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查拉圖斯特拉下山宣揚獅子一般的打破一切價值的強悍力量,希望人們能夠反省自己當前沉重的心理狀態,并且做出超越性的改變。而當人打破了固有價值之后,舊的偶像被破除之后是否又會豎起新的偶像,建立新的價值觀念體系,然后破立、破立、再破再立,循環往復。對此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書中的第四部分做了象征性的說明,而且整個第四部分就是在說這個問題。
關鍵詞:查拉圖斯特拉;尼采;超人;永恒輪回
查拉圖斯特拉對山下群眾宣說的第一要義就是書中的第一部分第一節所講的三種變形——由駱駝到獅子最后到嬰兒的三種轉變。尼采的主要思想關注的重點在于由駱駝到獅子的轉變,由此轉變尼采提出超人學說。獅子與其說是一種真實狀態,倒不如把它理解為一種改變以前,即改變駱駝的變革力,它是超越駱駝所必須走過的動態過程。因此,獅子不是靜止的狀態,它具有動態性,它極具破壞力的承接了駱駝和嬰兒這兩種狀態。對于這三種變形,我認為可以簡化為兩種,即駱駝和嬰兒,而獅子正是變形的作用力。對于這種變形可以舉個例子以方便理解。對于一個空杯子來說,它本來不含任何的物質成分;然后隨著時間的流逝,杯子中不斷被加入其它物質,如雨水、沙子、顏色、灰塵等等,慢慢的杯子變滿了,滿到不能再添加任何其它物質,對于一個不能改變和更新的事物而言,他就是死了的。為了使之更新,去掉這些多余的物質,這個時候就需要外力將它里面的雜質全部傾倒出來,讓它重返空如的狀態。在這里,駱駝就像裝滿了的水杯,而嬰兒就是去掉所有雜質之后的空杯子。不過對于人而言,這個杯子就是他的心,而這些雜質就是各種觀念、思想,或善或惡、或好或壞、道德或非道德等等正邪對立的價值標準,一旦這些標準在人們心中確立之后,人就像帶了有色眼鏡來看這個世界,是非之心不自覺的就會生起。尼采所批判的就是這種將人心和思想束縛住的種種的冠冕堂皇的道德約束,他期待著人類能夠重新回到最初的真正自由狀態。
首先,查在山上準備了很多各種各樣的蜂蜜,并以此為釣餌用來吸引山下的眾人。然后查在預言家的引導下下山去尋找發出恐怖呼叫聲的更高級的人。其實恐怖聲音的發起者也包括預言家在內,他也是更高級的人。然后在接下來的幾節里,查在下山的過程中又遇見了一些更高級的人:兩個國王、被踐踏者(嚴肅的思想家)、魔術家、退休的牧師、最丑陋的人、自愿乞討者、查的影子。他們都是更高級的人,查給他們指明了去他山洞的道路,讓他們先去山洞等他。查在經歷了正午之后,在天色已晚時分重回山洞,由此我認為查自己也是一個更高級的人,是比這些高級的人更加高級的人!正如我前面提及到的尼采關于打破舊偶像、樹立新偶像憂慮,在“覺醒”的第二部分和“驢節”這一節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這些更高級的人在看淡之前傳統價值觀念,并嘗試與之斷絕關系之后,他們又開始了樹立起了新的外在的偶像,因為他們在山洞里忘記了緊急呼喊。極具諷刺意味的就是在這里尼采把這新的偶像設定為一頭驢子。在“覺醒”第一部分里,查為那幾個更高級的反芻和倒空自己感到高興,查以為他們成了康復的人,重回嬰兒的理想狀態了。可是,后來他卻失望的發現這些更高級的人竟然在山洞里對驢子頂禮膜拜,并且還宣講著虔誠的祈禱文,他們在用驢子這個形象來崇拜上帝,上帝在他們那里又復活了,他們的空杯子又開始注入新的物質了,新的價值觀念又被立了起來。他們因此而變得虔誠、歡快、他們體驗著信仰的快樂,憧憬著以后可以進入天國。
這些更高級的人和查的分野也正是于此:他們在查的勸誘下,由駱駝重新變成了嬰兒,然后毫不停留的又慢慢回到駱駝的狀態。他們不習慣嬰兒的狀態,當他們看淡之前的價值觀念,在拋開之后卻又感到生命的虛無和無意義,想去真正的改變自己的生命狀態,實際上卻又重回了之前的老路子。查不一樣,雖然他自己也曾感到深深的無奈,也曾發出感到生命無意義的嘆息,但是他自己不愿像他們那樣。這在“痛苦的呼號”的一節中展現過查的這種掙扎。在預言家悲觀的講述了從查這里得來的破掉一切固有價值之后的虛無之后,查說:“不不,還是不!我可比你知道得更清楚!幸福島還存在著!你別說了,你,長吁短嘆,像個傷感口袋!”這些人的內在精神力達不到自給自足的狀態,所以他們很難長期保持嬰兒的純粹、飽滿的狀態,他們在這里得到的只是無意義和痛苦。他們需要外在的精神支持,就像以驢子為象征的上帝那樣,這樣他們可以感到心靈的幸福和滿足,查理解他們,因此也愛他們。因為這樣,查發現在最后的道路上,即嬰兒之后的道路這些人是無法和他為伍的,那是屬于他一個人的白晝,他不再同情這些更高級的人,更不會融入到他們的痛苦中去。因此,在書的最后,查獨自一人離開山洞,仿佛從群山升起的太陽,去追求他的事業,世上無人能與他為伍!
