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德靜
摘要:在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要能夠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數學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只有當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分析、理解能力時,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關鍵詞:數學;閱讀;探究
數學課中也離不開閱讀能力培養這一環節。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種學習過程。它不僅僅是讀的過程,而且是動手動腦有機結合、統一協調的過程。我就根據自己教學數學閱讀的一些經驗,談以下幾點:
一、讀中思、思中讀
在數學閱讀的過程中,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學生要學會在閱讀中思考問題、發現問題。數學課本上的定義、定律等雖然言簡意賅,但不像文學語言那樣生動、形象、幽默。因此,教師在指導閱讀時,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鼓勵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養成凡事多問個為什么的良好習慣。例如有這么一條信息:商店出售毛巾,每條5元,10條起打九折。如果你買15條應付多少元?很多學生這樣理解9×5+6×5×0.9,他們認為9條不打折,6條打九折。可見學生的閱讀是有一定偏差的,讓學生自己思考,同桌交流,反復思考,然后理解只要15×5×0.9就可以了。數學中還經常會碰到“縮小幾倍和減少幾倍”等語言,引導學生反復認真閱讀,不斷思考,就能理清脈絡,總結方法。
二、閱讀中激趣、生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感興趣才是課堂教學的魅力所在。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感興趣的材料,讓學生進行閱讀。通過閱讀激發興趣,在閱讀中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生成問題,激發求知欲。例如:學習《比的認識》時,課的開始教師出示: 你知道我們人體上有許多有趣的比嗎?將拳頭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長度的比大約是1:1,身高與雙臂平伸的比大約是1:1,成年人身高與頭長的比大約是7:1,腿長與頭長的比大約是4∶1。教師讓學生讀一讀。同座位互相比劃信息中的數據。你是怎樣理解信息中的1:1和7:1的呢?關于“比”你有什么疑問?你還想了解比的哪些知識?通過閱讀了解學生的知識起點,同時關注學生的差異,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之處和想要了解的數學知識,以問題引路,喚醒學生學習的需要。
三、閱讀中動手,讀寫結合
數學閱讀要讀寫結合,手腦并用。學生在閱讀數學課本時,適當動筆圈化既可以幫助理解和記憶,又能使學生逐步養成讀練結合的良好習慣。數學作為一門科學,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邊讀邊做、邊讀邊畫、邊讀邊寫、邊讀邊算。如:在教學“垂線畫法”時。先讓學生閱讀書上的畫法步驟,使學生對垂線的定義和形狀整體感知,再照著書上的步驟畫,分析一下自己所畫的垂線與書上的垂線有什么不同,多畫幾次,教師結合全體學生的情況進行講解,畫龍點睛,使學生真正學會了閱讀。
四、閱讀中實踐,讓知識在實踐中加深
閱讀學會知識,實踐運用知識,學貴在用。反復閱讀,掌握了知識的聯系、異同,使學生掌握知識的重難點,把握知識結構,這樣就能聯系實際生活、動手實踐、舉一反三。例如:在教學“直角的認識”時,讓學生閱讀課本,觀察直角形狀,然后再抓住重點詳細講解。再讓學生找出教室內帶直角的東西,進一步深化對直角的認識。當學生對直角知識完全掌握后,安排學生回去收集與直角有關的資料信息,在班上交流。這樣,學生就會對直角的知識學得更加牢、更加深。
總之,一定要走出傳統閱讀和數學教學的誤區。要真正授之以“學”和“閱讀”的方法,在學習中不要讀死書、死讀書,而要學會勤動下、勤觀察、勤動口、勤思考、勤實踐。真正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