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史之亂中,叛軍為了打開唐王朝的東南門戶,切斷唐王朝的賦稅來源,派大軍向交通要沖睢陽發起了猛烈的進攻。為了阻遏叛軍南下,張巡、許遠、南霽云等一批唐朝的將領、官員在缺兵少糧的惡劣條件下,堅守城池十多個月,有效的阻遏了叛軍,打破了叛軍南下的企圖,為朝廷平叛爭取了寶貴的時間。雖然睢陽城最終被攻破,張巡等人慘遭殺害,但是這種舍生取義的情懷、不屈無畏的愛國精神將成為中華兒女寶貴的精神財富。
關鍵詞:安史之亂;睢陽保衛戰;張巡
公元755年,范陽城中的一聲鼓響,震碎了大唐王朝的盛世之景,敲響了李唐王朝走向衰敗的警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正如中唐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所寫“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1]181叛亂之后的安祿山,勢如破竹,短短35天打敗大將封常清、高仙芝,占領東都洛陽,自封為大燕皇帝,隨即出兵攻下潼關,俘虜名將哥舒翰,不久又拿下長安,逼得唐玄宗慌忙西逃。安史之亂第二年,安慶續弒其父安祿山,自立為帝,為了打開東南門戶,切斷唐王朝的經濟命脈,叛軍不顧一切地向睢陽發動進攻,從而拉開了歷史上著名的睢陽之戰的序幕。在國家存亡之際,真源縣令張巡沒有望風而降,而是募兵千人,轉戰雍丘、寧陵,最后在睢陽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情況下,以幾千人背城而戰,抵抗叛軍十幾萬人,雖然最終壯烈殉國,但是在睢陽保衛戰中所涌現出地愛國精神將長存于天地,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一、戰前序幕
公元712年,二十八歲的李隆基接受父親唐睿宗的禪讓,成為大唐王朝新的統治者,史稱玄宗。他繼位一年就除掉了權利路上的最大障礙,他的姑姑太平公主,穩固了自己的皇位,之后他勵精圖治,任用賢良,撥亂反正,將他治下的大唐王朝推向高潮,迎來了唐王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這一時期國泰民安,萬邦來朝,經濟繁榮。然而“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唐玄宗晚年荒于政事,志得意滿,陶醉于他早年勤政所取得的成就之中,放縱于聲色,流連于歌舞。他在強娶自己的兒媳楊玉環后,更是盡情于情愛歡樂,將朝廷大小事務一并交與楊國忠,然而楊國忠不具宰輔之才,只知打擊賢良正直的官員,拉攏培植一批溜須拍馬,不具真才實學的無能之輩,壅塞言路,將朝廷搞得烏煙瘴氣。再次,由于唐王朝在軍事上實行虛內守外的政策,邊鎮的軍事力量日益超過中央,漸成尾大不掉之勢,然而玄宗毫無察覺,過分信任安祿山,竟讓安祿山一人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見唐王朝腐朽不堪,有可乘之機,便謀生造反之心。終于于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聯合契丹、突厥、奚等族,組成聲勢浩大的二十萬大軍,以清君側、討伐楊國忠為名,從范陽發兵攻唐。然而當時唐王朝對內久不用兵,各地州縣武庫中的武器早已“皆穿朽鈍折不可用,持挺斗,弗能亢”[2]6417,叛軍僅用半年時間就一掃黃河南北,逼得玄宗狼狽地逃往蜀地成都。在叛軍攻下城池后,往往縱使將領士兵奸淫擄掠、無惡不作,所到之地變成田園寥落、人煙稀少。叛軍攻下長安后,主要分兵三路,西線向甘肅、四川進兵,想要殲滅流亡的朝廷勢力,中線向襄陽、南陽進軍以打開江漢門戶,東線向雍丘、寧陵、睢陽發兵,借以切斷唐朝的東南賦稅來源。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慶緒殺掉其父安祿山后,為了東略江淮,打開新的局面,命大將尹子奇率領十三萬叛軍,兵臨睢陽城下。睢陽靠近運河而建,為東南門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當時的睢陽城中只有三千多守城士兵,形勢十分危急,太守許遠便向張巡告急,張巡深知睢陽對于唐軍平叛的重要性,留下少數人馬留守寧陵,親率三千士兵馳援睢陽。