有人說尼采的超人理念不能自圓其說,而且他所提出的三種變形和永恒輪回理念也是相互矛盾的。其一,超人理念中動態的超越性是無法停止下來的,一旦停止下來就失去了它要表達的超越主旨了,但是如果不能確定超越現在之后的真正狀態,人們便會失去方向感,重歸嬰兒狀態后的更高級的人又該何去何從才是最合適的?尼采沒有交代,只是在第四部分表明了對那些重回駱駝狀態的更高級的人的理解和同情,而他自己也只是象征性的孤獨的走上了自己的道路。其二,三種變形和永恒輪回說如果可以結合著互相補充的話,那么從永恒輪回中就是認可了更高級在重回到駱駝狀態的變化了,即尼采是承認了人類反反復復的破立、破立、再破再立的過程了,這就是輪回的表現!這樣理解未嘗不可,但這樣只能得到一個思想矛盾的尼采。筆者是這么認為的:
尼采從叔本華那里繼承了生命悲苦之說,但是他不愿就此痛苦下去、聽任命運的擺布。他希望通過自己的道路,用自己強有力生命意志力去打破束縛人生命展現的一切障礙,實現作為人真正的意義和目的,這是他超越的意義所在。三種變形本身是不含永恒輪回觀念的,即尼采不認可真正的人要去過循環破立的道德游戲。尼采的著述沒有嚴謹的邏輯推理,也很少涉及到形而上問題的探討,他更多的是發牢騷,是出于自己喜好的對他所處的時代的批判。這樣我們可能就會有多種理解尼采的可能性。不過,綜合起來看,也是為了消解剛剛所提到的尼采思想里的矛盾性,我想著重點在于他的永恒輪回思想。對于第四部分講述的更高級的人在面對生命的無意義和虛無之后而表現出的對生活的無可奈何與失去斗志,尼采本人是不愿接受的,因此那種破與立的循環也不是他愿意接受的。尼采所選擇的依據正是來自永恒輪回,既然任何階段都是充滿無限快樂,那么一旦自己內心自足,時時充滿從自身生命力流露出的喜樂,自然不需任何外在的任何偶像和道德束縛。然后依次一直保持生命力的充盈,將實現自己作為來此一世的全部事業。這是尼采自己選擇的路。而其他更高級的人也是符合永恒輪回,他們所展現也是輪回所體現的破立循環過程。因此,從這條道路上來看,都符合于永恒輪回思想,永恒輪回思想也算得上是尼采最重要的思想,雖然他沒有做出文字上邏輯推理證明,但卻也是涉及到了形而上意義。
尼采在思考形而上以及自身生命問題的時候,既沒有臣服在任何一種形而上學理論中,也沒有被任一的道德體系限制住,他要努力走自己的道路,用自身生命的強力意志來承擔生命的痛苦與輪回,正如他所言:“誰也不能為你建造一座你必須踏著它渡過生命之河的橋,除你自己之外沒有人能這么做。盡管有無數肯載你渡河的馬、橋和半神,但必須以你自己為代價,你將抵押和喪失你自己。世上有一條唯一的路,除你之外無人能走。它通往何方?不要問,走便是了。”
參考文獻:
[1]《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采著,錢春琦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2014年9月;
[2]《瘋狂的意義》尼采著,周國平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
作者簡介:曹成,湘潭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西方哲學方向,出生地:湖南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