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葛蘭西結合意大利當時的社會歷史狀況,提出了超越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唯物主義,把實踐當作基礎,將實踐作為本體看成是研究的對象,這與以往哲學家有所不同。哲學不再是形而上的純理論問題,而是將其融入到社會歷史領域,并解決現世問題。本文擬從葛蘭西實踐哲學的形成,理論內涵以及評價三部分來進行論述。
關鍵詞:葛蘭西;實踐哲學;歷史主義
葛蘭西的實踐哲學不僅擺脫了二元論的限制,而且也給唯物主義者與唯心主義者一種思考自身學說的全新方式。而且葛蘭西結合當時一戰后意大利的社會歷史狀況,將哲學理論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提出了自己的實踐哲學的理論,來指導無產階級進行革命。
一、實踐哲學的形成
(一)實踐哲學形成的社會歷史背景。
1.資本主義深刻的社會危機。
由于兩次工業革命的出現,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經濟迅猛發展,企業規模逐漸擴大,以往的模式無法繼續促進自身的發展,從而出現了股份制的集資方式,股份制使得更多大型企業籌集到來自多方面的投資,但是規模小的便無法與其競爭,導致許多企業不斷倒閉,還有許多被兼并合并,這樣使資金不斷集中。資本家為了擴大資產,不斷的剝削勞動者,使得勞動者與資本家的矛盾不斷加大,階級差距不斷增加,貧富差距不斷拉大。隨著經濟差距的拉大,發達的國家為了繼續促使本國經濟不斷發展,開始了向外掠奪之路。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亞非拉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被列強瓜分完后,新一輪的瓜分世界的狂潮就會開始。隨著戰爭的結束,雖然意大利是戰勝國,但是他政治、經濟卻受到極大破壞,由于戰爭的結束,生產軍工的企業不斷縮減,許多企業面臨倒閉,出現了一戰后的第一次經濟危機。這場經濟危機不斷轉化成政治危機,為了鎮壓這場危機,意大利政府走向了法西斯道路,他們不斷鎮壓社會主義,實行專制,使得民不聊生。所以諸多國家與共產國際的首要任務就是與法西斯主義作斗爭。
2.西歐無產階級革命的嘗試。
雖然一戰造成的負面影響是不可磨滅的,但是一戰使得人們不斷認識到資產階級是產生苦難的根源,所以許多國家的無產階級不斷壯大,其中包括俄國與法國,1917年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革命就是由列寧領導的,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俄國,這是對當時許多國家無產階級的鼓勵,如:芬蘭、德國、匈牙利等國家,他們也開始了暴力革命的諸多嘗試,但是由于很多原因,他們的嘗試慘遭失敗。同時,有的國家卻沒有把握十月革命引發的無產階級可以通過暴力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趨勢,打著“為保衛祖國而戰”的旗號維護資產階級統治。在俄國的影響下,意大利無產階級開始對資產階級進行反抗,1920年都靈發生了工人罷工的大事,這場罷工對歐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影響至深,雖然這場反抗以資本主義的成功為結局,但是這場革命使諸多哲學家開始思考革命為什么會失???怎樣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其中就包括葛蘭西,他的實踐哲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
(二)實踐哲學形成的理論淵源。
1.德國古典哲學。
西方近代哲學家僅僅把實踐看做道德上的概念,善是他們追求的最終目標,康德以來實踐的概念被加以延伸,但是他仍強調從道德的角度加以研究,同時,他認為實踐是一種理性精神,而不是感覺。同時,他指出實踐根源于主觀能動性,康德認為我們心中有理性管束著自身多種行為。德國古典哲學不斷發展,黑格爾將其發展到頂峰,黑格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的辯證法思想,他認為世間萬物時刻處于辯證中,黑格爾強調“實體即主體”,這也是強調一種動態過程,一種能動的特征,即向自己對立面轉化。黑格爾認為歷史也是這樣,時刻處于變動之中,變是核心,而歷史就是這一變動的外在現象,這一觀點對葛蘭西有深刻影響。他指出:“實踐哲學是擺脫掉思想體系的片面性的哲學的充分認識。[1]”黑格爾使得人們更好的理解歷史,將現實理解為一個不斷辯證發展的過程,將人的內在理性作為實踐的標準。
2.克羅齊的歷史哲學。
克羅齊是意大利著名思想家,他推崇人的主觀能動性,并認為歷史也是由人的能動作用推動的。在社會歷史領域,他指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2]他認為我們人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發揮我們的能動性,歷史就將這種現實發生過的事件記錄下來,所以歷史就是現實。同時,克羅齊指出過去與現在存在某種必然聯系,這就使得過去作為歷史得以永存。克羅齊的思想影響了早期的葛蘭西,為他的實踐哲學思想奠定基礎,但是,葛蘭西逐漸的發現,克羅齊的歷史觀是又人的能動性作為推動力,忽視了外在客觀物質世界,沒有處理好物質世界與人的精神的關系,所以,克羅齊的思想在理論上是行得通的。意大利革命的持續,使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克羅齊的思想的局限更清晰地暴露出來。葛蘭西深刻的意識到,要想真正實現民族解放,不能僅僅關注思想上的問題,而是要將關注點轉移到現實生活中,要將哲學和政治統一起來,切實的改變現存生活狀況。雖然克羅齊思想有其局限性,但是我們還是要肯定他的積極意義。