張巡,鄧州南陽(今河南鄧縣)人,《舊唐書》中稱他“聰悟有才干”[3]4899,《新唐書》說他“博通群書,曉戰陣法。氣志高邁,略細節,所交必大人長者,不與庸俗合,時人叵知也?!盵2]5534由此可見,張巡是一個通謀略,具有軍事才能的杰出將領。正是他,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大小戰斗四百余次,將十二萬叛軍拒之城外,堅守睢陽達十個月之久。
睢陽縣令許遠,他久聞張巡大名,知道張巡智勇兼備,自己的軍事才能不及張巡,便主動讓位,以避賢能。他對張巡說:“遠懦,不習兵,公智勇兼濟,遠請為公守,公請為遠戰。”之后他與張巡精誠協作,主要負責后勤保障,而“戰斗籌畫一出于巡” [4]7016-7017。
二、艱難守城
睢陽地處今商丘市,處于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扼江淮富庶之地,而江淮地區又是唐的財賦來源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張巡一到睢陽,便命人加強了城墻的高度,并且訓練士兵,以待叛賊來攻。但是城中兵力只有六七千人,不到叛賊的十分之一,形勢極其嚴峻,張巡身先士足,帶領將士們浴血奮戰,一天打退敵人們十幾次的進攻,就這樣堅持了十六晝夜,叛軍因久攻不下而暫時退兵,唐軍取得了睢陽保衛戰的首次成功。這一次的成功在當時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打擊了叛軍的囂張氣焰,提高了唐軍士氣,同時也為朝廷調集兵馬收復失地贏得了寶貴時間。
公元757年三月,尹子奇重整旗鼓,再次率大軍來攻睢陽。張巡料想賊勢雖大,卻人困馬乏,而且并沒把唐軍放在眼里,只要率軍突擊,必可大獲全勝。于是登上城樓,拔劍在手,慷慨激昂的地對守城將士說:“吾蒙上恩,賊若復來,正有死耳。諸君雖捐軀,而賞不值勛,以此痛恨!”[2]5537眾將士聽后,無不感慨,群情激昂。于是殺牛設宴,犒勞將士,之后張巡、許遠親自為將士擂鼓助威,唐軍無不以一當十,殺得敵軍丟盔卸甲,向后敗退數十里。
尹子奇碰了兩回釘子,惱羞成怒,增加了圍城的兵力。對此,張巡采用了疲敵之計,他經常命人半夜在城中擊鼓,敵人一聽鼓聲,以為有人要來攻擊,大為緊張,嚴加戒備,結果直到天亮城內也沒有動靜,便卸甲休息,剛一躺下,張巡便率領人馬從城中殺了出來,橫沖直撞,打得敵人軍中大亂。如此數日,叛軍被折騰的焦頭爛額,卻無半點辦法。
張巡見睢陽久被圍困,糧草殆盡,便決定射殺尹子奇,從而迫使叛軍退兵。無奈,唐軍中無人識得尹子奇,張巡心生一計,令士兵將蒿草削做箭頭射向叛軍,又讓身懷百步穿楊絕技的南霽云潛伏在暗處等待時機。敵軍見對方的箭射到自己身上竟然沒事,驚愕中發現是蒿草,以為唐軍弓箭射光了,便拿著箭頭朝主帥尹子奇走去,尹子奇剛把頭轉過來,一枝白羽箭如流星般穿進了他的左眼,尹子奇翻身落馬。張巡見狀,令人打開城門,帶兵殺了過去,叛軍因主帥受傷,頓時大亂,最后以尹子奇帶傷敗兵而退,睢陽之圍暫解。
七月,尹子奇卷土重來,再次攻打睢陽,經過數次交戰后,守城兵力只剩下一千余人,也都是“癯劣不能彀”,而且城中的糧食已經消耗殆盡,“士日賦米一勺,齕木皮、煮紙而食”[2]5538,戰斗到最后,連一粒米的影子也見不到了。尹子奇知道城中缺糧,在城外深挖戰壕,豎起木柵,圍而不攻,想要把城中軍民全部困死。張巡眼見被餓死的士兵越來越多,沒有餓死的士兵也大都氣息奄奄,把自己的愛妾喚出,對將士們說:“諸君經年乏食,而忠義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眾,寧惜一妾而坐視士饑?” [2]5538張巡忍痛將愛妾殺死,將妾肉分食眾人,在場的士兵無不落淚,張巡強令眾人食之。除此張巡外,許遠也殺掉書童,做成干糧充軍。最后,城內一切可以吃的都被吃光了,“茶紙既盡,遂食馬;馬盡,羅雀掘鼠·······然后括城中婦人食之,繼以男子老弱?!盵4]1787睢陽已經到了最后關頭,唯一的生路就只有向友軍求援。
