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梅++李景建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文化的古老民族,古老的文明在不同時期創造了一系列特色文化,這些特色文化是我國古老文明的代表,是地域性文化的典范。群眾真正參與到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享受到文化產業發展帶來實惠卻是在近代。近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重要增長點,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文化產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經過幾年的發展,基本形成了由娛樂市場、演出市場、音像市場、電影市場、網絡文化市場、藝術品市、廣播影視業、動漫產業等組成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產業體系,文化產業成為推動經濟迅猛較快發展,拉動內需的重要產業。文化產業作為可再生性和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在各地迅速發展,超乎很多人的估計,帶來了不可預估的經濟效益,但是,由于其屬新興產業,缺乏發展經驗,也缺乏成功技術指導,目前尚屬自由發展狀態,仍然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一是缺乏穩定資金投入和統一有效的規劃與協調;二是缺乏競爭力,發展狀態局限于小打小鬧,各企業各自作戰,缺少團隊合作;三是同質性強,地方特色不明顯;四是隨著我國經濟開放度的提高,地域性文化產業抗沖擊性較弱等。這些問題嚴重制約影響著地域性文化產業健康發展,要想解決這些問題,推動其可持續發展,需從如下三方面入手:
一、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體系和完善的政策扶持體系
(一)制定切實可行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
要在深入調查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根據實際,突出特色,加緊制訂符合地域特點的文化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并將其納入地域發展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確保實效。規劃的重點應明確具有大規模文化生產能力和較強市場擴展能力的優勢產業。綜合考慮地域文化資源、地理優勢、技術支撐以及市場需求等因素,建議將圖書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游業確立為地域優先發展的文化支柱產業。還要從本地區實際出發,建立文化產業統計監測體系并及時準確地開展文化產業統計核算數據分析研究,為制定和修改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和規劃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
(二)制定穩妥漸進文化產業扶持政策。
1.逐步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政策傾斜力度,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范圍,確保財政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級財政正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使文化建設的投入每年都有較大增長,在調整經濟發展戰略過程中,把文化產業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推出眾多的政策和法規,給地域文化產業提供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2.設立文化建設發展專項扶持基金。從經濟規模、創新型等各個角度對文化企業進行考核并列出基金扶持對象,采取多種方式發放專項基金,如直接補助、無息或減息貸款等。打破所有制壁壘,鼓勵民營資本向文化產業領域流動,形成以政府資金為引導、以企業投入為基礎、以銀行信貸和民間資金為主體、以股市融資為補充的多元化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彌補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巨大資本缺口。
3.著力理順與產業發展有關的幾種關系。確定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投入總量,制定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確定文化藝術生產優先發展的具體目標和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藝術生產的經營機制,解決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市場經濟體制與文化藝術生產規律如何有機結合、文化藝術創作與市場經濟的關系、文化藝術制作的產業化以及傳統文化藝術的保護、發展與創新問題等。
二、鼓勵組建各類文化產業實體,形成多元化發展格局
堅持以市場調節配置為主,建立配套的文化保護機制,動員一切因素,實現文化投入總量的快速增長。積極開展對文化產業集團股份制改造的試點工作,實現股權多元化,增強其活力。建立“文化產業集團”資本運營方式,吸引非文化產業的投資實體和相關高科技產業進入。進行資本經營體系的結構再設計,實現政資分開、政企分開、出資者所有權與法人財產權分開。積極開展文化產業集團的組織、資本、資產、債務、產業、功能、管理、品牌、文化和人力資源重組,構建集團的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要敢于創新,抓住機遇大膽在文化領域率先大規模直接利用外資,適時開展文化產業投資項目招商會,爭取國外知名的文化產業跨國公司和國內大型文化企業集團在地域內落戶。可考慮成立文化產業振興機構和民間文化交流協會,使政府和民間同心協力,共同提升地域文化產業的競爭力。鼓勵、支持和引導社會各類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產業,參與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興辦影視制作、動漫、放映、演藝等文化企業;鼓勵和引導多種所有制市場主體進入文化經營領域,通過改制、重組、聯合、兼并、收購、租賃、承包經營等多種形式進行文化產權制度和經營機制改革,發展一批社會力量興辦的中小型文化企業,促進市場競爭;鼓勵和扶持文化企業以資本和業務為紐帶,實施跨行業、跨地區、跨不同所有制規模擴張,做大做強一批擁有知名品牌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整體創新能力、市場開拓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較強的支柱性文化產業集團。建立統一性的行業組織,促進行業之間的聯合,以統一的組織形式對外,增強在原材料采購、產品推廣與銷售等各方面的競爭實力,發揮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的優勢,提高文化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在于國外文化企業巨頭的交流和競爭中促進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
三、堅持以走發展地域特色文化產業道路為重點,促進文化產業迅猛、可持續發展
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促進因素是對現有特色文化的保護與弘揚,要加大對本地現有特色文化的保護力度,弘揚地方文化,努力打造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一)推進文化產業園區建設。
按照政府協調、市場化運作的模式,加快推進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積極引導和支持有意向、有能力的機構、企業、社會中介參與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在做好文化產業園區的規劃、定位及建設工作的同時,使文化產業園區成為文化企業和人才的集聚地,發揮群體競爭優勢,探索以文化產業園區為增長極、帶動周邊共同發展的功能升級的新模式,形成文化產業園區的品牌優勢。
(二)努力做好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
依托高等院校、職業技術學校的優勢,調動社會各方力量,重點培養研發設計、文化傳媒等專業人才。加快培養既懂文化產業內容,又擅長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形成人才集聚地。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底蘊,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人才,以優厚的條件和環境吸引人才,逐步形成有效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深化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設高素質的文化產業隊伍,推進文化產業穩步健康發展。
(三)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
改進和加強公共文化服務,以大型公共文化設施為骨干,以社區和鄉鎮基本文化設施為基礎,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布局,構建覆蓋全市、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點加強農村的公益性文化設施的設立和公共健身場地的建設以及免費活動器械的配置,使體育館、圖書館和電影院的分布更加合理。要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力爭將文化產業經營場所等文化娛樂設施的建設,列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做到布局合理,檔次適中。對現有的文化娛樂場所有計劃地進行改造,建設成多功能綜合性娛樂中心;一些破舊不堪的影劇院可以在原址上拆除重建或異地新建。同時,有選擇地建設若干個大型娛樂設施,增加其科技含量,以特色娛樂項目吸引更多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