展質量和發展速度本末倒置;政府干預經濟過多,助長了低水平重復建設;環境、安全法規因為地方保護執行力度弱化;中小企業、非公企業、創新企業融資難;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等等,都是釀成產能過剩的社會因素。要消除這些消極因素,只有通過大力度改革才能解決:一是深刻領會經濟新常態的本質意涵是以質量求發展,實現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的高度統一,杜絕盲目建設、低水平重復建設;二是深化金融、投資和財稅改革,加快資金融通,支持企業創新;三是規范市場秩序,完善市場機制,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政府為產業發展提供優質充分的公共服務;四是嚴格執法力度,樹立法律權威,打破地方保護主義,使惡意排放者及其保護者無所遁形;五是發揮社會公眾的監督作用,配合執法機構形成強大法律震懾;六是促進“兩化”深度融合,實施創新戰略,以技術創新為根本動力,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步伐,從根本上消除過剩產能的形成土壤。
產能過剩是產業高速發展中的消極現象,其出現和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我們堅信,隨著“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各項改革不斷深化,科學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科技創新蓬勃推進,去產能措施逐步見效,我國化工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必將逐步得到解決,化工產業發展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