3.拉布利奧拉、馬克思實踐觀的影響。
拉布利奧拉思想的形成深受恩格斯的引導,他創造性地提出實踐哲學這一新的哲學形式,他結合當前社會現實出發來研究,這種探索方式對葛蘭西深有啟發。拉布利奧拉強調“實踐哲學是從通過現實掌握的工作到掌握形而上的學說。”[3]葛蘭西肯定了拉布利奧拉對實踐哲學的理解,并對他的思想進行更深入的探討,認為實踐哲學并不僅僅是闡述歷史,而在于改造、創造歷史。從意大利的國情出發,找到符合本國革命的方法,先轉變思維,再從理論到實踐。
葛蘭西深受馬克思的影響。我們生存在社會之中,最初的形式就是勞動,而勞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實踐的具體表現形式,勞動的意義十分重要,勞動使人進入了社會,開始創造屬于我們自身的歷史,如果沒有勞動,人們的生活不會像現在這樣舒適,活動形式也沒有如此豐富。通過勞動可以制造自身所需的產品,產品的極大豐富才能推動現存世界不斷向前進步。在馬克思的影響下,葛蘭西仔細地進行探討,并提出“實踐一元論”的觀點,給我們一個嶄新的視角重新闡釋以往的哲學觀點,探究現代社會生活。
二、實踐哲學的主要內涵
(一)實踐哲學對二元論的超越。
葛蘭西闡述道:“只有當著把實踐哲學看作是一種完整而獨創的哲學時,才能領會辯證法的意義?!盵4]。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顯現了兩種方式解釋馬克思主義學說:一種是第二國際的思想家們用庸俗唯物主義進行闡述,其間布哈林最具代表意義,他經典作品《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是很好的證明。布哈林遵循正統派的解釋,認為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是辯證的,于是他是從政治和社會現實是能夠被驗證的,并從形而上學等方面來考察實踐哲學。葛蘭西認為他的這種思維方式沒有從正確的領域理解馬克思學說,他將其等同于舊唯物主義,而且他忽視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熠熠發光的地方——辯證法思想,同時,布哈林認為歷史與自然現象類似可以被驗證的,沒有偶然只有必然,即使存在偶然,這種偶然也有其內在必然規律制約,這種思想又回到了機械唯物主義的懷抱中。第二種方式是對正統的解釋的反駁,主要代表人物是鮑威爾,阿德勒等,他們將實踐哲學與唯心主義相聯系,但是葛蘭西主要反駁對象是克羅齊。他從來沒有對唯物主義下明確的定義,但是他在反駁布哈林時卻將新舊唯物主義混為一談。實踐哲學也就是人們社會生活結果的歷史,實踐哲學所要探討得也是人類社會。我們可以發現,葛蘭西所理解的實踐哲學揚棄了唯物主義,使得辯證法融入到了唯物主義之中,并且是探索人們的社會生活的哲學。
(二)實踐一元論。
在《獄中札記》中闡述道:“一元論就是具體現實中與對立面的同一,以及人的活動中的對立的同一性?!盵5]其核心也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外在的現實世界是我們思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二是要從我們自身出發,以我們自己的實踐為基礎去探索現實事物,在考察現存社會時要與人相聯系。葛蘭西始終認同,在兩者的統一性當中,我們應把實踐放在首位,現存世界只是為我們的實踐進行服務的工具。同時,他并沒有在本體論層面來探討實踐,而是將實踐歸結到認識論中,通過實踐使哲學更加社會化,來適應社會生活出現的文化批判現象。我們都清楚,馬克思對實踐的探討是在政治經濟生活中,但是葛蘭西看到,這種“實踐=生產勞動”的思維模式促使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機械對應,必然導致經濟決定論,所以,他強調不僅要從物質生產剖析實踐,我們要把實踐看成“具體地、不可分割地聯系起來的人的活動”。這是葛蘭西超越馬克思之處,他結合當時的社會歷史狀況,使得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開始轉向文化批判。葛蘭西強調實踐哲學有兩種對象,一種是提出諸多思想的哲學家、思想家,一種是文化程度不夠高的人民大眾,實踐哲的學主要任務是對大眾進行教育,培養無產階級知識分子,從而奪取文化領導權。葛蘭西跨越學科之間的界限,將多種學科聯系起來去研究馬克思主義,使我們用一種新的視角去理解馬克思主義,去思考馬克思的哲學革命。
(三)實踐哲學是“絕對的歷史主義”。
馬克思于《提綱》里提到“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6]葛蘭西思考這句話是在強調過去的事實是人造就的,這種事實隨著實踐活動連續產生。就是因為他始終認為歷史是因人的存在才不斷完善的,沒有人的產生歷史絕對不會存在,所以他認為實踐哲學也可以稱為“絕對的歷史主義”。但是當我們想要檢驗思想時,首先要考察歷史價值的批判性,葛蘭西通過對克羅齊歷史觀的批判來實現這種探討??肆_齊認為其學說也是“絕對的歷史主義”,但是我們可以發現,他所理解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不是現存世界,而是僅僅存在人思想中的抽象的概念,通過批判克羅齊,葛蘭西認識到歷史主義可以動員群眾,研究當時社會歷史,分析無產階級。我們都知道葛蘭西早期受到這種思想的制約,雖然他進行了摒棄,但并沒有徹底切斷聯系,而是進行了揚棄。同時,葛蘭西也否定舊唯物主義將生產力看成是唯一要素的思想。雖然機械決定論會給人們一個美好的愿景,只要生產力夠發達,最終就能實現社會主義,但是恰恰這種思想阻礙了我們向前不斷追求,所以要堅決反對庸俗唯物主義。歷史主義使葛蘭西的批判更有力量,雖然他對歷史的闡述加入了自己的主觀判斷,但是正是由于這種主觀性,歷史才能影響至今。我們要堅持“歷史事實”,使實踐不斷自我批評,不斷對歷史重新認識,不斷推動實踐的發展。葛蘭西認為馬克思的實踐哲學也有其歷史性,從而防止庸俗唯物主義將其單純的變為抽象的意識形態,他認為人的諸多思想和情感都是歷史性的,有了實踐,便使得歷史變得不再抽象。