當時,御史大夫許叔冀擁兵彭城,賀蘭進明坐鎮臨淮,是睢陽軍民最后的希望。張巡先派勇將南霽云突圍向彭城求援,然而許叔冀連城門也未打開,只是從城墻上扔下一千多匹布,氣得南霽云大罵,因為睢陽現在最需要的是糧食、是援兵,再多的布也是無用。無奈,張巡只有再派南霽云帶領騎兵沖出重圍,向臨淮的賀蘭進明搬救兵。賀蘭進明早知睢陽被圍,卻一直觀望,想要保存實力,擁兵自重。一見南霽云便知其來意,又見南霽云英雄了得,想要錄為己用,便絲毫不提救援一事,反而歌舞美食宴請南霽云,南霽云急如星火,心念睢陽,難以下咽,泣道:“昨出睢陽時,將士不粒食已彌月。今大夫兵不出,而廣設聲樂,義不忍獨享,雖食,弗下咽。今主將之命不達,霽云請置一指以示信,歸報中丞也。”[2]5539說完,拔刀斬斷一指,擲于賀蘭進明之前,滿座皆驚,無不為之淚下,然而賀蘭進明卻低頭不語,顯然沒有發兵之意。南霽云隨手抽出一枝箭,用力射向墻中,發誓道:“吾破賊還,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2]5539說完話絕騎而去,路上從真源和寧陵守將處得到軍士三千人,馬百匹。在南霽云的帶領下,戰士們趁黑夜冒矢血戰,進入睢陽城后只剩下不到一千人。望著傷痕累累士兵,眾將士都無奈地低下了頭,知道待援無望,相持而泣。
三、城破人亡
當夜,張巡、許遠、南霽云、雷萬春一干人等在張府議事,有人建議向東突圍還有一線生機,但是張巡與許遠認為,睢陽是江淮的保障,睢陽不保,則江淮必亡,況且現在城中殘留士兵也都是一些老弱病殘,突圍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不如堅守城池,守得一日,便為早日平叛增加一分可能。布置好城防后,張巡登上城樓,極目遠望,蒼茫夜色,今夜卻顯得愈加悲涼。遠處忽然傳來一陣笛聲,兩行熱淚竟情不自禁地從這鐵血漢子的臉上滑落。是對遠方親人地思念?是即將城破人亡地無奈?還是友軍見死不救的憤怒?自古英雄多情懷,懷著一腔報國熱血與無奈,他向西朝著朝廷所在的方向行君臣大禮,說:“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無以報陛下,死當為厲鬼以殺賊!”[2]5539其言慷慨悲壯溢于言表,千載之下讀來,依舊讓人嗟嘆不已。
公元757年十月初九,睢陽城陷落,張巡、許遠、雷萬春、南霽云一干人被執,叛軍主帥尹子奇問張巡:“聞公督戰,大呼輒眥裂血面,嚼齒皆碎,何至是?”[2]5539張巡答道:“吾欲氣吞逆賊,顧力屈耳。”尹子奇聽后大怒,便將張巡嘴用刀挑開,發現其中只剩三四顆牙齒,然而張巡并沒有屈服,搖尾乞憐,依舊大罵不止。尹子奇被張巡的氣節所折服,想要留為己用,因部下勸阻,最終將張巡、南霽云等三十六人殺害,而許遠作為睢陽太守,叛軍為了邀功將他押往洛陽請賞,后來叛軍從洛陽逃跑時,在半道將許遠殺害。張巡等人死后第三天,中書侍郎張鎬代替賀蘭進明成為河南節度使,不久就帶領大軍重新占領睢陽,逆賊尹子奇和令狐潮也先后被殺,“安史之亂”的覆亡己成定局。
四、睢陽保衛戰的影響及意義
由張巡和許遠共同領導的睢陽保衛戰,最后雖然失敗了,但是能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堅持十個月,這在中外戰爭史上都是極其罕見的,其影響不僅波及當時更遠及后世,其意義非凡,影響深遠。
(一)保證了唐王朝的后方補給,保障了平叛勝利。
自安祿山起兵以后,勢如破竹,但是在叛軍占領長安以后,唐朝各地軍民開始反擊,叛軍進軍速度大減。在關中,想要西進的叛軍被郭子儀攔住,不能有所發展;在河北,叛軍和李光弼互有攻守,不敢輕易調兵南下;而叛軍如果想南下就要渡過長江,對于叛軍而言,有兩條向南進軍的最佳路線,一條沿漢水而入長江,一條由汴河入淮河再入長江。而由漢水南下,就必須先攻克漢水上的堅城襄陽,然而襄陽被被魯炅率領的唐軍死死擋住,因此叛軍不惜一切代價想要奪取睢陽,卡住運河,掃蕩江淮,只要撕開這一個口子,叛軍就會像洪水一般洶涌而入,淹沒富庶的江南之地。睢陽保衛戰成功地將安史的13萬大軍拖在了睢陽城的周圍,他們既無法回師救援危在旦夕的長安城,也無法破城南下,這樣極大地削弱了長安、洛陽方面叛軍的軍事力量,使長安九月得以光復,洛陽在睢陽城破十天后被收復。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睢陽保衛戰曾有高度的評價,他說:“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5]164韓愈的這一評價可以說是十分中肯的。
