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琴
摘要: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要求各個行業、領域都要實現依法治理。學校作為具有公共管理職能的社會組織,需要按照法律至上、保障權利、制約權力的原則,實行依法治校。
關鍵詞:依法治國;依法治校;法制宣傳
從依法治國到依法治教,必須加強法治教育。加強法治教育,全社會有責,而學校教育具有最直接、最集中,最系統、最有效的作用,在加強法治教育中扮演著無可比擬的重要角色。
學校在教育工作中如何加強法治教育?
一方面是要對學校管理者加強法治教育,做到依法治校,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綜合改革,推動內涵發展。依法治校是在學校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要求各個行業、領域都要實現依法治理。學校作為具有公共管理職能的社會組織,需要按照法律至上、保障權利、制約權力的原則,實行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建設現代學校制度、構建新型政校關系的根本保證。建設現代學校制度要求實現政府與學校之間、學校與社會之間,以及學校內部的依法治理。切實轉變辦學和管理的理念、思路、方式與手段,為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奠定堅實基礎。依法治校是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提高管理水平與效益,辦人民滿意教育的迫切需要。當前,學校管理活動的自主性、復雜性、權利義務關系的多樣性顯著增強,法律問題、管理漏洞與矛盾糾紛日漸突出,給學校管理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與挑戰。學校必須通過依法治校,實現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和法治化,必須在管理中重視對自身法定義務的遵守,依法實現與公民、社會其他組織的對話與合作,獲得人民群眾的認可與支持。依法治校是學校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保障。加強青少年的公民意識教育,培養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各級各類學校把培養具有現代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作為教育的重要任務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依法治校是構建符合法治理念的育人環境,培養學生學法明理、樹立公民意識的重要保障。
另一方面是對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的法治教育,培養現代法治人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依法執教是依法治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依法治校在學校教育中的具體體現。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全面加強依法執教,對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促進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構建和諧校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教師,落實依法執教,最根本的就是學法、守法、用法,注重師德修養、增強法制觀念。實行依法執教的前提是學法、懂法。不懂法律知識,沒有掌握教育法規,就不可能有運用法規的能力,也就談不上做到依法執教。作為教師,既是社會公民,又是教育工作者,因此既要學習憲法、民法、刑法等國家層面的法律,也要學習教師法、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行業法規,還要學習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通過學習,知道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增強法治意識,樹立法治觀念,嚴格依法辦事,依法執教,把教育辦成公平正義的教育。
教師要自覺學習《憲法》《刑法》《民法通則》《行政處罰法》等法律知識,要具備起碼的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的基本知識。教師尤其要注意學習有關教育工作的各種法律法規,如《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職業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規,通過對教育法律法規基本知識的學習來系統掌握教育法的本質特征、法律規范、權利和義務,以及如何實施教育法規。還要學習《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及地方性教育政策、文件,能夠從總體上把握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條款的要求。在法律法規的學習過程中,要注意法條注釋與法理分析相結合,通過案例釋法、學法,儲備知識,規范行動,不斷提高依法執教的能力與水平。這樣才能肩負起培養合格法治人才的重任。堅持立德樹人、德育為先導向,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和模式,培養造就熟悉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備力量。
讓法治成為人民的信仰、國家的信仰,是法治教育的核心。要實現從法治意識到法治思維、再到法治信仰的法治教育目標,全面提高全體人民的法治素質,必須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在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中納入法治教育的內容,構建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學科體系、課程體系,形成以學校教育為主體,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法治機構共同參與的全面的法治教育體系。
進行法治教育,要從培養法治意識開始。法治意識是對法律法規和法治制度等的理性認識和把握,是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行為動力。培養法治意識,一方面靠學習,一方面靠行動鍛煉,做到知行結合。為此,認真落實教育普法規劃的要求,開展好法律進課堂活動,做到學生法制教育計劃、課時、教材、師資“四落實”。中小學校要將學生法治意識、法律素養,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考核。要深入開展學生法制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不斷豐富法制教育的形式與內容,讓學生通過課堂教學、主題活動、社會實踐等多種方式,了解法律知識,培養法治理念。要把法治文化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各種校園宣傳媒體與形式,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宣講法律原則和知識,將平等自由意識、權利義務觀念、規則意識、契約精神等理念,滲透到學生行為規則、日常教學要求當中,凝練到學校校訓或者辦學傳統、教育理念當中,營造體現法治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
學校教育要與社會法治機構協同合作,共同做好法治教育與宣傳。進行法治教育,要把培養法治思維作為重點。法治思維是一種運用法治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如果說法治意識使人有觀念、有動機,自覺想到用法治來解決和處理問題的話,那么法治思維使人有方法、有能力做到用法治解決和處理問題。
依法治國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這要求我們每一個公民必須要學法、守法,知法、用法。當前,隨著社會的進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思想相互激蕩,各種文化相互交融,各種價值觀念相互碰撞,人的思想觀念容易受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學校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一環,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對現代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素質要求。但從目前我國學校教育特別是中學的現狀看,還有許多學校沒有真正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不少學校在辦學方向、治學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和不足。因此,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加強對學生的文化知識教育,同時切實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尤其重要。
學校必須真正把基礎教育作為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啟蒙教育”,徹底改變那種只重分數、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不良傾向。學校必須在傳播文化知識、培養興趣愛好、引導個性發展的前提下,著重抓好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公民意識教育以及青春期教育和心理衛生教育,使學生首先學會做人,這樣,將來才會成為一名對祖國有忠心、對社會有愛心、對家長有孝心、對他人有關心、對自己有信心的高素質公民,才能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和精神垃圾的毒害。因此,學校要著力開展法治宣傳與教育,引導廣大師生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增強服務意識,深化教育改革,為建設法治中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