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洪+田龍+文葉飛

德江土家“舞龍炸龍”習俗已延續六百多年,是當地群眾祈求平安、富裕、健康的一種方式,2006年被列入貴州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月8日,農歷正月十二,傳承和弘揚德江民間民俗文化的重頭戲——“德江土家人舞龍炸龍狂歡節”拉開帷幕,80條各色蛟龍歡鬧“出海”,2萬名舞龍愛好者與龍隊有序互動。
出龍祭祀、花燈文藝、歌舞表演、舞龍炸龍等傳統特色活動給來自國內外的20余萬人奉上了一臺絢麗多姿的民俗文化盛宴。
傍晚6時,“噼里啪啦”的爆竹聲在街道上響起,舞龍隊員舉著脫去龍衣的“龍骨”,頭戴安全帽,迎接早已在街邊準備好鞭炮的人們的“轟炸”。圍觀的群眾時而被近身的鞭炮嚇得四下散開,時而小心翼翼地湊過去拍照留影,整個街道都被歡叫聲和鞭炮聲淹沒。
“炸龍是土家族的民族傳統活動,據說煙花爆竹可以將龍周圍的邪氣炸掉趕走,并認為龍頭、龍身被炸得越爛,來年的年歲越好。”50歲的張月新從14歲開始舞龍,現在是白楊社區舞龍隊的“龍頭”。
德江土家“舞龍炸龍”習俗已延續六百多年,是當地群眾祈求平安、富裕、健康的一種方式,2006年被列入貴州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舞龍炸龍”最早是以龍求雨,舞龍酬神,后來漸漸演變為酬神娛人,如今已經成為單純的娛樂活動,群眾自發組織、自籌資金、自愿參加。通過“炸龍”,表達土家男兒慓悍、粗獷、血性的性格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年都吸引大量中外游客觀看,被譽為“東方狂歡節”。
沿襲至今,德江土家“舞龍炸龍”不僅兼具觀賞上的多元性、形態上的原生性、內涵上的厚重性、氣度上的包容性,更演變成為歷經歲月洗禮的民族文化遺產。
“‘德江土家人舞龍炸龍狂歡節系列活動,用土家民間民俗文化中的軍鼓、腰鼓、舞蹈、秧歌、高腳馬、小品、花燈、錢桿、獅子燈、車載亭子、炸龍、舞龍等,弘揚和挖掘德江豐厚的民族民間文化底蘊,為國內外游人奉上一場文明、和諧、健康的文化盛宴。”德江縣副縣長彭豪說。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