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國家十三五規劃的要求,以培養實踐型人才為其主要目標的高職學院創新課程改革的進程,從而達到建立起與本科教育不同的實踐導向型課程體系是相當長的時間內高職課程建設的主線。本文從對實踐導向下的高職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實施途徑進行分析,為眾多正在從事該項工作的教師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高職課程改革;實踐導向;實施途徑
承擔高職教學改革落地的是高職課程改革,通過創新課程建設的工作對于提升高職教育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國高職教育體系在起始于普通本科院校的課程體系,通過從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舉辦的職業教育中借鑒了許多經驗,開展了以能力本位、工作導向等為改革方向的課程改革,但由于課程內容涉及的崗位能力呈現簡單化和課程體系缺乏一定的體系作為支撐,沒有達到創新高職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結合我國高職課程改革實施的經驗,筆者提出可以通過以實踐導向來進行課程改革和創新,由于此類方向的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達到能夠勝任工作崗位的實踐能力,并且如果能配以確定各專業核心崗位為邏輯起點,課程改革和基于“學中做、做中學”為過程的高職綜合課程體系改革,那么此類課程改革將較以往呈現取得更加顯著的效果。
一、高職課程改革的邏輯起點——各專業的核心崗位
高職是以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為其根本目標,目前我國高職所舉辦的專業目錄有幾百種之多,高職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本科教育以學科門類為指引,而高職以專業門類為起點,從這么多的專業中如何進行課程改革的邏輯起點--確定核心崗位呢?筆者認為這需要舉辦高職教育的學院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以緊密結合的行業和企業為專業指導委員會的引領,及時分析與更新就業市場中各專業的核心崗位,為高職課程改革奠定堅實的邏輯起點。
分析核心崗位的過程應從各職業崗位的能力需求為起點,通過對專業所涉及的產業鏈中各職業崗位進行個性化與差異化分析,從而確定在專業達到匹配的前提下高職各專業學生就業時的核心崗位,依據對核心崗位的分析確定其核心能力,同時將所需要達到的核心能力轉換為各專業核心課程。
高職專業核心課程在高職課程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但高職教育不僅僅只是以培養專業技能為主的,高職教育要為人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以國際上常說的就是應培養人的“終身學習”素質,因此高職課程體系要體現“高等性”的落腳點在素質課程,素質課程的開設要體現以提升學生職業素質和為專業服務相結合的目標,其課程圍繞著提高學生人文修養和科技素質這一目的。素質課程的設置不是針對某一類專業職業崗位,而是培養學生職業的通用能力以及個人發展的競爭能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二、高職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以實踐導向為主要引領的過程
區別于本科教育的課程改革,高職課程改革實施過程必須以實踐導向為指針。現今大部分國家示范和各省的示范院校都已經成立了以行業引領的職教集團,并且有一些院校已經在校內建立了校中廠,有部分院校在企業中建立了廠中校,這為進行以實踐導向的高職課程改革已經奠定了較好的基礎。總體而言,以實踐導向為主要引領的實施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兩個部分:“學中做”和“做中學”。
之所以第一階段稱做為“學中做”,是指對于學生而言,在這一階段應對所講授的技術知識和技能的理解訓練。鑒于高職學生生源的特點,學生對于長時間的知識傳授普遍存在邊際效應遞減的現象,眾多研究表明,以本科教育為特點的“授”為主的教學模式,不適合于高職學生的學習。高職課程過程突出的“學中做”是指將在融合專業課程的知識和技能點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采取邊學邊做的教學模式來完成。專業課程應采取適合本專業特點的“學中做”教學模式。如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可以一邊學習教師對網站運營講授的知識,一邊在淘寶等運營平臺上設計自己的網店。國際商務專業的學生可以一邊學習教師對國際貿易的理論,一邊在國際貿易平臺上模擬操作國際實務的業務。
實施的第二階段稱之為“做中學”,是指學生獨立或組合成小組完成綜合項目實訓。綜合項目實訓指每一門專業課程的階段性結束和總體完成時,應設計一個或多個綜合性的實訓項目,設計這些項目要強調將該門課程的整體或階段性技能點、知識點有機組合在一起,達到“連樹成林”的效果,實施的要點需要授課教師在深入企業進行實踐后,掌握企業的真實項目的運作要點,并且經過教學化改造,設計成任務驅動的形式,讓學生去練習與訓練。通過“做中學”的這種教學模式,學生在完成綜合項目實訓的過程后,大部分的學生可以達到在理解專業課程的知識和技能點的基礎上,提升了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三、構建實踐導向的高職課程改革的保障體系
高職教育課程改革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是否能夠構建一個適合于實踐導向的高職課程改革的保障體系,主要看高職院校的產教融合程度、師資隊伍建設和學院激勵制度等工作能否達到相應的創新與推進。
1.以服務地方經濟為依托,建立與實踐教學體系相配套的校內外實踐基地。產學深度融合的目標是校、企、生共贏,前提是學校與企業能夠達到一個雙贏的局面。高職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相對本科院校而言,高職院校與企業深度融合應以突出應用型為主、輔之以研發的模式。以定位于解決企業在技術應用和推廣為主基調,才能使眾多高職院校尋求到一條與企業深入合作的道路,從而使院校有實施以實踐導向為角度的高職課程改革的良好的外部環境。
2.實踐導向的高職教育課程改革與創新提供人才支撐的關鍵是有一支良好的師資隊伍。在德國從事職業教育的師資要求是十分高的,但在我國現今只有一些指導性的要求。實施實踐導向的高職課程改革,需要教師能熟練掌握理論教學,同時又能指導學生進行實訓,更為重要的是能與企業合作開展應用研究。要有效解決目前高職院校教師實踐應用能力普遍不強的現實情況,建立教師定期下企業鍛煉的制度,通過構建產學合作項目平臺,教師通過參與平臺的運作,提升教師的實際操作和職業素養。
3.強化激勵機制,為實踐導向的高職教育課程改革構建有效的制度保障。通過制訂鼓勵以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為學院發展主方針的系列制度,進一步調動教師參與專業和課程改革工作的積極性,使教師在以實踐導向為主線的課程改革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將課程改革的效果落實到位。
總之,落實實踐導向的高職課程改革需要從學院頂層設計中進行推進,通過理念與行動上的同步落實才能有明顯的實效。
參考文獻:
[1]丁金昌.實踐導向的高職教育課程改革與創新.《高職教育工程研究》[J],2015.06。
[2]徐國慶.實踐導向職業教育課程研究:技術學范式,上海教育出版社[M],2008。
[3]徐國慶.智能化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轉型.《教育研究》[J],2016.08。
作者簡介:尚壹鳳,女,1982年出生,講師,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