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海
摘 要:水稻稻曲病是貴池區水稻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幾年有逐漸加重發生趨勢。為檢驗貴池區市場上常見的防治稻曲病藥劑的防效,特開展了幾種常見殺菌劑對水稻稻曲病的防效試驗,結果表明,市場上常見稻曲病防治藥劑均有較好防效,差異不大,其中以43%戊唑醇防效突出,病穗率防效79.5%,病指防效76.8%,粒防效92.3%。
關鍵詞:水稻稻曲病;常用藥劑;防效;對比試驗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3-0089-02
水稻稻曲病是水稻后期發生的一種真菌性病害,只發生于穗部,為害部分谷粒,又稱偽黑穗病、稻青粉病、稻綠黑穗病、稻谷花病,俗稱豐收果。病菌以落入土中的菌核和附于種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豎年7—8月菌核萌發產生大量子囊孢子,厚垣孢子萌發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孢子隨氣流傳播,侵染花器和幼穎。病菌先為害個別谷粒形成菌絲塊并逐漸增大,使內外穎稍張開,露出淡黃綠色塊狀物即孢子座,后漸膨大,包裹全穎,呈黑綠色,以后龜裂,散出墨綠色粉末,即厚垣孢子,外面脫落的黑色顆粒即菌核。菌核產生子囊孢子和厚垣孢子產生分生孢子隨氣流、雨水等傳播,再次侵入稻谷為害。20世紀80年代以前,池州市貴池區以常規水稻種植為主,施肥水平不高,水稻稻曲病零星發生,危害輕微。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雜交水稻的推廣,尤其是近10年超級雜交稻和兩系雜交稻的推廣,加上水稻免耕栽培技術和高產施肥技術的廣泛應用,池州市貴池區水稻稻曲病發生面積逐漸增加,危害程度日益加重,水稻稻曲病已經成為我地水稻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據近幾年調查,一般田塊稻曲病穗發病率為5%~10%,最高田塊病穗率達42%以上,一般田塊產量損失在10%左右,大發生年份個別田塊幾乎絕收。稻曲病不僅嚴重影響水稻的產量,還影響稻米品質,不利于稻谷的銷售,降低了水稻種植效益。同時稻曲病病菌產生的毒素對人畜有害,對人們的健康構成威脅。因此,稻曲病的防治對水稻的生產及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由于抗稻曲病病品種的數量不多,目前的預防技術尚不成熟或正在研究,當前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化學防治。本地生產上化學防治稻曲病的藥劑比較多,為此,筆者在市場上選購了4種生產上常用的藥劑按推薦劑量使用進行試驗,從中篩選出對稻曲病有較好防效的藥劑,供大田防治使用。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品種:Y兩優1號,為兩系超級雜交稻,穗大米質優,但易感稻曲病。供試藥劑:(1)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劑,拜耳科技生產;(2)43%戊唑醇懸浮劑,興農藥業生產;(3)30%苯醚甲環唑·丙環唑乳油,江蘇豐登農藥有限公司生產;(4)10%井·蠟芽懸浮劑,江蘇好收成生物農藥生產。
1.2 試驗方法
1.2.1 試驗設計 共設5個處理,分別為:處理1:用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劑225g/hm2兌水600kg噴霧;處理2:用43%戊唑醇懸浮劑300mL/hm2兌水600kg噴霧;處理3:用30%苯醚甲環唑·丙環唑乳油300mL/hm2兌水600kg噴霧;處理4:用10%井·蠟芽懸浮劑2 250g/hm2兌水600kg噴霧;處理5:清水對照,用同樣量的水噴霧。每處理面積在350㎡以上,各處理用相同處理藥劑兩次防治稻曲病。
1.2.2 調查和計算方法 試驗于蠟熟后期分別調查病穗率和病情指數,采取平行跳躍取樣,每處理取5點,每點調查100穗。稻曲病病指分級標準如下:1級:每穗一個病粒;2級:每穗2個病粒;3級:每穗3~5個病粒;4級:每穗6~9個病粒;5級:每穗10個以上病粒。相關計算公式如下:
病穗率(%)=發病穗數/調查總穗數×100;
病情指數(%)=∑(各級發病穗數×各級代表值)/(調查總穗數×最高級代表值)×100;
粒病率(%)=病粒數/總粒數×100;
病穗率防效(%)=(對照發病穗率-處理發病穗率)/對照發病穗率×100;
病指防效(%)=(對照病情指數-處理病情指數)/對照病情指數×100;
粒防效(%)=(對照粒病率-處理粒病率)/對照粒病率×100。
2 試驗基本情況
本實驗為大田生產試驗,試驗時間為2015年,試驗田塊位于秋江辦事處梅里村萬祥戶。試驗田塊為馬肝泥土,肥力中等,前茬為油菜。試驗為一季中稻,品種為Y兩優1號,機械栽插,5月12日播種,5月30日栽插,肥水管理基本一致。試驗前期天氣基本正常,8月份陰雨天數偏多。試驗分別在8月8日(始穗前10d左右)和8月22日(齊穗期)用電動噴霧器噴藥防治。
3 結果與分析
3.1 不同處理的防效比較 從病穗率防效來看,防效依次是43%戊唑醇為79.5%、10%井·蠟芽為76.1%、30%苯醚甲環唑·丙環唑為74.6%、75%肟菌酯·戊唑醇為72.7%,各處理防效均達70%以上,處理間差異不大;從病指防效來看,防效依次是43%戊唑醇為78.6%、30%苯醚甲環唑·丙環唑為68.9%、10%井·蠟芽為63.1%、75%肟菌酯·戊唑醇為58.3%,各處理間防效差異較大;從粒防效來看,防效依次是43%戊唑醇為92.3%、30%苯醚甲環唑·丙環唑為84.6%、10%井·蠟芽為80.7%、75%肟菌酯·戊唑醇為76.9%,處理1和處理2之間防效差異較大,總體比較,各處理均有明顯防效,以43%戊唑醇最佳,30%苯醚甲環唑·丙環唑和10%井·蠟芽其次,75%肟菌酯·戊唑醇防效一般。
3.2 安全性 試驗期間各處理用藥后,水稻未發生枯萎、畸形和斑點等藥害,水稻長勢與對照基本一致,說明供試藥劑對水稻生產安全。
4 結論和討論
4.1 結論 對于稻曲病的防治,這幾種藥劑均有較佳的防效,其中以43%戊唑醇防效較好,生產上可以對這幾種藥輪換使用,也可以使用含以上藥劑的復配劑。
4.2 討論 稻曲病的發生程度與多種因素有關,應采取綜合防治。除水稻中后期用化學藥劑防治外,還要用藥劑浸種消毒,更要特別注意農業防治,如整田時打撈菌核,健身栽培,淺水灌溉,合理配方施肥,后期不重施氮肥等。另外,稻曲病發生與田塊位置、農田灌溉、田間小氣候均有關,本實驗由于面積較大,不排除各處理間的環境差異造成結果有一定誤差,該試驗結果可以作為本地稻曲病用藥的重要但不是唯一參考。另外,由于實驗藥劑來源有限,市場上一些其他較好防效藥劑可能未被列入,有待于以后開展該試驗時加入。 (責編:張宏民)