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的中國在全球氣候變暖、物種多樣性情況惡化等全球性生態問題中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更加復雜和深刻的環境問題困擾。自十八大以來,生態與環境這類的關鍵詞出現在各類新聞和公眾事業之中。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從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個面進行了相關問題的闡述,但如何將理論的精髓深刻地運用到實踐之中,則更加發人深思。本文將試圖提煉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對于當代中國生態文明發展建設有針對性的要點,并結合目前國情提出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生態問題;生態建設;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1)生態學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
可以說,生態學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這一趨勢起源于法蘭克福學派。20世紀70年代以來,當代西方學界掀起了一場馬克思主義與生態危機理論相結合的思潮,在這一思潮的發展和衍變過程中,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便出現在了公眾的視野之中。其產生的原因可以歸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環境的嚴重破壞以及生態壓力迫使人們重新審視環境現狀,并對于未來可能產生的危機進行思考并試圖找出根源原因,同時尋求更加高效和穩妥的解決方法。另一方面則源于馬克思對于相關問題的分析,馬克思對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分析發人深思,他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對生態環境的惡化有過深刻的理論分析。馬克主義在實踐方面的論述以及揭示,為生態危機環境問題的解決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和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2)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生產力大幅度提升,工業時代的到來解放了生產力,與此同時,也對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馬克思主義產生于資本主義飛速發展的時期,其對于資本主義深刻揭示的同時,也充分地提醒了人們對于資源、對于環境、對于生態的思考。馬克思并沒有直接運用到“生態觀”這樣的概念來闡述,但是從他的《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等書中,馬克思系統地論證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并以此為出發點,試圖對于這一關系的改善提出了相關建設性的意見。其對于資本主義生產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資源環境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從而為后人更好地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3)生態危機理論。
放眼目前的全球氣候問題、物種問題、環境破壞問題、資源枯竭問題,生態危機這一概念顯得更加真實。現代馬克思主義對于生態問題的研究開始于馬爾庫塞。馬爾庫塞堅定的認為,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之下,人們盲目追逐生產和利益,實現現實利益,這樣使得勞動異化程度不斷加深,在精神領域的匱乏使得人們對于物質層面的思考變得過多而又單一。法國學者高茲提出了“生態社會主義”的理想,他希冀于制度層面的生態學概念,希望改變生產方式從而緩解生態危機,以此之后,更多的學者加入到了制度層面的探討大軍之中,他們認為這樣是解決生態問題的根本之策。阿格爾更加直白的表露了自己的看法,如果在這種資本主義生產模式下,資本對于環境的無限掠奪和侵害,必然觸發生態危機,這一危機所帶來的后果是不堪設想的,他會導致工業生產的驟減。
二、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
(1)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內涵。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深刻的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內涵。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資源承載力這一概念在輿論中時常出現理解偏差,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只要環境并沒有出現實質性變化,就可以認為仍屬于承載力范圍以內,環境的變化和生態體征的表現時常會有滯后性,面對此問題,切不可麻痹大意,應當嚴格遵守相關規定和落實基本的要求和政策。而其發展的核心理念在于建設生態文明不是為了限制發展、而是為了更好地發展,面對當今發展的諸多問題,唯有更好地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建立更好的社會發展模式,造福各方群眾。
(2)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其飛速發展的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其背后所付出的環境代價不可估量,為了更好地發展經濟,保護環境,可持續化發展,必須堅定地走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道路。而建設中國特色生態文明是我黨創造性地回答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問題所取得地最新理論成果,為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同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又進一步地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刻內涵,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加入到生態保護和環境保護的浪潮之中。
三、如何更好地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應用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1)循環經濟模式的發展。
馬克思的生態觀無疑是為循環經濟的建設提供了相當成熟的方法論指導,我國發展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是正確且必然的,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迅速,但背后帶來的環境代價不可估量,加之目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矛盾也顯而易見,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對于社會發展,人文發展,自然保護等方面都有深刻的意義。但是幾十年的建設留下的環境問題如何高效解決依舊是個問題,自然領域的破壞,生態物種的多樣性遭到破壞,其重要的源于在于我們在當今新的時代背景下,依舊沿用了工業文明的模式思考問題。而發展循環經濟,則是對于這一缺陷的最好解決方法,改變工業文明落后的生產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更好更和諧的發展。
(2)環保生態理念的宣傳與踐行。
馬克思對于環保相關思想的論述相當精彩,在如今來看,無疑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循環經濟所倡導的綠色制造,清潔生產和廢物利用的經濟發展模式,其能夠實現或者說能夠產生效果的直接主體是人,只有決策者制定相關行動方案,并且得到實踐者的認同和操作,這一模式才回體現出其生態環保效應。那么在當今發展生態文明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播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如何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實踐方法成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當然,除了宣傳之外,監管部門對于環保生態方面的相關政策執行力需要提升,相當一部分產生大量污染肥料的工業企業,只有在檢查時才會打開循環環保機器,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許多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推進困難源于環保裝置的高額費用,國內許多中小型企業在理念上贊同環保,但在生存壓力的重負之下,又無一例外的選擇了劍走偏鋒,這也是政府部門在生態文明建設管理方面需要反思的一點。
參考文獻
[1]約翰貝拉米福斯特,馬克思的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阿格爾,西方馬克思注意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6]彭喜保,馬克思注意生態觀及其現實意義[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13
[7]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劉倩,出生年月:1992年5月2日,吉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 碩士
指導導師:劉利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