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軍++馮蕾
摘要:本文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良好生態圈的培育具體實現途徑,分析了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生態圈的意義,基于生態取向、發展取向、文化取向明確指出從資源、平臺、學生三方面如何構建開放包容、和諧穩定、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生態圈。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態圈;融合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明天他們將扛起中華民族復興的重擔。在這一新形勢下構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生態圈,意義重大,非常必要。如何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生態圈,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做好頂層設計,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完善生態圈的體系
資源是生態圈生存的物質基礎。德育生態系統的過程,包括德育內容環境、能量流動、信息傳遞等方面,通過這些過程,德育生態系統將實現其以文化適應為本質的適應功能。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就能拓寬生存空間,綜合運用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政策制定、制度保障等方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通過黨政工團教師全員參與,落實到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使之內化為全體師生的共同價值取向和不懈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從生態系統的總體考慮,做好頂層設計,優化生態圈的體系結構,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開展分層次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一個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具有三個不同能級的生態圈,如圖3所示。另一方面,通過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過程分階段設計系列的活動和不同先進典型的示范,促進生態圈中不同能級之間的躍變,實現大學生認識與實踐上的不斷提高。
圖3 生態圈中的三個不同能級
二、搭建信息技術平臺,充分發揮新媒體作用,構建開放包容多元共存的生態圈
平臺是實現生態圈穩定發展的關鍵保障。羅伯特.維納在《人有人的用處中》指出:“我們只能通過消息的研究和社會通信設備的研究來理解社會,闡明在這些消息和通信設備的未來發展中,人與機器、機器的消息勢必要在社會中占據日益重要的地位。”通過搭建信息技術平臺,如智慧校園,充分利用新媒體如博客、微博、微信、百度貼吧等自動、快捷、互助等特點,打破生態圈不同能級之間的壁壘,在人機、人人交互中形成一個立體化的、多融合的生態圈。我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也不是一成不變,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認識的深入,它的內涵也會與時俱進,吸收一切有利于生態圈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與文化。開放網絡的環境需要用包容的態度來對待非主流思想與文化,我們強調一元化的統一認識,并不排斥思想的多元,對社會各種不同的認識不能完全用對與錯來認識,可通過生態圈系統強大的凈化與處理能力心平氣和地進行對話、交流,在交流中加以引導,在對話中逐步明晰認識,以達到對重大問題的社會共識。另外,通過信息技術平臺進行大數據分析挖掘生態圈的生存狀態,了解生存危機,通過自我反省和自我審視,及時調整。用開放的思維去接納新信息,不斷豐富文化內涵,用創新方法去有效地去解決新問題,推動生態圈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
三、堅持以生為本思想,抓住“三觀”總開關,讓信息流在生態圈中產生效能
學生是生存圈的核心要素。學生個體的行為隨著結構的變化而變化,結構是系統中一系列約束條件,是系統中單元運轉的原因,可以確定單元的形態,并最終使單元的運轉產生某種性質相同的結果。溝通模型與決策形成過程,即信息的流動和處理過程。信息流動速率反映了決策系統的效率,作為一個開放系統,無時不刻接受與傳出各種信息,重視反饋信息是系統穩定的必要條件之一。因此,我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生態圈中要以生為本,通過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和工作流程,給予生態系統一定的約束條件,確保系統正常運轉。抓住“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總開關,給予這一生態系統輸入更多的正能量,讓正反饋在一定條件下產生自激,這樣就能抒引導變成學生的自覺行動。同時作為一個開放包容的生態系統,網格化管理,把學生的信息反饋實時處理與調整,加速有效信息的加速流動,從而提高我們教育決策的效率,保證系統的穩定與和諧。當然,要改進生態系統性能,發揮它應有的效能,就要建立一個有效的溝通體系作為生態圈的一個重要內容。
四、融入大學生教育全過程,鑄牢生態圈的精神支柱,聚合打造和諧發展的生態圈
融合是生態圈和諧發展的關鍵。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這一過程最重要的是選擇。選擇本質上是一個價值取舍問題,價值判斷問題,但這一選擇具有不確定性,也會受到一些突發事件或行為的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選擇與實踐行為也可視為一個適應與學習的過程,它并非進行所有要素權衡之后做出的,更多是憑借經驗和直覺。選擇與實踐行為是一個有目的行為,有目的行為達成原則是連續負反饋和預測,因此,需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教育全過程進行不斷強化與滲透。而作為大學生則通過負反饋調整決策即學習過程,鑄牢生態圈的精神支柱,確保信息的準確及時、來保證自己行為的順利達成,從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同時利用負反饋解決生態系統的不確定性問題,使得這個有組織的復雜的生態系統達到最優化,聚合打造出一個和諧發展的生態圈。
五、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生態圈中大學生的共識
共識是生態圈協調發展的目標。“共識”是指一群人中的每個人都知道的事實或事件,而且每個人都知道這個事實或事件,每個人也都知道其他個人知道這個事實或事件,如此循環。或者說每個人都不愿意被告協調,但卻愿意加入已經已經協調好的團體,這意味著人與人之間存在著不同和均衡或者說存在自我強化效應。因此,我們將“共識”的觀念應用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生態圈中。而民族文化生態是一種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相處,資源循環,生態良好的文化體系,是由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等構成的有機組合,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重要條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過程中要大力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堅持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發揮群體效應,讓大學生心靈與精神在碰撞中使之相互協調,同時在公開活動與教育中敢于亮劍,始終把握生態系統的方向,引領社會思潮,改變一些錯誤的認識,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內化于心達成共識,最后產生共振的效果。
總之,作為現代大學生要主動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生態圈中,鑄牢精神支柱,承擔起自己應付的責任,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結合起來,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與進步,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征途中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參考文獻:
[1]曾亞勇,控制論與國際關系理論:思想體系、關鍵影響與發展方向,教學與研究.2015(9)P15。
[2]王東強,生態學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13,P79。
[3]李學江,生態文化與文化生態論析[J],理論學刊,2004(10),P118。
[4]朱家安,德育生態論[D],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P55。
[5]徐銅柱,文化生態圈建設戰略思考[D],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