(二)彰顯正義的力量。
睢陽保衛戰是一場正義之戰,站在正義這一邊的正是以張巡、許遠為首的唐朝的愛國軍民。面對圍城的十三萬大軍,巨大的力量懸殊沒有迫使他們投降,他們精誠團結、寸土不讓,盡管糧食匱乏、援軍無望,他們依舊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糧食吃光的情況下,他們為了能夠繼續和敵軍周旋,“初殺馬食,既盡,而及婦人老弱,凡食三萬口?!盵2]5540后世有的學者認為這種大規模的自相殘殺、吃人肉的行為,是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都不能視為理所當然的做法,認為殺婦女、兒童是禽獸行為。但是評價歷史不能脫離當時的時代背景,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待過去一千多年前的事件。就是在這樣一種常人想象不到的慘烈現象下,“人之將死,而莫有畔者”[2]5540,睢陽城的軍民面對困境堅忍不拔,寧互食而不屈,這不是殘忍,這是在正義的感召下激起的中華民族激昂奮發的精神。
(三)睢陽保衛戰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張巡死后不久,唐肅宗就對睢陽保衛戰中涌現的愛國將領下詔褒獎,追贈張巡為揚州大都督,許遠為荊州大都督,南霽云開府儀同三司,立廟配享,并加封其子孫后代。后世的君王為了宣揚忠君愛國的思想,也紛紛下詔追賜封爵,令地方建廟供奉。如宋高宗追賜張巡、許遠、南霽云、雷萬春、姚訚等五位死節將領為國公, 建五國公廟以資褒揚。而且,在民間老百姓也為他們建立祠廟,四時供奉。后人曾有詩云:李唐社稷今何在?不及將軍尚有祠!由此可見張巡等人的事跡在民間也具有很久遠的影響。而且,張巡等人在睢陽保衛戰中所體現出的愛國精神、高尚氣節也激勵著歷代志士仁人。宋末宰相文天祥,在被捕后不屈不撓,堅決不向元朝低頭,在獄中,他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正氣歌》,其中有一句“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就是表示自己要像張巡一樣,寧死不屈。明末兵部尚書史可法,面對清軍的屠城的威脅,帶領揚州軍民堅貞不屈,戰斗到一兵一卒,也絕不開城投降。正是這種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氣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面對外來侵略時,團結一致,奮斗到底,睢陽保衛戰中所體現的這種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將永久留傳。
參考文獻:
[1]白居易.白居易集[M].長沙:岳麓書社,1992.
[2]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司馬光.資治通鑒[ M] .北京:中華書局, 1987.
[5]韓愈.韓愈集[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王超,(1991-) 男 江蘇徐州人,學生, 碩士在讀,單位 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研究方向:中國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