三、葛蘭西實踐哲學的評價
(一)實踐哲學思想的優越性。
葛蘭西結合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對馬克思學說進行變革,提出了嶄新的觀點,他的學說有諸多積極的理論意義,我總結出大致兩點:(1)葛蘭西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對以往哲學的繼承與超越,通過覺察舊哲學的諸多缺陷,他一邊吸收了黑格爾思想的合理內核,一邊繼承了費爾巴哈哲學的基本框架,從而創立自己的新學說,指出了現如今學術應當前進之方向;(2)他尤其看重實踐,他認為這就是馬克思學說的核心,他與以往舊學說的爭論關鍵也是如何看待實踐問題。馬克思對自己學說的定義就是實踐哲學,然而,諸多學者卻僅僅將實踐放在我們的思維里去探討,這樣使得馬克思學說的優越性被掩藏,所以他這種強調很重要。
(二)實踐哲學思想的局限性。
葛蘭西的實踐觀是對馬克思諸多思想的超越,為我們重新理解馬克思主義拓展了新領域,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所有偉大的思想都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由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主體,面臨的問題也就不同,我簡要論述一下他這一學說的三個局限性:(1)在反思布哈林的思想時,他強調其理論產生于感覺,有時還混淆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學說,這就對新唯物主義產生了誤解。(2)葛蘭西片面的強調主觀性,這與馬克思主義有出入。我們要在實踐的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但是在論述實踐活動過程中又忽視了社會的客觀性,認為外在世界無法脫離人而存在,所以導致了人主體性的片面夸大。馬克思承認主觀性,但同時他強調人從存在開始就就有客觀意義。(3)馬克思指出人的實踐受人的意志的影響,但是實踐具有其客觀性。葛蘭西有時卻會將意志放在比實踐高的位置,忽視了客觀規律對實踐的制約,過分強調了意志的作用。
葛蘭西的實踐哲學使我們更清晰準確的認識馬克思主義,雖然其實踐哲學有局限性,但是我們不能以偏概全,因為其有缺陷就完全忽視,我們要抓住他實踐哲學的優越之處,鉆研他對馬克思主義的創新之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深入的探討他對現今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意]葛蘭西.葛蘭西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意]拉布里奧拉.關于歷史唯物主義[M].楊啟游、朱中龍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意]葛蘭西.實踐哲學[M].徐崇溫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5]薩爾沃,馬斯泰羅內.一個未完成的政治思索--葛蘭西的獄中札記[M].黃華光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6][意]葛蘭西.獄中札記[M].曹雷雨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7]張曉云.葛蘭西的實踐哲學思想及評析[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5(5).
[8]陳文慶.《1844年經濟學哲學書稿》中的實踐觀[J].科學·經濟·社會,2000(1).
[9]李楠.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當代審視[J].前沿,2010(7).
注釋:
[1]葛蘭西,《葛蘭西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9頁.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1頁.
[3][意]拉布里奧拉,《關于歷史唯物主義》,楊啟游、朱中龍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25頁.
[4][意]葛蘭西,《實踐哲學》,徐崇溫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年,第128頁.
[5][意]葛蘭西,《實踐哲學》,徐崇溫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年,第58頁.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頁..
作者簡介:陸思雨(1992—),女,黑龍江五大連池人,黑龍江大學2011級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實驗班本科,黑龍江大學2015級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