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樂樂
摘要:日語中的第一人稱種類繁多,如“わたくし、わたし、ぼく、おれ、わがはい”等。現代日語中經常使用的第一人稱是從明治開化期以后,經過許多作家的努力及其作品實踐,直到明治40年代左右逐漸確定下來。并且,相比之前的江戶時期,明治時期使用的第一人稱數量少,種類集中。本稿將對此變遷過程及其原因進行探討。
關鍵詞:明治期日本文學;第一人稱;變遷
一、江戶后期·明治初期·明治40年代的第一人稱
春日和男(1978)將日語國語史劃分為以下幾個時代:上古(奈良時期及之前),中古(平安時期),中世(院政·鐮倉時期、室町時期),近世(江戶時期),現代(明治時期)。佐藤亨(1990)以江戶后期的《鹿の子餅》等為口語資料,在《江戶時代語的研究》中將江戶后期的江戶語中第一人稱的表現進行了詳細的總結。如[表1]所示,因身份、性別、社會階層等不同,所使用的第一人稱種類也很復雜。
而如[表2]所示,明治初期作品《安愚樂鍋》中使用的第一人稱依舊種類繁多,可以說是延續江戶后期日語表達風格。根據不同身份的登場人物(武士、文人、藝妓等)使用等第一人稱多達11種。然而,在明治小說近代化確立之后的40年代,以夏目漱石和森鷗外代表性的青春小說《三四郎》和《青年》為例,兩部小說中使用的第一人稱種類集中。其中《三四郎》出現了“おれ、僕、余、わたくし、わたし、われ”6種第一人稱,《青年》中只出現了“おれ、僕、わがはい、わたくし、わたし”5種第一人稱。
由此可見,明治時期的第一人稱表現的變遷是一個由繁變簡的過程。并且,如上述兩部小說中所出現的“おれ、僕、わたくし、わたし、われ”,也可以說是和現代日語中第一人稱的表達基本一致。筆者認為導致明治時期第一人稱的簡化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作為外因的標準語普及,另一方面是作為內因的文學內面化。
二、第一人稱減少化的外在原因——標準語的推進和言文一致運動
1868年,明治維新后的明治政府作為中央集權國家,其首要任務是實現國家統一。不僅是對內國家統一,還是對外正式國語的確立,明治政府的語言統一任務迫在眉睫。明治20年代,“二葉亭四迷在小說《浮云》中使用‘ダ體,山田美妙使用當時還被認為是俗語的‘デス體創作《蝴蝶》” ①,由此書面語盡可能接近口語的言文一致運動正式展開。不僅是在文學界,新聞界的言文一致運動也隨之展開。1900年,在帝國教育會內成立的<言文一致會>向貴眾兩院提交實行言文一致的請愿書,因此,1902年在文部省設立政府調查機關國語調查委員會。直至1904年,<國定讀本>②編纂完成并開始正式使用。編纂宗旨中寫道“文章多用口語,并且用語選用中流社會中使用的東京語”③,明確東京語為標準語基準。
以普及標準語為目的的<國定讀本>中的第一人稱作為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國定讀本>中的使用情況如下[表3]所示。
如此可見,第一期國語讀本根據“國語統一”方針制定,只有“ぼく、われ、わたくし”三個第一人稱。第二期在“國語統一”方針的基礎上著眼于“塑造國民品格”⑤,出現了“ぼく、おれ、われ、わたし、わたくし”5個第一人稱。同時,這也與上述兩部作品中出現的第一人稱基本一致。然而,這正是明治期標準語的制定與促進下的第一人稱簡化的表現。
三、第一人稱減少化的內在原因——文學的內面化
明治維新在“富國強兵”“文明開化”的口號下,舉行了廢藩置縣,制定學制等一系列措施,同時,思想界等也隨之活躍起來。比如,以向日本引入西洋思想文化為使命的明六社的創立,進化論的引入等。在進化論的影響下,坪內逍遙在明治18年發表了日本最初的文學理論《小說神髓》,從小說能描寫復雜社會的“人情世態”確立了小說的優越性。并且,以此理論為實踐同年發表《當世書生氣質》。如下[表4]所示,《當世書生氣質》與二葉亭四迷相近時間發表的《浮云》相比,其中所用第一人稱使用情況更接近明治初期的《安愚樂鍋》。《小說神髓》雖提倡“人情為主、 世態風俗次之”,但以此為實踐但《當世書生氣質》卻恰恰相反。這也是《當世書生氣質》未能實現理論所說的近代化的原因。
然而,《浮云》中使用的第一人稱種類相對限定,這是與作品本身集中于主人公內海文三一人的“內面”相關的。小說的登場人物阿勢、阿政、本田升等都是通過“文三的眼”來進行描述的,并且給文三帶來內心的波動。因此,《浮云》結尾處是文三的“內面”,即他的第一人稱世界為著重點。換句話說,以此開始來文學的“內面話”。
總而言之,所謂的文學內面化,是由復數的第三人稱世界向單個的第一人稱世界的深化與限定。也就是說,文學內面化在某種程度上通過第一人稱的簡化與限定體現出來的。
參考文獻:
[1]三好行雄 編,《近代日本文學史》,有斐閣,1975.12.
[2]春日和男 編,《新編國語史概說》,有精堂,1978.2.1.
[3]國立國語研究所 編,《國定讀本用語總覽1 第一期》,三省堂,1986.1.
[4]國立國語研究所 編,《國定讀本用語總覽2 第二期》,三省堂,1987.5.
[5]佐藤亨 著,《江戶時代語的研究》,櫻楓社,1990.10.20,
[6]真田信治 著,《標準語是如何成立的》,創拓社,1991.1.
注釋:
①真田信治 著,《標準語是如何成立的》,創拓社,1991.1,p86(本文引用內容皆為筆者譯,以下不再作注說明)
②這里的國定讀本是指明治37年4月至昭和24年3月期間有文部省著作的六種小學用國語教科書。使用時期如下所示:
第一期:明治37年開始使用的《尋常小學讀本》.
第二期:明治43年開始使用的《尋常小學讀本》.
第三期:大正7年開始使用的《尋常小學 國語讀本》.
第四期:昭和8年開始使用的《小學國語讀本》.
第五期:昭和16年開始使用的《ヨミカタ》一~二《よみかた》三~四《初等科國語》一~八.
第六期:昭和22年開始使用的《こくご》一~四《國語》第三學年(上下)第四~六學年(各上中下).
③國立國語研究所 編,《國定讀本用語總覽1 第一期》,三省堂,1986.1,p4.
④例文文體屬性,分為三類八種:①口語文 文語文 候文 ②散文 韻文 手紙文 ③地の文 會話文.
⑤國立國語研究所 編,《國定讀本用語總覽2 第二期》,三省堂,1987.5,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